人生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和老天的事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在生活中有沒有碰到過一種人,他對什麼事、什麼人都要有個「評論」,當你和他聊起你對某件事的感受時,他總會說:「我上次也是這樣,所以我就……」


我們在之前的文章裡聊到,每一件發生的客觀事實,都會因為我們不同的觀點讓這件事變成「好事」或「壞事」,所以要了解別人,更需要了解的是他們的觀點,而不是客觀世界裡發生了什麼


只是凡事都有過猶不及,我們每個人的時間、精力都是有限的,根據統計,每個人每天要做的決策平均數是3萬8千多個,所以如果我們對每件事都要有想法、有觀點、有評論,那我們每天其實很容易就感到精疲力盡,反而沒辦法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做到全情投入


之前看過一本書叫做「鈍感力」,說的就是我們其實不需要對身邊發生的每件事都有感覺,而是應該把我們最寶貴最稀缺的「注意力」放在我們真正想成就的事上,其他的事最好能像一抹天上的雲在心裡輕輕掠過就好


一開始聽到比較「直白」的說法是,世上只有兩件事:「關我屁事」和「關你屁事」;後來我覺得可以再分成三種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老天的事」


自己的事應該全身心投入,因為投入的過程就是一種價值跟成就


別人的事要留給別人去煩憂,如果是親近的人,可以陪伴、支持但不要代入


老天的事就不是我們可以煩惱的了,因為那不屬於我們能掌控的範疇,就像前面說的全身心投入自己的事之後,成不成就是老天的事了


能把所有的事情分類清楚,我們內心的焦灼感或許就能少一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親閱誠福的沙龍
10會員
188內容數
世界再紛擾 有你就很好 創業過、失敗過、當過上市公司高管,現在最重要的角色是「父親」 一個中年老爸的生活感受分享
親閱誠福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13
這是今天我去醫院做胃鏡檢查時,旁邊護理師耐心的鼓勵,因為十幾年前在某大醫院做過一次胃鏡,那種忍不住的嘔吐感令我印象深刻,那次我只記得旁邊的護理師跟醫生一直重複一句話:「你不要吐,不要吐,吐就沒辦法檢查了」 當時我一邊忍受著痛苦,一邊心裡翻了200個白眼,想著:「那換你坐在這裡我拿胃鏡『捅』你⋯⋯
Thumbnail
2025/03/13
這是今天我去醫院做胃鏡檢查時,旁邊護理師耐心的鼓勵,因為十幾年前在某大醫院做過一次胃鏡,那種忍不住的嘔吐感令我印象深刻,那次我只記得旁邊的護理師跟醫生一直重複一句話:「你不要吐,不要吐,吐就沒辦法檢查了」 當時我一邊忍受著痛苦,一邊心裡翻了200個白眼,想著:「那換你坐在這裡我拿胃鏡『捅』你⋯⋯
Thumbnail
2025/03/11
熱戀中的情侶總是喜歡問彼此愛不愛自己,如果回答了「愛」,又會追問「有多愛」,這是情侶相處中的「送命題」,因為很多時候怎麼回答都無法嚷對方滿意 但愛不愛又豈是言語所能確認?看一個人有多愛你,應該看的是他為你做了什麼,而非說了什麼 這點不只適用在情侶間,家人、父母、孩子、朋友之間其實也是一樣
2025/03/11
熱戀中的情侶總是喜歡問彼此愛不愛自己,如果回答了「愛」,又會追問「有多愛」,這是情侶相處中的「送命題」,因為很多時候怎麼回答都無法嚷對方滿意 但愛不愛又豈是言語所能確認?看一個人有多愛你,應該看的是他為你做了什麼,而非說了什麼 這點不只適用在情侶間,家人、父母、孩子、朋友之間其實也是一樣
2025/03/05
最近三天我的Meta被一篇文章洗版,大意是一位靠著存股方式提前退休的工程師,他認為以他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幫自己的外甥女準備一份「完美」的學習歷程檔案,讓外甥女能順利進入「頂大」的商學院,未來進到大型基金管理數千萬美元的資產,人生從此高枕無憂⋯⋯
Thumbnail
2025/03/05
最近三天我的Meta被一篇文章洗版,大意是一位靠著存股方式提前退休的工程師,他認為以他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幫自己的外甥女準備一份「完美」的學習歷程檔案,讓外甥女能順利進入「頂大」的商學院,未來進到大型基金管理數千萬美元的資產,人生從此高枕無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一件是「自作自受」就是自己做的事情,由自己來承擔後果。 一件是「狗拿耗子」愛管閒事。 一件是「杞人憂天」缺乏根據且不必要的憂慮。 要知道,國事天下事你管不了,別人的事輪不到你說。有清晰界限感的人才會意識到,並尊重。而界限感模糊的人,面對彼此間行為的差異時,由於習慣性地以自我為中心,而不是理
Thumbnail
一件是「自作自受」就是自己做的事情,由自己來承擔後果。 一件是「狗拿耗子」愛管閒事。 一件是「杞人憂天」缺乏根據且不必要的憂慮。 要知道,國事天下事你管不了,別人的事輪不到你說。有清晰界限感的人才會意識到,並尊重。而界限感模糊的人,面對彼此間行為的差異時,由於習慣性地以自我為中心,而不是理
Thumbnail
我們身處於多元價值觀的世界中,是幸運也是不幸,怎麼說呢?小時候常聽大人說:「某某某課業/工作/財富/社會地位怎樣優秀,你再看看自己,是不是需要檢討一下?」然而,長大後,聽到的又是另一個版本,比如「把自己做好就好,何必管別人呢?」真心想問一句,「到底什麼時候跟別人比,什麼時候跟自己比?」
Thumbnail
我們身處於多元價值觀的世界中,是幸運也是不幸,怎麼說呢?小時候常聽大人說:「某某某課業/工作/財富/社會地位怎樣優秀,你再看看自己,是不是需要檢討一下?」然而,長大後,聽到的又是另一個版本,比如「把自己做好就好,何必管別人呢?」真心想問一句,「到底什麼時候跟別人比,什麼時候跟自己比?」
Thumbnail
在生活中有沒有碰到過一種人,他對什麼事、什麼人都要有個「評論」,當你和他聊起你對某件事的感受時,他總會說:「我上次也是這樣,所以我就……」 我們在之前的文章裡聊到,每一件發生的客觀事實,都會因為我們不同的觀點讓這件事變成「好事」或「壞事」,所以要了解別人,更需要了解的是他們的觀點⋯⋯
Thumbnail
在生活中有沒有碰到過一種人,他對什麼事、什麼人都要有個「評論」,當你和他聊起你對某件事的感受時,他總會說:「我上次也是這樣,所以我就……」 我們在之前的文章裡聊到,每一件發生的客觀事實,都會因為我們不同的觀點讓這件事變成「好事」或「壞事」,所以要了解別人,更需要了解的是他們的觀點⋯⋯
Thumbnail
在跟先生聊天時,談到過去的點點滴滴,也談到過去的人際關係。他說我過去對別人很好,為什麼得到的結果卻是如此。我說那些都已經過去了,沒有必要再提起。若是提起也只是增加自己的情緒,沒有那個必要,就當作是一種學習的經驗,只要更正就好。我們每個人到這個世界,總是需要經驗一些東西,而在經驗中成長。 這時我就想
Thumbnail
在跟先生聊天時,談到過去的點點滴滴,也談到過去的人際關係。他說我過去對別人很好,為什麼得到的結果卻是如此。我說那些都已經過去了,沒有必要再提起。若是提起也只是增加自己的情緒,沒有那個必要,就當作是一種學習的經驗,只要更正就好。我們每個人到這個世界,總是需要經驗一些東西,而在經驗中成長。 這時我就想
Thumbnail
如果別人怎麼說,你就怎麼認定,甚至沒問我,那我也不需要多做解釋。如果你知道我的個性,甚至不用來問我,你就會懂。 有些事不問,不代表不在意 有些事不說,不代表沒想法 有些事不反擊,不代表沒有委屈 一直掐著過去的事,沒任何意義 一直抱怨同一件事,沒任何營養 一直覺得自己才是受害者,逢人就說,搏取同情
Thumbnail
如果別人怎麼說,你就怎麼認定,甚至沒問我,那我也不需要多做解釋。如果你知道我的個性,甚至不用來問我,你就會懂。 有些事不問,不代表不在意 有些事不說,不代表沒想法 有些事不反擊,不代表沒有委屈 一直掐著過去的事,沒任何意義 一直抱怨同一件事,沒任何營養 一直覺得自己才是受害者,逢人就說,搏取同情
Thumbnail
利、害關係,是生存的本性,但這不代表是利用關係 為自己著想是好的,但盡量試著去多想一個雙贏互惠的可能 才是真正為自己著想
Thumbnail
利、害關係,是生存的本性,但這不代表是利用關係 為自己著想是好的,但盡量試著去多想一個雙贏互惠的可能 才是真正為自己著想
Thumbnail
當你毫無保留的信任一個人,最終只會有這兩種結果,不是生命中的那個人,就是生命中的一堂課。每個人的性格中,都有某些無法讓人接受的部分,再美好的人也一樣。所以不要苛求別人,不要埋怨自己。成長,便是接受一個不完美的自己和一個不理想的自己,也接受這個世界的不完美和不理想。 你永遠都不會知道,別人嘴裡的你有
Thumbnail
當你毫無保留的信任一個人,最終只會有這兩種結果,不是生命中的那個人,就是生命中的一堂課。每個人的性格中,都有某些無法讓人接受的部分,再美好的人也一樣。所以不要苛求別人,不要埋怨自己。成長,便是接受一個不完美的自己和一個不理想的自己,也接受這個世界的不完美和不理想。 你永遠都不會知道,別人嘴裡的你有
Thumbnail
我們去某個地方總有某種原因,有些是我們清楚地,有些是我們不清楚的,也就是說冥冥中自有天意。每個人和別人都不一樣,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體驗,最終的結果是一樣的,但每個人的過程都不一樣。能為自己負責的只有自己,他人無法代替。每天生活都會重新開始,但你又學到了什麼?是不是至今仍然得過且過?當你沒有下定決心,
Thumbnail
我們去某個地方總有某種原因,有些是我們清楚地,有些是我們不清楚的,也就是說冥冥中自有天意。每個人和別人都不一樣,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體驗,最終的結果是一樣的,但每個人的過程都不一樣。能為自己負責的只有自己,他人無法代替。每天生活都會重新開始,但你又學到了什麼?是不是至今仍然得過且過?當你沒有下定決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