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身處於多元價值觀的世界中,是幸運也是不幸,怎麼說呢?小時候常聽大人說:「某某某課業/工作/財富/社會地位怎樣優秀,你再看看自己,是不是需要檢討一下?」然而,長大後,聽到的又是另一個版本,比如「把自己做好就好,何必管別人呢?」真心想問一句,「到底什麼時候跟別人比,什麼時候跟自己比?」或許這就是亞聖孟子曾說的:「此一時,彼一時。」我們所處的環境正急速地變遷,曾信以為真的道理轉眼間就變炮灰,該怎麼辦?舉例而言,以往的學習都教我們選邊站(不是黑,就是白的二分法),例如:「孝順」,但現在則出現很多「可討論的灰色地帶」,如「孝而不順」。接下來的文章可能會出現「思維碰撞」的相關內容,沒有任何標準答案,只是分享多元的觀點,或許更能同理他人為何與自己觀點不同。
請看第一個置頂的影片「禁慾噴淚:跟這位弟弟比,我們遇到的事真的不算什麼?」,你/妳認同「這位弟弟(雙腳裝義肢)都能獨自完成5公里的馬拉松賽,我憑什麼多走幾步都嫌累?」這句話嗎?請投票(第一次使用「匿名投票」功能,真心覺得有趣,但它只能設計五個選項,李克特五點量表果然厲害,六個不行嗎?!)
每個人根據自己的成長經驗和學習,都有各自的立場,原本的我也是。只要適合自己且不會造成自己或他人的傷害,即「不觸及法律這條底線」,並沒有太多的限制。絕大多數的選擇必然存在「優勢和限制」,差別在於「我們在不在乎或有沒有注意到」而已。剛開始接觸到類似「跟這位弟弟比,我們遇到的事真的不算什麼」的想法時,與絕大多數的我們相同,心理忍不住說:「對啊!沒錯,就是如此。他都可以,我不努力認真,怎麼可以!」但走進特殊教育領域後,又出現另一種觀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和限制,我們可以模仿和學習,但他可以做到並不代表我們也行」。只是當時只是討論並沒有特別在意,直到診斷為「公主病」,經歷「面對未知的威脅和挑戰,只想著自救,以及周遭親人的支持與協助」,又出現另一種觀點。以下就「一般老百姓、從事特殊教育專業者、『公主病患者』」三種身分,討論「跟這位弟弟比,我們遇到的事真的不算什麼?」的多元觀點,並提出自己的體悟,解答自己的人生課題。
1.一般老百姓:通常十分認同這樣的觀點,但目的不是「比較優勝劣敗」,而是想給自己奮鬥的目標多一點動力,比如「設定健身的目標」,對於不習慣運動或懶得動的我們(不禁想到曾努力「減肥瘦身但都以失敗告終」的自己),剛開始真的非常認真地監督自己,「少油少鹽少糖」和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只是好景不常,三個月後開始偷懶放鬆,覺得好累好辛苦,完全不想動,可又會忍不住責怪自己做不到。
反反覆覆的過程一點都不輕鬆愜意,我們都誤以為「改變」很簡單,但真的要做出對自己人生有實質意義的改變,難!很難!超難的!因此,「禁慾」(人的代號,大頭佛工作室的主管)看到雙腳裝義肢的弟弟獨自完成馬拉松賽,提出的感慨,只是想給自己動力,希望跳脫「健身過程」的掙扎心情,能稍微感同身受。但這樣的觀點有時候提出的想法似乎又過於簡單,比如「第一位盲人律師李秉宏,連視障者都可以當律師,我兒子好手好腳,視力1.0,憑什麼做不到!」。一個人所在的位置或生活圈,並不是只靠「視力」或「一己之力」,而是各方條件的整合,對嗎?!
2.從事特殊教育專業者:曾與老師討論「為什麼社會大眾見到身心障礙者努力地生活或做到某個成功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說:『連他都這麼努力,我們憑什麼不鞠躬盡瘁?』之類的話語。」但站在特殊教育或身心障礙學生的立場,他們跟大家一樣,只是在追逐心中的夢想或符合良心的規範,「做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情」,根本沒有要成為大家學習的對象或榜樣。這樣過譽的態度對身心障礙,真的是好事嗎?當我們處在多元的社會中。舉例而言,曾有一名普通班教師希望為班上的身心障礙學生報名「總統獎」,出發點不僅僅是對學生的肯定,也希望優渥的獎金可以支持家庭,但當時特殊教育教師和學生父母仍在評估這件事情,為什麼呢?因為前例傷痕累累。這位學生並不是該學校第一位報名總統獎的人,之前曾有位獲得總統獎的身心障礙學生,獲獎後正準備升國中,原以為獎項的肯定是好事情,但周圍的同學卻對獲獎的學生提出質疑和批評,例如:「他有什麼了不起,為什麼可以得總統獎?比他更厲害的人多的事,總統獎為什麼頒給他?」等話語,讓獲得學生和家庭經歷一個挺難熬的過程。他/她只是做自己想做或能力所及的事情,給予肯定和支持是需要的,但過度的讚美適合嗎?!
3.「公主病」患者:有興趣的話,看完「思覺失調人格分裂腦癱罕病,愛滋病真的是小感冒」(總時長31分45秒)。對於第二個置頂的影片,我站在「部分認同」的立場,「罕見疾病和安樂死」的議題,確實有所進展但仍需要更細部的討論,而不是「一刀切」的希望適用所有人。但仍「部分不認同」或想提出討論的地方,包含影片標題「愛滋病真的是小感冒」,以及片中提及「林辰家的罕見疾病跟自己的杭丁頓舞蹈症比起來,突然又變得不痛不癢(9分23秒後)」兩項觀點,或許是「主委(創作者)處於憤世嫉俗的狀態」,或想要「突顯罕見疾病和安樂死議題而使用聳動的標語吸引眾人目光」,可以理解但仍需要澄清。
若按照「疾病的嚴重程度」,的確,杭丁頓舞蹈症者的處境更為艱難;但不認同「自己的狀況更為艱難就能說他人的疾病不痛不癢」,或許就如同主委自己說的,自己仍處在「憤世嫉俗」的階段。曾聽過「你的狀況不嚴重,你還沒有經歷更嚴重的事情,我曾遇過比你嚴重的同事,她手指已經變形...bla..bla..bla..」,一聽到類似的話語,情緒在一秒間馬上沸騰。我承認自己是相對幸運的人,但說自己狀況不嚴重,當下的想法是「這是什麼鬼話,這不是我想要的結果,傷人的話還往心上插刀」。但「事非經過不知道,他人根本無法感受自己的煎熬和掙扎,因為從外表來看,確實沒有任何不適,這是隱性疾病說不出的痛。」就如同我們都無法百分百體會主委意外得知家族顯性遺傳疾病,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心理掙扎。任何重大或罕見疾病對個人和家庭都是沉重的痛,只能面對現實和期待醫學突破性進展。
經歷上述三種不同的觀點後,「跟他人比,我們遇到的事根本不算什麼?!」這句話或許該改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課題,事不管大小,對我們而言,有困難或掙扎都是真實的,沒有大小事的區別。而從人類種種的苦難中,我們才體會到自己以為的糟或絕望,仍有它好的一面,只是換的角度想,並不容易。」以主委的狀況來說,出生在這個醫學發達的時代,可以檢測是否患病,進而能提早打算;父親有顯性遺傳的疾病且需要家人負擔,真的是「生雞蛋無,放雞屎有」(台語俗諺),但他的發病至少讓主委不至於到生命最後關頭,或無法控制時,整個人都是矇的或最後才知道怎麼回事,完全沒有挽回的餘地。無法在18歲得知是遺憾,但母親守著這個秘密不說,甚至時刻面對辛苦養大的兒女可能罹病,只剩她一人,這才是最苦的人。但她什麼都不說,真的感受到「母愛」的偉大!這樣的母親,真的是多少人求而不得的事情!這些應該都是幸運吧?!不用想都知道答案會因人而異,但對我而言,至少有時間做最壞的打算,就是一種幸運。
過往血淚教訓提醒我,我們若往已經發生且無可更改的不如意裡鑽牛角尖,大腦十分厲害,它不僅能反覆播放栩栩如生的畫面,還能越鑽越多,甚至無中生有,但快樂嗎?並不快樂,甚至將所有的善意排斥在外。從現在開始就善待自己,利用現有的時間做自己能力所及且想做的事,一步步解決難題和抒發情緒,或許有一天能試著感恩和珍惜現有的,或往培養自己朝希望的地方想,才能不枉此生,含笑而終。」一起共勉之!以上,讓我們一起換個腦袋,想通生活大小事吧!
溫馨小提醒:
不認同「思覺失調人格分裂腦癱罕病,愛滋病真的是小感冒」片中提及「傷人無罪」的想法(7分32秒後);但在個體無法控制的前提下,則另當別論。主委面對自己可能有50%獲得「杭丁頓舞蹈症」、不確定的生存年限,無法根治和控制的病況,那種「害怕」和「不公平」的心態,只有本人能深刻地體會箇中的辛酸血淚。你我她真的無法體會,但相信他能慢慢找到自己的方向,或幸運逃脫。
雖然不認同「傷人無罪」的想法,但「不要隨意小看或歧視任何人」是真的,因為突如其來的重大傷病或罕見疾病,絕大多數的我們在面對種種的剝奪、失去,容易陷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只看得見自己的痛,深深覺得世界對自己殘忍和不公平,根本看不見他人(自己是過來人的經驗,每天忙著悲傷自己的失去和不想要的改變,根本看不到父母或大姐的悲痛,是父親異常的舉動即「完全不發一語和眼神充滿憂傷」的狀態、特殊教育的看到的現場經驗和大姐的陪伴,才讓我覺察到「不能再這樣下去,不能把烏雲帶給愛我的人」,一步步實驗和走出來)。話說得輕巧,過程只要稍有誤會,就前功盡棄。在這樣敏感脆弱的心態下,任何的善意的舉動都可能誤解為『欺負或傷害』,何況是明顯的惡意舉動,不得不謹慎。但這真的不是我們自願的結果,而是不知不覺中,一步步踏入認知扭曲的惡性循環中。」若想知道認知扭曲的惡性循環,請看「為什麼遇到人生重大挫折或疾病時,憂鬱的情緒會隨之而來,甚至加重?」這篇文章。
人生一瞬,可以怨,可以恨,但沒有快樂!這是我們想要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