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體制中學生對未來的迷惘與幻想(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這個系列,要來談一下,筆者這十幾年來,在教育體系中,包含學校與安親班,看到各種學生對於未來的迷惘,以及資訊不完整下的幻想。屬於雜談,沒有什麼體系,請各位當成隨手筆記,每一篇之間不會有太直接的聯繫。


我們都當過學生,當年對未來有什麼憧憬,現在的孩子一樣都有。但這不代表父母就一定了解小孩的想法,老師必然很清楚學生的需求。

原因很簡單,每個世代的主要資訊接收管道不同,現在多了網路,網路又在近二十年高速發展,筆者的學生可說每隔幾年就有不同的變化。如果要從學生對未來發展的想像,去勾勒一幅圖像,只能說這是在作夢,工具每年都在改,抖音瘋狂成長的那兩三年,很快就在後面遇到反噬,被學弟妹當成腦殘才去看的範例。

學生想像未來的三個來源

除此以外,還得要看地區、看學校、看風氣。筆者不能給一個統計上的顯著關係,可以跟各位說的是,至少我們手上的案例,會比各位沒在教育現場的多,整體的圖像總是會比個人經歷要清楚。

唯一可以確認的是,學生受到自己消息來源很大的影響,要說那些因素?大致上有三個:

  1. 學生的資訊獲得來源
  2. 師長傳輸給學生的資訊
  3. 師長對學生自行獲得的資訊進行影響

其中,師長的影響中,老師跟家長並沒有誰比較多,端看老師是否會常常用客觀的數據解釋,或家長願意花時間在家陪小孩去了解,故筆者用「師長」兩字統整。

三者的影響大致是這樣,學生會有自己的資訊來源,包含「同學告訴我的」、「媒體上面說的」、「師長跟我講的」。問題是學生不知道怎麼分辨真假,那要如何辨別可信的資訊?通常是依照學生認定的「階級」去判定。

raw-image

對,階級,就是社會學裡頭的那個階級。有時候覺得很趣味,許多左派公知努力想要打破階級的樊籠,卻不知道自己解構掉傳統社會,讓學生失去舊有的指引,自行摸索另一套既有的階級高低後,學生反倒會對這些解構舊秩序的論點嗤之以鼻,回歸更加反動的標準。

求師解惑常為討拍,為師者需審慎應對

就先不扯太遠,重點拉回來。

學生怎樣判斷獲得資訊的可信,以及對不同資訊的比較?很簡單,看朋友、老師、父母、網路媒體各種來源,哪一個的專業程度較高。這邊就變成一個迴圈,學生能判斷專業程度高低嗎,顯然是不能,所以只能用最表面的學歷去分辨,還有「對師長的信任度」。

學生怎樣產生對師長的信任,後面有機會再提,這邊先談學生如何判定。

當學生獲得一項對職業的訊息,使他覺得這有前景時,遇到家長激烈的反對。那麼,當家長的學歷並不高,或是與這項職業同質性太低時,學生通常會採取不信任家長的態度。

白話點說:「爹娘你也不是做這行的,學歷也不高,是在裝什麼。」

出現這種情況時,學校老師往往會第一個收到相關詢問,像是「某職業的未來前景好像不錯,老師你覺得呢?」大多數學生不會蠢到直接說昨晚跟爸媽吵一架,請老師評評理。各位老師若有遇到類似情況,請打開心中的小警鈴,不要太隨意的回學生。

學生這時候是要來尋求與父母相反的答案,也就是找尋溫暖,此刻老師如果瞬間給予一個與父母相同的說法,引發免疫反應的機率很高。學生也會看情況,好比說「我以後想當插畫家」,那當然不會找理化老師問,而是去找相關專業的老師。這當然也是尋求正面建議,以插畫、繪畫來說,美術老師就是成功者啊,那找成功者問,自然比較容易獲得正面回應。

說來說去,學生為何會相信「某職業很棒」,並與父母吵架?要不同學說(強度低),再不看媒體資訊(強度高),老師被詢問時,十之八九都是想從相關專家口中,聽到附和自己的正面回應。

給出評論不如引導思考,讓學生知道工作都一樣辛苦

但我們老師都知道,就算身為該行業的成功者,也很可能是離群值,單純運氣好。又或者是該學生的資質,其實很不適合走這行,個性也不匹配。此時太直接說實話,刺傷學生心靈是一回事,導致他從此不問老師,去相信師傅,問題更大。

筆者建議,先反問他為何想問這問題,並表達「某職業好不好,要看很多狀況,而且也不好走,需要很努力才可以。」讓學生停頓一下,不要鑽牛角尖,以為這屬於是非題,二分法沒有其他答案。

之後也不要立刻進入主題,以提問代替回答,表示「同學你這樣講老師很困惑,單純問某職業好不好,是哪種好?薪水好、前景好、發展路徑多,能不能精準點。」

通常我們都會看到,學生楞呆幾秒的表情,因為會從網路上獲得某職業很棒的建議,多半是該頻道自吹自擂,這在學生會看的頻道很常出現喔,我們老人很少會遇到這麼自信囂張的頻道,但學生會看。

也就是透過反問,讓學生去思考,所謂的好到底是指什麼好,先停止學生的幻想再說。接著,用自己的經驗,告訴同學「其實我們讀書時很辛苦的,做這個需要準備這準備那,競爭壓力很大等等」。

為何要這樣講?因為多數學生會這麼激烈的跟家長吵架,到學校尋求老師的認同,還不直接了當的問,十之八九都是「好逸惡勞」。

簡單說啦,他看到人家說,某職業很輕鬆,好像不用讀書,一點點的努力,收入一樣可以很高。

  • 編:完全體現作者所言「好逸惡勞」


心中已經有那顆種子了,我們直接反對敲下去,有可能會讓他轉向找其他同學取暖,或是乾脆躲回頻道去找網友問。

先拉回來,停止幻想,讓他思考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

越具體的越好。 

下一篇來談階級的影響。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31.2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王立第二戰研所的其他內容
2025/04/27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Thumbnail
2025/04/27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Thumbnail
2025/04/22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2025/04/22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2025/04/20
不是說父母影響不大,怎麼還要談這個? 不是不大,是父母如果本身的社會階級,會造成子女不想、不願意聽,也不信父母說的。
Thumbnail
2025/04/20
不是說父母影響不大,怎麼還要談這個? 不是不大,是父母如果本身的社會階級,會造成子女不想、不願意聽,也不信父母說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第一次感受到真正的絕望,是在國中的時候。
Thumbnail
第一次感受到真正的絕望,是在國中的時候。
Thumbnail
孩子在中年級轉高年級時是一個很大的轉折點,在試讀週這兩週,我觀察到分實人的高年級生與試讀的高年級生有顯著的差別,也讓我回憶起當初進入教育領域之時,難以與高年級生良好信任關係的過去。
Thumbnail
孩子在中年級轉高年級時是一個很大的轉折點,在試讀週這兩週,我觀察到分實人的高年級生與試讀的高年級生有顯著的差別,也讓我回憶起當初進入教育領域之時,難以與高年級生良好信任關係的過去。
Thumbnail
雖然我工作領域大多接觸的個案範疇為兒少,但最近可能太多親友的孩子上了大學,每次閒聊我都頗有感觸。 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來跟我聊天的大學生,其實大部分是不太了解自己就讀的科系在做什麼。也就是高中時候拼命讀書,考了個還可以的分數,讓大家都滿意就好,但這個大家卻不包含自己。
Thumbnail
雖然我工作領域大多接觸的個案範疇為兒少,但最近可能太多親友的孩子上了大學,每次閒聊我都頗有感觸。 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來跟我聊天的大學生,其實大部分是不太了解自己就讀的科系在做什麼。也就是高中時候拼命讀書,考了個還可以的分數,讓大家都滿意就好,但這個大家卻不包含自己。
Thumbnail
就是說我們的教育一直在講成人、成人,可是沒有很落實。
Thumbnail
就是說我們的教育一直在講成人、成人,可是沒有很落實。
Thumbnail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以老師與學生的成長故事刻畫不同世代的煩惱與壓力。閱讀過程中能漸漸體會,有些抉擇後的失望與放棄是不是因為年輕,只是單純的人生常態。這是本讀起來很快,卻能在閱讀後的未來細細回味每一個過去的書。
Thumbnail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以老師與學生的成長故事刻畫不同世代的煩惱與壓力。閱讀過程中能漸漸體會,有些抉擇後的失望與放棄是不是因為年輕,只是單純的人生常態。這是本讀起來很快,卻能在閱讀後的未來細細回味每一個過去的書。
Thumbnail
學生不會想知道你們在他看不見的地方多努力,就結果而言這和放養沒區別。
Thumbnail
學生不會想知道你們在他看不見的地方多努力,就結果而言這和放養沒區別。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