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區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大學生在做專題時,常常會混淆「課程專題報告」和「專題研究」的差別。事實上,兩者的性質與目的是完全不同的。若想從「科學作家」進階為「科學家」,理解這點十分重要。


▋課程專題報告:科學作家的練習


課程專題報告更像是一種「科學作家」的練習。學生透過整合、整理各種文獻,將資訊拼湊成一篇完整的報告。這過程考驗的是學生的資訊處理能力,寫得廣、寫得深、面面俱到,這樣的報告往往會讓人印象深刻。


然而,這樣的報告並不會產生新的知識。它本質上是對現有知識的二次整理,或是對他人觀點的綜合。所以,課程專題報告的核心在於「詮釋」他人的研究,還停留在知識的傳遞,而不是創造。


▋專題研究:成為科學家的關鍵


與課程專題報告相比,專題研究則是邁向「科學家」的步伐。研究的目的是要產生新的知識,也就是說,研究的貢獻不只是對現有資訊的整理,而是要提供新的見解、證據或理論。


在專題研究中,每一個段落所闡述的知識,必須有紮實的論據來支持。這些論據不能僅來自他人的研究,必須包含你自己通過實驗、分析、推導所產生的「第一手資料」。這些原創性的資料,才是研究的核心價值。


▋論據的來源:第一手經驗


要產生可靠的論據,研究者需要依賴「第一手」的經驗。這些經驗可能來自:


1. **電腦程式實驗**:例如,利用模擬或數據分析來得出新的結果。

2. **理論框架推導**:建立新的理論,並且在框架中推導出引理、定理,為學術領域增添新知識。


這些原創論據的來源,不僅能支持研究的可信度,還能成為真正科學家所追求的知識創造。


▋結論


如果你希望從「科學作家」進階為「科學家」,重點在於能否透過專題研究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是對資訊的整理,而專題研究則需要你從「第一手」資料中挖掘出原創的洞見。

375會員
1.4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攻讀博士的過程中,許多人會有一個常見的誤解,認為自己可以「選擇」畢業後要走學界還是業界。然而,事實是,當你還在PhD的1825個日子裡,每天如何使用你的時間,實際上就已經開始決定你「適合」去學界或業界了。 很多博士生不明白的是,「選擇」和「適合」之間存在著重要的差異。 ▌每個選擇都
在碩博士的學習階段,我們常面臨大量知識與資訊的壓力,如何有效管理與內化這些知識,成為一個關鍵挑戰。我發現透過「得到」這樣的平台學習,可以幫助我高效吸收內容,而我也發展出一套系統化的策略,讓這些學習成果轉化為個人洞見,進而產出具有價值的內容。 ▌拆解課程內容,建立資訊塊 每堂「得到」課
碩博士生的研究過程中,信仰和知識常常交織在一起,影響我們如何看待世界、解釋現象、甚至制定研究方向。然而,知名心理學家 Dan Ariely 在他的新書《Misbelief: What Makes Rational People Believe Irrational Things》中探討的「謬見」
近年來,科技趨勢已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對於身處於研究前沿的碩博士生而言,這樣的變化尤為顯著。美國未來學家 Ray Kurzweil 在他的新書《The Singularity Is Nearer: When We Merge with AI》中提出,科技正在引領人類邁向一個奇點時代,人工智慧(A
碩博士生在研究路上難免會遇到各種挑戰,無論是實驗失敗、論文被退回,還是研究方向需要調整。然而,為什麼學會“好好失敗”對於這群專業學術工作者來說特別困難?美國哈佛大學教授 Amy Edmondson 在她的書《Right Kind of Wrong: The Science of Failing
「我們的生活有愈來愈多部分是透過“文字 Text", "郵件 Email", "數位訊息 Digital Message"來進行。」 「這些其實都演化自傳統的“實務寫作 Practical Writing”,如"辦公報告 Office Reports", "學校更新 School Upda
在攻讀博士的過程中,許多人會有一個常見的誤解,認為自己可以「選擇」畢業後要走學界還是業界。然而,事實是,當你還在PhD的1825個日子裡,每天如何使用你的時間,實際上就已經開始決定你「適合」去學界或業界了。 很多博士生不明白的是,「選擇」和「適合」之間存在著重要的差異。 ▌每個選擇都
在碩博士的學習階段,我們常面臨大量知識與資訊的壓力,如何有效管理與內化這些知識,成為一個關鍵挑戰。我發現透過「得到」這樣的平台學習,可以幫助我高效吸收內容,而我也發展出一套系統化的策略,讓這些學習成果轉化為個人洞見,進而產出具有價值的內容。 ▌拆解課程內容,建立資訊塊 每堂「得到」課
碩博士生的研究過程中,信仰和知識常常交織在一起,影響我們如何看待世界、解釋現象、甚至制定研究方向。然而,知名心理學家 Dan Ariely 在他的新書《Misbelief: What Makes Rational People Believe Irrational Things》中探討的「謬見」
近年來,科技趨勢已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對於身處於研究前沿的碩博士生而言,這樣的變化尤為顯著。美國未來學家 Ray Kurzweil 在他的新書《The Singularity Is Nearer: When We Merge with AI》中提出,科技正在引領人類邁向一個奇點時代,人工智慧(A
碩博士生在研究路上難免會遇到各種挑戰,無論是實驗失敗、論文被退回,還是研究方向需要調整。然而,為什麼學會“好好失敗”對於這群專業學術工作者來說特別困難?美國哈佛大學教授 Amy Edmondson 在她的書《Right Kind of Wrong: The Science of Failing
「我們的生活有愈來愈多部分是透過“文字 Text", "郵件 Email", "數位訊息 Digital Message"來進行。」 「這些其實都演化自傳統的“實務寫作 Practical Writing”,如"辦公報告 Office Reports", "學校更新 School Upda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優質公司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
Thumbnail
今年六月教育部推出了博士生獎學金,鼓勵人才攻讀研究所,吸引有意願就讀博士之學生,減少少子化與高等教育投入意願降低所帶來的衝擊。 在海外的華人,基礎研究與應用又分別面臨什麼? 身為學子的我們,未來該何去還從,對學歷的定義還會相同嗎?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2024年7月2日, 我正在指導的復旦大學數學系三年級學生說道: 「有的數學也有應用場景,但應用場景本身好像也不能指導方法的創新, 反而是要依靠數學感覺來進行研究。」 我當時給的建議是:「關於這個點,你可以注意,創新有分「問題的創新」與「解法的創新」。」 一般來說,實務
1. 認為正式學習就是全部: - 許多學生以為只要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和練習就足夠。然而,正式學習只是入門,真正的挑戰在於能否在實際工作中,特別是在壓力下,運用所學並交出成果。缺乏實戰經驗的學生常常在面臨現實問題時感到無所適從,無法將理論轉化為實踐。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所謂研究的工作,有8個階段: A 問題提起 (思考等級) B 探檢 (經驗等級) C 觀察 (經驗等級) D 發想 (思考等級) E 採取假說,推論 (思考等級) F 實驗計畫 (經驗等級) G 觀察 (經驗等級) H 檢證 (思考等級)
為什麼說簡單到複雜也要,複雜到簡單也要呢?其實,更精確的答案應該是:研究的問題描述要簡化,從複雜到簡單比較好;而研究的解決方案要深化,從簡單到有意義的複雜會比較好。然而,剛開始做研究的博士生,常常是相反的:研究的問題從簡單變成複雜,偏離現實狀況;研究的解法卻從複雜變簡單,得到文獻裡早有的答案。
Thumbnail
這堂課程將解密商學院科系差異以及共同的必修科目,以議題角度帶你深入淺出的認識商學院必修科目:經濟學、統計學、會計學。透過這門課程,讓你瞭解金融業的熱門議題及商學院的校系課程內容及差異,幫助你探索大學科系並規劃未來,並提供自主學習計畫表參考範本。
Thumbnail
在職碩士班的學生選擇與工作相關的研究題目具有優勢,然而從職場經驗中挖掘研究問題也面臨挑戰。本文提供了六種方法幫助學生確定研究問題,並提供了確定研究品質的特徵。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優質公司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
Thumbnail
今年六月教育部推出了博士生獎學金,鼓勵人才攻讀研究所,吸引有意願就讀博士之學生,減少少子化與高等教育投入意願降低所帶來的衝擊。 在海外的華人,基礎研究與應用又分別面臨什麼? 身為學子的我們,未來該何去還從,對學歷的定義還會相同嗎?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2024年7月2日, 我正在指導的復旦大學數學系三年級學生說道: 「有的數學也有應用場景,但應用場景本身好像也不能指導方法的創新, 反而是要依靠數學感覺來進行研究。」 我當時給的建議是:「關於這個點,你可以注意,創新有分「問題的創新」與「解法的創新」。」 一般來說,實務
1. 認為正式學習就是全部: - 許多學生以為只要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和練習就足夠。然而,正式學習只是入門,真正的挑戰在於能否在實際工作中,特別是在壓力下,運用所學並交出成果。缺乏實戰經驗的學生常常在面臨現實問題時感到無所適從,無法將理論轉化為實踐。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所謂研究的工作,有8個階段: A 問題提起 (思考等級) B 探檢 (經驗等級) C 觀察 (經驗等級) D 發想 (思考等級) E 採取假說,推論 (思考等級) F 實驗計畫 (經驗等級) G 觀察 (經驗等級) H 檢證 (思考等級)
為什麼說簡單到複雜也要,複雜到簡單也要呢?其實,更精確的答案應該是:研究的問題描述要簡化,從複雜到簡單比較好;而研究的解決方案要深化,從簡單到有意義的複雜會比較好。然而,剛開始做研究的博士生,常常是相反的:研究的問題從簡單變成複雜,偏離現實狀況;研究的解法卻從複雜變簡單,得到文獻裡早有的答案。
Thumbnail
這堂課程將解密商學院科系差異以及共同的必修科目,以議題角度帶你深入淺出的認識商學院必修科目:經濟學、統計學、會計學。透過這門課程,讓你瞭解金融業的熱門議題及商學院的校系課程內容及差異,幫助你探索大學科系並規劃未來,並提供自主學習計畫表參考範本。
Thumbnail
在職碩士班的學生選擇與工作相關的研究題目具有優勢,然而從職場經驗中挖掘研究問題也面臨挑戰。本文提供了六種方法幫助學生確定研究問題,並提供了確定研究品質的特徵。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