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矽谷創業之父 Paul Graham《超線性回報》

更新於 2024/10/13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矽谷創業之父 Paul Graham 的 2023 年 10 月發佈的文章,文章來自 Superlinear Returns

raw-image

小時候我有個很大的誤解,我以為努力的回報是線性的。老師和教練們總是告訴我們:「你付出多少,就會得到多少。」他們是好意,但這基本上從來不是真的。如果你的產品只比競爭對手好一點點,你也不會因此得到一半的客戶。事實上,你可能一個客戶都沒有,甚至會破產。

在商業世界裡,回報是超線性的。有些人覺得這是資本主義的問題,只要改變規則就能解決。但其實,超線性回報是這個世界本身的特性,而不是我們訂的規則。你可以在名聲、權力、軍事勝利、知識,甚至人類幸福上看到類似的現象,這些領域裡總是「富者越富」。

所以,如果你想了解這個世界,就必須理解什麼是超線性回報。如果你有雄心壯志,這一點就更重要,因為這會成為你前進的力量。

有很多情況看起來像超線性回報,但我覺得這些情況可以歸結為兩個主要原因:一是指數成長,二是門檻。

首先,最顯而易見的超線性回報例子,就是當你在做一些會指數成長的事情。比如說培養細菌,當它們開始生長時,通常呈現指數成長,但培養的過程很不容易,所以擅長這件事的人和不擅長的人,結果會差很多。

新創公司也是這樣,有些公司可以達到非常高的成長率,而大部分公司做不到。所以你會看到結果上很大的差異:高成長率的公司通常變得非常有價值,而成長慢的公司連生存都困難。

這就是為什麼 Y Combinator 鼓勵創始人專注於成長率,而不是絕對的數字。這樣他們就不會在早期因為數字不夠高而灰心喪氣,而且也能幫助他們決定該把精力放在哪裡。成長率像是指南針,引導公司演化。更重要的是,專注成長率,通常會帶來指數成長的結果。

YC 並沒有明說:「你付出多少,就會得到多少」,但實際上差不多。如果成長率和表現成正比,那麼隨著時間推移,回報就會和 p 的 t 次方成正比。

即使經過數十年的思考,我仍然覺得這個道理很震撼。每當你的成果取決於之前的努力時,就會得到指數成長。但不管是我們的 DNA 還是生活習慣,都沒有準備好面對這一點。沒有人覺得指數成長是自然的;每個小孩第一次聽到「第一天給國王一粒米,之後每天加倍」這種故事時,都會覺得不可思議。

對於那些我們無法自然理解的事情,我們會發展出一些習慣來應對。但對指數成長的習慣並不多,因為在人類歷史上,指數成長的例子太少了。理論上,牧畜應該是一個例子,動物越多,後代就越多。但實際上,土地是限制因素,土地無法指數成長。

更準確地說,土地不能普遍成長,但有一個辦法可以指數擴展領土,那就是征服。你控制的土地越多,軍隊就越強,征服新領土也更容易。所以歷史上充滿了帝國的故事。但創建或經營帝國的人太少,他們的經驗也不足以成為人們的生活教訓。帝國總是遙遠且令人敬畏,並非可模仿的榜樣。

在工業化之前,最常見的指數成長可能發生在學術領域。你知道得越多,學新東西就越容易。所以一些人在某些話題上比其他人懂得多得多。但這對社會習慣的影響非常小。雖然思想的帝國可以重疊並擴大,但在前工業時代,這些帝國對現實生活影響並不大。

不過,過去幾個世紀裡,情況變了。現在,思想的帝國可以設計出打敗領土帝國的武器。但這種變化如此新穎,我們還沒完全理解它的影響。即使那些參與其中的人,也很少意識到自己正在受益於指數成長,或者思考自己能從其他指數成長的例子中學到什麼。

超線性回報的另一個來源是「贏者通吃」的特性。在體育比賽中,表現和回報之間是階梯式的,無論贏得多麼艱難或者僅僅領先一點,勝利者只會得到一次勝利。

但這種階梯式的回報不僅存在於競爭中,也存在於一些有門檻的成果中。即使你是唯一的參與者,也可能遇到門檻,比如證明一個定理或者達到某個目標。

有趣的是,通常一個超線性回報的情況也會伴隨著另一個。跨過門檻常常會導致指數成長:贏得比賽的一方通常損失較少,這讓他們更有機會在未來再度獲勝。而指數成長也幫助你跨越門檻:在具有網路效應的市場中,一家公司如果成長夠快,就可以擊敗潛在的競爭對手。

名聲就是結合了這兩種超線性回報的有趣例子。名聲會指數成長,因為現有支持者會帶來更多新的支持者。而它之所以這麼集中,是因為存在名額的門檻:大眾心目中只有有限的位置能容納 A 級名單。

最重要的超線性回報例子可能是學習。知識會指數成長,但學習過程中也有很多門檻。像是學會騎自行車。很多門檻就像工具,一旦你學會了閱讀,就能更快學會其他東西。而最重要的門檻,通常代表著新發現。知識看起來像分形,如果你在某個邊界上努力推進,有時候會發現一個全新領域。如果你成功了,你就能率先探索這個領域的知識。牛頓、達爾文等人就是這麼做的。

那麼,有沒有辦法找到那些有超線性回報的情況呢?最明顯的一個方法,就是找能讓你複利成長的工作。

工作的複利成長有兩種方式:直接複利成長,或是通過學習來複利成長。直接複利成長就是你現在的努力,會讓下一階段變得更好,比如建設基礎設施或發展品牌。而通過學習來複利成長更有趣,因為當你學到了很多東西時,雖然你當下感覺沒達到目標,但其實你已經在指數成長。

這也是為什麼矽谷對失敗那麼寬容。他們只會在你從失敗中學到東西的情況下繼續支持你。如果你學到了東西,那就說明你成為一個值得投資的人。可能你的公司沒成長,但你個人成長了,這最終會帶來好的結果。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961 字、5 則留言,僅發佈於最近學創業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98會員
164內容數
歡迎來到「最近學什麼」!學習是輸入、吸收、轉譯和輸出的過程,在這裡我將會跟大家分享我最近學到的一些有趣知識和見聞。不限於任何主題,只要是最近學到的知識,我都會分享,歡迎大家可以持續追蹤!有寫錯的地方,也歡迎格友不吝指教,讓我們一起學習!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最近學什麼 的其他內容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矽谷創業之父 Paul Graham 於 2024 年 09 月的文章《When To Do What You Love》,探討何時應追隨熱情,認為追隨熱情並非適合每個階段,但當你的興趣與市場需求一致時,特別是在創業時,熱情能帶來成功與創新的機會。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 Paul Graham 於 2013 年 07 月的文章《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探討創業初期如何透過無法規模化的方式推動成長,創始人必須手動招募用戶並主動滿足他們需求,這些初期的努力會為新創公司帶來長期的複利成長。
本文翻譯自矽谷第一加速器 Y Combinator 的創業學校系列影片《如何了解用戶》,影片來自 How to Get Your First Customers | Startup School。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 Paul Graham 於 2024 年 03 月的文章《How to Start Google》,探討創業的三大要素:技術專業、創業點子和合適的共同創辦人。作者強調透過實際專案累積經驗,並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共同開創有價值的事業。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 Paul Graham 於 2024 年 07 月的文章《The Right Kind of Stubborn》,探討成功者如何區分堅持與固執。堅持是精力、想像力和良好判斷力的結合,而固執則是對改變的抗拒。文章強調,成功的關鍵在於靈活應變與目標專注,而非盲目堅守。
本文翻譯自矽谷第一加速器 Y Combinator 的創業學校系列影片《如何建立與共同創辦人的關係》,影片來自 Keys To Successful Co-Founder Relationships | Startup School。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矽谷創業之父 Paul Graham 於 2024 年 09 月的文章《When To Do What You Love》,探討何時應追隨熱情,認為追隨熱情並非適合每個階段,但當你的興趣與市場需求一致時,特別是在創業時,熱情能帶來成功與創新的機會。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 Paul Graham 於 2013 年 07 月的文章《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探討創業初期如何透過無法規模化的方式推動成長,創始人必須手動招募用戶並主動滿足他們需求,這些初期的努力會為新創公司帶來長期的複利成長。
本文翻譯自矽谷第一加速器 Y Combinator 的創業學校系列影片《如何了解用戶》,影片來自 How to Get Your First Customers | Startup School。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 Paul Graham 於 2024 年 03 月的文章《How to Start Google》,探討創業的三大要素:技術專業、創業點子和合適的共同創辦人。作者強調透過實際專案累積經驗,並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共同開創有價值的事業。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 Paul Graham 於 2024 年 07 月的文章《The Right Kind of Stubborn》,探討成功者如何區分堅持與固執。堅持是精力、想像力和良好判斷力的結合,而固執則是對改變的抗拒。文章強調,成功的關鍵在於靈活應變與目標專注,而非盲目堅守。
本文翻譯自矽谷第一加速器 Y Combinator 的創業學校系列影片《如何建立與共同創辦人的關係》,影片來自 Keys To Successful Co-Founder Relationships | Startup School。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Hi 我是 VK~ 始終覺得精進(Mastery)、偉大(Great)這些概念是個好的目標,但要如何理解或追求似乎又變得很抽象。 這問題在 Paul Graham 寫出〈How to Do Great Work〉後,讀了數次後,對偉大的概念還是有點模糊。這問題在寫到偉大的公司和人物時,時不時就會
Thumbnail
這本書作者為Susan Kuang,其中書中有幾個觀念對我有所思考和啟發,想分享給大家
Thumbnail
人生的境遇是無數個看似無關的小點,當下你永遠不知道這些點的意義,直到多年之後回首過往,才會發現它們竟然連成一條有意義的線。 ——蘋果(Apple)創辦人 Steve Jobs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致富的三種路徑:財富觀偏差、理財人行道、理財慢車道和致富快車道,並提出了快車道的五大戒律和財富的增壓器。
Thumbnail
彼得提爾的《從0到1》提出了關於創業、壟斷推動進步、資源配置最佳化、持續壯大和尋找價值的見解。這本書不僅能啟發企業家,也適用於個人的發展及投資領域。作者引用實例說明成功投資的策略、企業的發展重點及擴大市場到每個角落。同時,也呼籲讀者在獲得價值的過程中持續探索問自己什麼是你覺得很重要的事實。
Thumbnail
今天和朋友們分享的好書是《底層邏輯》,作者:劉潤。我們來談談關於工作,如何從平凡進化到卓越的三個關鍵要素。先從一位上海計程車司機的營運心法說起...
Thumbnail
以下內容摘引自【納瓦爾寶典:從白手起家到財務自由, 矽谷傳奇創投家的投資哲學與人生智慧】作者: 艾瑞克.喬根森
Thumbnail
創投不一定要創業過,但有過創業跟產業經歷,絕對是同理創業者跟提供有效資源的背景之一。創業過也不一定適合做創投,因為在場上跟場邊的技術與心態,其實很不一樣。無論是哪個角色,唯有互相尊重、勇於挑戰自己,才能創造偉大的團隊與成績。
Thumbnail
本週【創作者經濟 IMO】電子報主要探討了許多主題,包括重新理解「第一性原理」、抽象思維、羅振宇新節目帶來的啟發、AI 取代人類職業的路徑順序、維持低調的挑戰,李笑來寫的《人人都能用英語》心得和 2023 年閱讀十問等。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Hi 我是 VK~ 始終覺得精進(Mastery)、偉大(Great)這些概念是個好的目標,但要如何理解或追求似乎又變得很抽象。 這問題在 Paul Graham 寫出〈How to Do Great Work〉後,讀了數次後,對偉大的概念還是有點模糊。這問題在寫到偉大的公司和人物時,時不時就會
Thumbnail
這本書作者為Susan Kuang,其中書中有幾個觀念對我有所思考和啟發,想分享給大家
Thumbnail
人生的境遇是無數個看似無關的小點,當下你永遠不知道這些點的意義,直到多年之後回首過往,才會發現它們竟然連成一條有意義的線。 ——蘋果(Apple)創辦人 Steve Jobs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致富的三種路徑:財富觀偏差、理財人行道、理財慢車道和致富快車道,並提出了快車道的五大戒律和財富的增壓器。
Thumbnail
彼得提爾的《從0到1》提出了關於創業、壟斷推動進步、資源配置最佳化、持續壯大和尋找價值的見解。這本書不僅能啟發企業家,也適用於個人的發展及投資領域。作者引用實例說明成功投資的策略、企業的發展重點及擴大市場到每個角落。同時,也呼籲讀者在獲得價值的過程中持續探索問自己什麼是你覺得很重要的事實。
Thumbnail
今天和朋友們分享的好書是《底層邏輯》,作者:劉潤。我們來談談關於工作,如何從平凡進化到卓越的三個關鍵要素。先從一位上海計程車司機的營運心法說起...
Thumbnail
以下內容摘引自【納瓦爾寶典:從白手起家到財務自由, 矽谷傳奇創投家的投資哲學與人生智慧】作者: 艾瑞克.喬根森
Thumbnail
創投不一定要創業過,但有過創業跟產業經歷,絕對是同理創業者跟提供有效資源的背景之一。創業過也不一定適合做創投,因為在場上跟場邊的技術與心態,其實很不一樣。無論是哪個角色,唯有互相尊重、勇於挑戰自己,才能創造偉大的團隊與成績。
Thumbnail
本週【創作者經濟 IMO】電子報主要探討了許多主題,包括重新理解「第一性原理」、抽象思維、羅振宇新節目帶來的啟發、AI 取代人類職業的路徑順序、維持低調的挑戰,李笑來寫的《人人都能用英語》心得和 2023 年閱讀十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