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創業之父 Paul Graham《超線性回報》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矽谷創業之父 Paul Graham 的 2023 年 10 月發佈的文章,文章來自 Superlinear Returns

raw-image

小時候我有個很大的誤解,我以為努力的回報是線性的。老師和教練們總是告訴我們:「你付出多少,就會得到多少。」他們是好意,但這基本上從來不是真的。如果你的產品只比競爭對手好一點點,你也不會因此得到一半的客戶。事實上,你可能一個客戶都沒有,甚至會破產。

在商業世界裡,回報是超線性的。有些人覺得這是資本主義的問題,只要改變規則就能解決。但其實,超線性回報是這個世界本身的特性,而不是我們訂的規則。你可以在名聲、權力、軍事勝利、知識,甚至人類幸福上看到類似的現象,這些領域裡總是「富者越富」。

所以,如果你想了解這個世界,就必須理解什麼是超線性回報。如果你有雄心壯志,這一點就更重要,因為這會成為你前進的力量。

有很多情況看起來像超線性回報,但我覺得這些情況可以歸結為兩個主要原因:一是指數成長,二是門檻。

首先,最顯而易見的超線性回報例子,就是當你在做一些會指數成長的事情。比如說培養細菌,當它們開始生長時,通常呈現指數成長,但培養的過程很不容易,所以擅長這件事的人和不擅長的人,結果會差很多。

新創公司也是這樣,有些公司可以達到非常高的成長率,而大部分公司做不到。所以你會看到結果上很大的差異:高成長率的公司通常變得非常有價值,而成長慢的公司連生存都困難。

這就是為什麼 Y Combinator 鼓勵創始人專注於成長率,而不是絕對的數字。這樣他們就不會在早期因為數字不夠高而灰心喪氣,而且也能幫助他們決定該把精力放在哪裡。成長率像是指南針,引導公司演化。更重要的是,專注成長率,通常會帶來指數成長的結果。

YC 並沒有明說:「你付出多少,就會得到多少」,但實際上差不多。如果成長率和表現成正比,那麼隨著時間推移,回報就會和 p 的 t 次方成正比。

即使經過數十年的思考,我仍然覺得這個道理很震撼。每當你的成果取決於之前的努力時,就會得到指數成長。但不管是我們的 DNA 還是生活習慣,都沒有準備好面對這一點。沒有人覺得指數成長是自然的;每個小孩第一次聽到「第一天給國王一粒米,之後每天加倍」這種故事時,都會覺得不可思議。

對於那些我們無法自然理解的事情,我們會發展出一些習慣來應對。但對指數成長的習慣並不多,因為在人類歷史上,指數成長的例子太少了。理論上,牧畜應該是一個例子,動物越多,後代就越多。但實際上,土地是限制因素,土地無法指數成長。

更準確地說,土地不能普遍成長,但有一個辦法可以指數擴展領土,那就是征服。你控制的土地越多,軍隊就越強,征服新領土也更容易。所以歷史上充滿了帝國的故事。但創建或經營帝國的人太少,他們的經驗也不足以成為人們的生活教訓。帝國總是遙遠且令人敬畏,並非可模仿的榜樣。

在工業化之前,最常見的指數成長可能發生在學術領域。你知道得越多,學新東西就越容易。所以一些人在某些話題上比其他人懂得多得多。但這對社會習慣的影響非常小。雖然思想的帝國可以重疊並擴大,但在前工業時代,這些帝國對現實生活影響並不大。

不過,過去幾個世紀裡,情況變了。現在,思想的帝國可以設計出打敗領土帝國的武器。但這種變化如此新穎,我們還沒完全理解它的影響。即使那些參與其中的人,也很少意識到自己正在受益於指數成長,或者思考自己能從其他指數成長的例子中學到什麼。

超線性回報的另一個來源是「贏者通吃」的特性。在體育比賽中,表現和回報之間是階梯式的,無論贏得多麼艱難或者僅僅領先一點,勝利者只會得到一次勝利。

但這種階梯式的回報不僅存在於競爭中,也存在於一些有門檻的成果中。即使你是唯一的參與者,也可能遇到門檻,比如證明一個定理或者達到某個目標。

有趣的是,通常一個超線性回報的情況也會伴隨著另一個。跨過門檻常常會導致指數成長:贏得比賽的一方通常損失較少,這讓他們更有機會在未來再度獲勝。而指數成長也幫助你跨越門檻:在具有網路效應的市場中,一家公司如果成長夠快,就可以擊敗潛在的競爭對手。

名聲就是結合了這兩種超線性回報的有趣例子。名聲會指數成長,因為現有支持者會帶來更多新的支持者。而它之所以這麼集中,是因為存在名額的門檻:大眾心目中只有有限的位置能容納 A 級名單。

最重要的超線性回報例子可能是學習。知識會指數成長,但學習過程中也有很多門檻。像是學會騎自行車。很多門檻就像工具,一旦你學會了閱讀,就能更快學會其他東西。而最重要的門檻,通常代表著新發現。知識看起來像分形,如果你在某個邊界上努力推進,有時候會發現一個全新領域。如果你成功了,你就能率先探索這個領域的知識。牛頓、達爾文等人就是這麼做的。

那麼,有沒有辦法找到那些有超線性回報的情況呢?最明顯的一個方法,就是找能讓你複利成長的工作。

工作的複利成長有兩種方式:直接複利成長,或是通過學習來複利成長。直接複利成長就是你現在的努力,會讓下一階段變得更好,比如建設基礎設施或發展品牌。而通過學習來複利成長更有趣,因為當你學到了很多東西時,雖然你當下感覺沒達到目標,但其實你已經在指數成長。

這也是為什麼矽谷對失敗那麼寬容。他們只會在你從失敗中學到東西的情況下繼續支持你。如果你學到了東西,那就說明你成為一個值得投資的人。可能你的公司沒成長,但你個人成長了,這最終會帶來好的結果。

學習的成長幾乎無處不在,所以我們應該把這看成常態,而不是例外。這也帶來另一個啟發:永遠學習。如果你不學習,那你可能就不在超線性回報的路上。

但不要過度優化你的學習內容,不要只學那些已知有價值的東西。學習的時候,你可能不知道什麼有價值,過於嚴格的話可能會錯過那些看起來「不合理」的東西。

至於門檻,有沒有「尋找門檻」或「尋找競爭」的好方法呢?門檻的存在並不代表這遊戲值得玩。比如說,參加俄羅斯輪盤賭確實有門檻,但即使成功,也不代表你會變得更好。同樣,「尋找競爭」也不是總有效——如果獎勵不值得呢?指數成長可以保證回報的曲線形狀和大小,但門檻只能保證形狀。

利用門檻原則,必須包含一個測試,確保這遊戲值得玩。如果你發現一些平庸但受歡迎的東西,或許可以做出更好的替代品。比如說,如果有家公司生產的產品大家不喜歡但卻不得不買,那取代它就是一個好機會。

總結來說,超線性回報的領域通常有少數大贏家超越其他所有人,這些領域包括體育、政治、藝術、音樂、數學、科學、創業和投資。在體育中,這是因為外部施加的門檻,而在其他領域中,名聲往往驅動成功,而名聲本身也有超線性成長的特徵。顯著的是,這些領域通常要求獨立思考——你不僅要想法正確,還要獨特。

所以,超線性回報帶來的不平等是無法避免的,回報曲線越陡峭,結果的差異就越大。因此,尋找那些有少數大贏家的領域,往往是找到超線性回報的好方法。

這是一個充滿挑戰的前景,有些人會因此卻步,但如果你有天賦,並追隨你的好奇心,最終你可能會進入這樣的領域。好奇心不會讓你對無聊的問題感興趣,而有趣的問題通常能創造超線性回報,即便它們現在還不明顯。

總結來說,想要利用超線性回報,最明顯的方法就是努力做到極其出色。因為在回報曲線的遠端,額外的努力是非常值得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最近學什麼
142會員
175內容數
歡迎來到「最近學什麼」!學習是輸入、吸收、轉譯和輸出的過程,在這裡我將會跟大家分享我最近學到的一些有趣知識和見聞。不限於任何主題,只要是最近學到的知識,我都會分享,歡迎大家可以持續追蹤!有寫錯的地方,也歡迎格友不吝指教,讓我們一起學習!
最近學什麼的其他內容
2024/10/29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矽谷創業之父 Paul Graham 於 2024 年 01 月的文章《How to Get New Ideas》,探討如何透過日常生活中的「異常」來激發創新靈感。Graham 認為,只要觀察那些不合常理的現象,就能發現知識的空白處,開啟全新的發現之路。
Thumbnail
2024/10/29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矽谷創業之父 Paul Graham 於 2024 年 01 月的文章《How to Get New Ideas》,探討如何透過日常生活中的「異常」來激發創新靈感。Graham 認為,只要觀察那些不合常理的現象,就能發現知識的空白處,開啟全新的發現之路。
Thumbnail
2024/10/28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 Paul Graham 於 2024 年 03 月的文章《The Reddits》,探討 Reddit 的創立經過及其與 Y Combinator 的關聯,強調 Reddit 的成功源自創辦人的創新精神,以及用戶驅動內容的獨特性,最終使其成為網路上不可取代的平台。
Thumbnail
2024/10/28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 Paul Graham 於 2024 年 03 月的文章《The Reddits》,探討 Reddit 的創立經過及其與 Y Combinator 的關聯,強調 Reddit 的成功源自創辦人的創新精神,以及用戶驅動內容的獨特性,最終使其成為網路上不可取代的平台。
Thumbnail
2024/10/27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 Paul Graham 於 2023 年 07 月的文章《How to Do Great Work》,探討如何透過興趣、天賦和挑戰來達成偉大成就,並強調持續學習、探索和打破常規的重要性,鼓勵勇於嘗試和發現新機會。原文不分段,為了方便讀者閱讀,特別分成多個章節,這是第 14 章。
Thumbnail
2024/10/27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 Paul Graham 於 2023 年 07 月的文章《How to Do Great Work》,探討如何透過興趣、天賦和挑戰來達成偉大成就,並強調持續學習、探索和打破常規的重要性,鼓勵勇於嘗試和發現新機會。原文不分段,為了方便讀者閱讀,特別分成多個章節,這是第 14 章。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2008年金融海嘯席捲全球,市場一片低迷,許多人擔心創業時機不佳。然而,矽谷教父、Y Combinator 聯合創辦人 保羅·格雷厄姆 ( Paul Graham )卻提出了顛覆性的觀點:「創業成功與否,關鍵不在於時機,而在於創業者本身。」
Thumbnail
2008年金融海嘯席捲全球,市場一片低迷,許多人擔心創業時機不佳。然而,矽谷教父、Y Combinator 聯合創辦人 保羅·格雷厄姆 ( Paul Graham )卻提出了顛覆性的觀點:「創業成功與否,關鍵不在於時機,而在於創業者本身。」
Thumbnail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 Paul Graham 於 2023 年 10 月的文章《Superlinear Returns》,探討商業、名聲、知識等領域中常見的超線性回報現象,強調許多回報並非線性,而是隨著表現成長以指數形式上升,尤其在創業、學術與名聲等領域中,僅有少數頂尖者能獲得大部分的回報。
Thumbnail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 Paul Graham 於 2023 年 10 月的文章《Superlinear Returns》,探討商業、名聲、知識等領域中常見的超線性回報現象,強調許多回報並非線性,而是隨著表現成長以指數形式上升,尤其在創業、學術與名聲等領域中,僅有少數頂尖者能獲得大部分的回報。
Thumbnail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 Paul Graham 於 2024 年 07 月的文章《The Right Kind of Stubborn》,探討成功者如何區分堅持與固執。堅持是精力、想像力和良好判斷力的結合,而固執則是對改變的抗拒。文章強調,成功的關鍵在於靈活應變與目標專注,而非盲目堅守。
Thumbnail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 Paul Graham 於 2024 年 07 月的文章《The Right Kind of Stubborn》,探討成功者如何區分堅持與固執。堅持是精力、想像力和良好判斷力的結合,而固執則是對改變的抗拒。文章強調,成功的關鍵在於靈活應變與目標專注,而非盲目堅守。
Thumbnail
這本書實際上並不是想要教我們如何致富,作者本身並不以賺大錢、過上奢華的生活為目標,而是探尋著能夠融入現有生活之中的理財心法,每個觀點都深具啟發性。
Thumbnail
這本書實際上並不是想要教我們如何致富,作者本身並不以賺大錢、過上奢華的生活為目標,而是探尋著能夠融入現有生活之中的理財心法,每個觀點都深具啟發性。
Thumbnail
今天來談一下我認為的超額報酬 超額報酬,一般人認為,應該就是投資績效超越大盤指數的報酬。 因為這內容可能又挑戰到指數投資基本教義派的認知,所以本文章只開放給我的瘋狂粉絲觀看。 在開始之前,我們先科普一些知識。 指數投資是柏格於1975年創立了第一個指數型基金。 巴菲
Thumbnail
今天來談一下我認為的超額報酬 超額報酬,一般人認為,應該就是投資績效超越大盤指數的報酬。 因為這內容可能又挑戰到指數投資基本教義派的認知,所以本文章只開放給我的瘋狂粉絲觀看。 在開始之前,我們先科普一些知識。 指數投資是柏格於1975年創立了第一個指數型基金。 巴菲
Thumbnail
這位光看報酬率、光看打扮,是不是像哪裡來的股市名師? 但他只是我的粉絲之一,優秀,但也不是唯一。 大家可以看看我之前以他為主題製作的心得影片,影片文本也是他個人提供的。 https://youtu.be/uYLfmBm9TMI 我想表達的是,過去能賺很好,現在、未來都可以繼續大賺,是不是更好
Thumbnail
這位光看報酬率、光看打扮,是不是像哪裡來的股市名師? 但他只是我的粉絲之一,優秀,但也不是唯一。 大家可以看看我之前以他為主題製作的心得影片,影片文本也是他個人提供的。 https://youtu.be/uYLfmBm9TMI 我想表達的是,過去能賺很好,現在、未來都可以繼續大賺,是不是更好
Thumbnail
所有人都想追求爆賺,媒體上也整天吹捧少年股神,但高報酬與高風險肯定並存,絕大多數人很難做到大賺小賠,那需要策略性地運用機率及配置,當然還得有部分的運氣成分。
Thumbnail
所有人都想追求爆賺,媒體上也整天吹捧少年股神,但高報酬與高風險肯定並存,絕大多數人很難做到大賺小賠,那需要策略性地運用機率及配置,當然還得有部分的運氣成分。
Thumbnail
彭博社數據顯示,在剛剛踏入5月的時候,美國上市公司內部人士共出售了價值244億美元(約1900億港元)的股票,其中包括亞馬遜的貝佐斯、甲骨文的拉里·埃裏森等等。 在指數不斷創新高的情況下,這些超級富豪居然選擇了獲利離場,難道他們也覺得整個投資市場已經開始危危乎了嗎?還是說他們純粹是在適當的位置獲利
Thumbnail
彭博社數據顯示,在剛剛踏入5月的時候,美國上市公司內部人士共出售了價值244億美元(約1900億港元)的股票,其中包括亞馬遜的貝佐斯、甲骨文的拉里·埃裏森等等。 在指數不斷創新高的情況下,這些超級富豪居然選擇了獲利離場,難道他們也覺得整個投資市場已經開始危危乎了嗎?還是說他們純粹是在適當的位置獲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