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遇到病蟲害時,一定會啟動自己的防禦機制:如水楊酸(SA)、茉莉酸(JA)開始分泌,以及釋放揮發性化合物(VOCs)等等。這些機制,在過去都已經透過研究了解了。雖然一些詳細的機制以及物種特異的機制可能尚未明朗,但是大致上的「SOP」已經蠻清楚的。
不過,馴化(domestication)是否會造成影響呢?馴化一方面意味著要被高密度地種植,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會有人來照顧:澆水、施肥、除草、除蟲、噴藥等等。有人照顧,會不會就讓植物的防禦反應下降了?
最近的一個研究發現,對棉花來說,還真的是耶!
研究團隊使用了由法國農業發展研究中心(CIRAD)和馬里農村研究所(IER)提供的栽培品系棉花STAM 59A品系,這是一種在非洲廣泛種植的商業棉花品系;另外,他們還用了採集自墨西哥瓦哈卡州(Oaxaca)的埃斯孔迪多港(Puerto Escondido)的野生棉花。這裡所謂的「野生」棉花,應該是幾百年前在該地區種植的古老馴化品種的後代,已經重新適應了野外條件(或許可以稱為「野化品系」)。
他們先讓棉花被兩種害蟲(秋行軍蟲S. frugiperda與斜紋夜盜蛾Spodoptera exigua)攻擊48小時,收集它們的揮發物質,然後讓「野生」與栽培品系棉花暴露在這些揮發物質下48小時,收集並分析這些「接收者」的各種數據。另外,他們還在暴露結束後,讓這些棉花被斜紋夜盜蛾攻擊,然後再觀察植物的反應。
結果發現,暴露於被攻擊棉花揮發物的棉花,即使在受到直接傷害之前,揮發性化合物的釋放量就已經明顯上升了,尤其是DMNT(4,8-二甲基-1,3,7-壬三烯)。
但是,不論是否有先暴露於被攻擊棉花的揮發物,當遭到斜紋夜盜蛾攻擊時,所有棉花都開始釋放揮發性化合物!與攻擊之前相比,釋放的量為先前的10倍,且各組之間沒有差別。
有趣的是,研究團隊發現,雖然VOC的釋放量在「野生」與栽培品系棉花之間沒有區別,但是防禦基因的表現量「野生」品系明顯比栽培品系要高許多。而害蟲更傾向於避開暴露於受損植株揮發物的野生棉花葉片,這種趨勢在野生棉花中更為明顯。這意味著,「野生」棉花的確對「蟲蟲危機」的反應比較強烈。
然後,研究團隊讓棉花遭受害蟲攻擊,並在不同時間點(4h、 22h、 28h、46h)收集它們釋放的揮發物,把這些揮發物分成0-24小時以及24-48小時兩組,用來處理栽培品系的棉花,觀察植物的反應。另外,他們也分析這些揮發物的組成。這次他們只用了斜紋夜盜蛾,因為在前面的實驗,這兩種害蟲所造成的效應並沒有差別。
結果他們發現,只有24小時以後釋放的VOC能夠有效地誘導健康植株啟動防禦反應,包括提高茉莉酸和茉莉酸-異白胺酸的含量、相關防禦基因的表現量上升,並提高對害蟲的抵抗力。
這就讓人感到非常好奇了。到底植物在被侵襲後0-24小時與24-48小時釋放的揮發物有什麼不同呢?分析的結果發現,傷害初期0-24小時釋放的化合物,包括α-蒎烯 (α-pinene)、檸檬烯 (limonene)、β-石竹烯 (β-caryophyllene)、α-芳樟烯 (α-humulene)與苯甲醛 (benzaldehyde)這些植物體內原本就有儲存的單萜烯和倍半萜烯類化合物。而傷害24小時後釋放的包括β-桉葉油醇 (β-ocimene)、α-芳樟醇 (α-farnesene)、DMNT、TMTT (8,12-三甲基-l,3,7,11-十三烷四烯)、吲哚 (indole)與(Z)-3-己烯基乙酸酯 ((Z)-3-hexenyl acetate)這些在植物在受到害蟲攻擊後才會合成的化合物。
所以,這個研究結果告訴我們:棉花也像許多植物一樣,在被害蟲攻擊後會釋放出VOC,且它們也能感應周圍其他棉花放出的VOC並作出反應。不過,棉花在剛開始被侵襲的時候釋放出來的VOC並不能引發其他植物做出適當的反應。
最有意思的是,「野生」的棉花對害蟲入侵的反應比栽培種的要強得多,這顯示了馴化的確會影響到植物對外敵的反應:畢竟人類對植物的照顧可比親媽,能夠讓植物本身所需要承擔的責任降低可以說是一點也不意外,所以馴化品系對害蟲入侵的反應不如野生品系來的激烈,也是意料之中囉!
參考文獻:
Grandi, L., Ye, W., Clancy, M. V., Vallat, A., Glauser, G., Abdala-Roberts, L., Brevault, T., Benrey, B., Turlings, T. C. J., & Bustos-Segura, C. (2024). Plant‐to‐plant defence induction in cotton is mediated by delayed release of volatiles upon herbivory. New Phytologist. https://doi.org/10.1111/nph.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