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應用架構選擇自建還是雲端之思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近期,我在公司內部討論了關於大型語言模型(LLM)的導入問題,焦點在於應該選擇自建AI伺服器還是使用雲端服務。這個問題在生成式AI風氣盛行的今日,顯得尤為重要。企業在選擇語言模型進行微調,或是語言模型搭配使用檢索增強生成(RAG)模式時,面臨AI基礎建設的選擇主要會是考量自建AI伺服器或採用雲端服務。這兩種方案各有優劣,且都涉及成本支出,因此,必需要仔細評估其對企業生產力的實際價值。多數企業,認為導入LLM就一定會提升公司員工生產力,這是不正確的。在公司內部運作有其專業性,與我們日常使用GPT的情境所得到的效益,評估方式是不同


成本與效益分析:Microsoft 365 Copilot

從成本與效益的角度來看,我以Microsoft 365 Copilot為例。Copilot功能強大,並且有Copilot Studio可以擴充其功能。然而,使用這個服務需要每位用戶每月支付30美元。從某個角度來看,30美元可能不多,但這取決於其效益是否顯著。


如果企業內部的資訊主要存儲在地端,且並非所有資料都在雲端,同時每位用戶每月的使用頻率可能不超過20次(這只是預估,實際可能更少),那麼30美元的訂閱費用就顯得相當可觀。尤其是當多數用戶的使用模式僅限於像ChatGPT這樣的常見問題時,這筆費用可能顯得過高。


相比之下,使用Azure OpenAI打造一個GPT,或是對於不需要深度使用企業內部資訊的用戶,甚至使用免費的Edge Copilot可能更具成本效益。根據我自己的內部調查,多數用戶其實只有在使用Outlook或Teams時對Copilot感到興趣,其他功能對企業用戶的生產力提升是非常有限,甚至有些人每月使用Copilot不到5次。這樣等於白白浪費30美金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企業的資料都在雲端,且企業內部只有極少數開發人員,採用Copilot可能會有進一步評估的效益。因此,30美元的費用到底是貴還是便宜,取決於企業內部的使用情境和需求,甚至,如果企業開發人員夠多,或許自行開發符合企業的Copilot或許是有價值。(前提是須要有這樣技術能力)。只有在全面評估這些因素後,才能做出最適合企業的決策,並非一昧採用,甚至可以做到只針對需要使用的單位才進行Microsoft 365 Copilot授權會更佳


LLM的準確性與應用場景

LLM產出的資訊並非100%正確,且可能存在幻覺。如果企業內部的應用場景要求高精度,那麼LLM可能不適合這些場景。這需要在導入前進行嚴格的需求分析和場景評估。例如透過GPT進行數字的計算,這往往就會出現出乎意外之結果,對於要精準數字做判斷的工作,就無法"直接"使用GPT,還是需要額外加工後才可以。會這樣說,主要大多數企業人員都會認為有了GPT,就可以不用自己做報表或是做Excel的數字運算


自建AI伺服器 vs. 雲端服務

許多人認為自建AI伺服器是最划算的方式,因為雲端服務可能會被廠商綁住且價格昂貴。然而,這並不一定正確。雲端技術具備快速部署和縮短開發週期的優勢,並增加與用戶之間互相探索的彈性,省去維運成本與時間。而自建AI伺服器則提供更高的控制性和情境特殊性。LLM模型的發展很快速,現在Token費用上可能會發現非常昂貴,這也是使用雲端服務必須支付的成本中最高的一項。企業內部則可以不用考量這方面成本嗎?其實企業內部也需要考量,只是相對來說成本支出較少。不過,很難保證Token費用在未來是否會走向越來越便宜的趨勢。


隱藏成本的考量

在企業內部建置AI伺服器時,通常只會討論到硬體成本,但實際上還有許多隱藏成本需要考量。這些隱藏成本不僅僅是硬體成本,還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維運和開發人員:是否需要增加額外的維運和開發人員,以確保AI服務的穩定運行?這些人員的薪資和培訓成本都是需要考慮的。

維運、監控和除錯時間:在AI系統運行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問題,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進行維運、監控和除錯。這些時間成本也是不容忽視的。

服務穩定的設計與開發:為了維持服務的穩定性,可能需要進行額外的設計與開發工作,甚至購買更多的第三方元件,例如資安服務。這些都是額外的成本。

模型微調和配置:微調模型所需要的人力時間,以及其他解決方案的配置與建構,這些都是需要額外投入的資源。

這些隱藏成本在初期可能不會顯現,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成本會逐漸累積,對企業的財務狀況產生影響。因此,在選擇AI導入方案時,必須全面考量這些隱藏成本,才能做出最適合企業的決策。


商業情境與需求導向的AI導入模式

我們應根據商業情境和需求,選擇最適合的AI導入模式及建置方案,以最大化投資回報。因此,採用雲端AI和自建AI伺服器的混合方案,可能是企業實現AI應用的理想選擇。舉例來說,當我們在導入LLM解決方案於企業某一種場景時,如果整個規模不大或是整體使用頻率沒有達到一定規模,透過雲端服務相對來說會更便宜。畢竟,投入硬體成本是需要在初期就投入,且硬體會有折舊更新問題,在沒有一定規模下,這樣會隨著時間,又必須採用新衣波的硬體。如果,我們希望能增加導入速度或快速驗證企業內情境是否適用下,雲端服務會是最快的一種方式。


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境下,基於高資安和網路延遲的考量,搭建企業內部的AI架構也是必須的。這樣可以確保數據的安全性和系統的穩定性。


有人可能會擔心,使用雲端後,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雲端費用成本會變得非常高。這是可能的,但這時候再將系統轉移到地端也不遲。然而,初期架構設計不良可能導致在切換架構時發現無法切換,從而衍生出額外的成本。因此,一開始的架構設計是否能在雲和地之間切換是非常重要的。


從模型來看,很多LLM或SLM模型可以在雲端和企業內部運作。剩下的問題是應用層的架構設計是否可以做到即時切換。Kubernetes(K8s)或許是一個值得考慮的方向。


前期資料處理的重要性

在這些通盤考量下,才能真正判斷採用什麼方案才是最適合的。多數企業在AI前期的部分就已經需要花大量人力,前期的部分主要是指資料處理。大多數時候,企業的資料都是髒亂且不完整,這部分需要花大量人力與心力投入,這樣我們才能確保AI學到的資訊是正確的。也因此,在AI語言模型這部分,是否可以仰賴雲服務進行協助,就必須進行平衡考量


結論

在考量導入大型語言模型(LLM)時,企業需仔細權衡自建AI伺服器與雲端服務的優劣。自建AI伺服器提供更高的控制性和情境特殊性,但隱藏成本如維運、開發人員、監控和除錯時間等不容忽視。雲端服務則具備快速部署和彈性,但長期成本可能隨著使用規模擴大而增加。企業應根據自身的商業情境和需求,選擇最適合的AI導入模式,甚至考慮混合方案以最大化投資回報。此外,前期資料處理的重要性不容忽視,確保AI學到的資訊是正確的,才能真正提升企業生產力。最終,全面評估各種因素,制定靈活且可切換的架構設計,才能做出最適合企業的決策。

avatar-img
6會員
11內容數
沒有最完美架構、只有最適合情境的架構、好的架構是需要不斷迭代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EK.Technology 日常 的其他內容
這陣子一直在看AI對整個產業影響,但大多數我們可以看到都是偏向雲端或是服務器端的影響相對是第一個被沖擊的,所以,相對應的硬體成長也隨者這一波帶動不少成長。不過,我更好奇是否有機會AI也可以在Edge進行訓練與應用。因此,整理一些看過的內容。會許不久將來我們也許可以看到,說不久也可能不會太久
這陣子一直在看AI對整個產業影響,但大多數我們可以看到都是偏向雲端或是服務器端的影響相對是第一個被沖擊的,所以,相對應的硬體成長也隨者這一波帶動不少成長。不過,我更好奇是否有機會AI也可以在Edge進行訓練與應用。因此,整理一些看過的內容。會許不久將來我們也許可以看到,說不久也可能不會太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當今快速變化的數位時代,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數據處理需求。為了應對這些挑戰,企業紛紛建立自己的大型語言模型(LLM),利用大量數據進行訓練,讓模型能夠理解並生成自然語言,從而實現人機協作,優化業務流程並提升客戶體驗。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人工智慧(AI)及機器學習(ML)的基本概念和關係,探討了數據在機器學習中的重要性,以及深度學習和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應用。
Thumbnail
在當今快速發展的技術時代,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和機器學習 Machine Learning 已成為推動業務創新和增長的重要力量。從改善客戶服務到優化運營流程,AI和ML的應用範圍日益廣泛,為企業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機會。企業又可如何利用AI和ML提升業務呢?
  之前擔任了某個分析AI文創挑的評審,活動順利完結,看到了許多人分析該文章是否為AI文、AI文的不合理之處的看法與理由,今天就來以幾個較常看到的、關於AI文的爭議作為出發點,聊聊我個人對於AI文的一點淺見。   由於AI生成的產物種類眾多,因此這裡的「AI文」,只討論故事、小說這類產物。
了解到現在的生成式AI各有千秋,且能協助的事之多,各家業者有如「電信公司」,遲早會是比較「行動方案」,甚或是拿著不同業者的「多門號」,人人都配有人工智慧了。 我一向不是科技的早期使用者,各家AI我都只用過免費版。 ChatGPT 作為前鋒的GPT,曾請它協助將英文句子潤色、修整文法,以解
Thumbnail
隨著科技的不斷演進,人工智慧(AI)已經成為改變產業格局的關鍵推動力。本文將深入探討AI未來發展趨勢之一──生成式AI,並分析其在產業中的應用、影響以及預估未來的發展方向。
Thumbnail
生成式人工智慧(AI)已成為當前科技領域的一大熱點,其能力不僅限於模擬人類智能,更能在多種非傳統計算任務中創造前所未有的內容。這篇文章將深入探討生成式AI的理論基礎、實際應用、代碼實踐,以及其商業應用、工具和公司等方面,提供一個全面的視角來了解這一迅速發展的領域。
Thumbnail
在人工智慧(AI)領域中,生成式AI已經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分支,它不僅在創造性的工作中展現出強大的能力,還在各個領域中展現出潛在的應用價值。本文將從宏觀的角度出發,深入探討生成式AI的種類、概念、缺點、公司、訓練、發展趨勢以及原理,帶領讀者深入了解這個令人振奮的領域。
Thumbnail
本文科普了電信產業導入生成式 AI 的兩大使用範例,以及對生成式 AI 衍生服務的接受度。進一步探討了用戶自動化和網路自動化的重要性,並提出對於電信業導入生成式 AI 的展望。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當今快速變化的數位時代,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數據處理需求。為了應對這些挑戰,企業紛紛建立自己的大型語言模型(LLM),利用大量數據進行訓練,讓模型能夠理解並生成自然語言,從而實現人機協作,優化業務流程並提升客戶體驗。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人工智慧(AI)及機器學習(ML)的基本概念和關係,探討了數據在機器學習中的重要性,以及深度學習和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應用。
Thumbnail
在當今快速發展的技術時代,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和機器學習 Machine Learning 已成為推動業務創新和增長的重要力量。從改善客戶服務到優化運營流程,AI和ML的應用範圍日益廣泛,為企業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機會。企業又可如何利用AI和ML提升業務呢?
  之前擔任了某個分析AI文創挑的評審,活動順利完結,看到了許多人分析該文章是否為AI文、AI文的不合理之處的看法與理由,今天就來以幾個較常看到的、關於AI文的爭議作為出發點,聊聊我個人對於AI文的一點淺見。   由於AI生成的產物種類眾多,因此這裡的「AI文」,只討論故事、小說這類產物。
了解到現在的生成式AI各有千秋,且能協助的事之多,各家業者有如「電信公司」,遲早會是比較「行動方案」,甚或是拿著不同業者的「多門號」,人人都配有人工智慧了。 我一向不是科技的早期使用者,各家AI我都只用過免費版。 ChatGPT 作為前鋒的GPT,曾請它協助將英文句子潤色、修整文法,以解
Thumbnail
隨著科技的不斷演進,人工智慧(AI)已經成為改變產業格局的關鍵推動力。本文將深入探討AI未來發展趨勢之一──生成式AI,並分析其在產業中的應用、影響以及預估未來的發展方向。
Thumbnail
生成式人工智慧(AI)已成為當前科技領域的一大熱點,其能力不僅限於模擬人類智能,更能在多種非傳統計算任務中創造前所未有的內容。這篇文章將深入探討生成式AI的理論基礎、實際應用、代碼實踐,以及其商業應用、工具和公司等方面,提供一個全面的視角來了解這一迅速發展的領域。
Thumbnail
在人工智慧(AI)領域中,生成式AI已經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分支,它不僅在創造性的工作中展現出強大的能力,還在各個領域中展現出潛在的應用價值。本文將從宏觀的角度出發,深入探討生成式AI的種類、概念、缺點、公司、訓練、發展趨勢以及原理,帶領讀者深入了解這個令人振奮的領域。
Thumbnail
本文科普了電信產業導入生成式 AI 的兩大使用範例,以及對生成式 AI 衍生服務的接受度。進一步探討了用戶自動化和網路自動化的重要性,並提出對於電信業導入生成式 AI 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