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小故事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逃避啃老

有對日本老夫妻,退休後,因為有自己的房子,加上有提早為退休而儲蓄的5000萬日元,加上退休津貼3000萬元,還有每月領取的月退俸約25萬元,因此,手頭還算寬裕,足以愜意的享受晚年,包括計畫已久的旅遊等等.。可是退休後不久,就發現原來想要的享受慢慢的不見了,慢慢的變成了焦慮和煩惱,原因是被兩個不願工作,在家啃老的兒子糾纏不休。不止生活作息受到影響,而且在只有支出沒有收入的揮霍之下,遲早連自給自足都成問題,不得已之下,只好在暗地裡處理完房產之後,連夜搬家,遠走高飛,並斷絶與兩個兒子的所有聯繫方式,以擺脫兒子的糾纏,雖然還是會擔心兩個兒子,但更希望藉此逼迫兩個兒子獨立,激發他們的鬥志……。


跌進啃老

想起周遭也曾有類似的境遇,教職退休不久,就聽聞有個退休校長,因為兒子創業需要,將房產和退休金都借給了兒子;兒子創業失敗,不止房產和退休金全沒了,還欠了一屁股債,三不五時就有債主到租借處去討債……,又隔不久,聽說精神出現狀況,最後的訊息是人已經不在了。


小結

當然這只是退休夫婦被兒女拖累的許多小故事中的兩個,前者是怕被拖累,只能棄子而逃;後者是已被拖累,最後抑鬱而終,類似故事相信細數起來,大概是數不勝數吧?至於兒女被退休夫婦拖累的故事更是所在都有,同樣是數不勝數吧?人生在世,如果沒有這些有的沒的事情,沒有這些有的沒的故事,似乎有點單調、無聊,最近偶而會想:人生有了這些有的沒的,才顯得多采,也顯得多姿。不知天堂是個什麼樣貌?如果沒有了這些有的沒的,天堂又有什麼好玩?(當然前提是這些有的沒的,不要發生在我身上,我只想站在旁觀立場,談論、批判那些有的沒的就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退休教授:慕鐸的沙龍
73會員
982內容數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2025/03/26
前言 「美國之行有何感觸?」是回國後數度被問起的問題,我稍稍整理了一下印象較深的幾個節點—但必須說明的是那僅僅是個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其他人,因為,因為同件事(或人,或物,或景),不同人看法多少不同,甚至大相逕庭—。 觀感 房價便宜,利息很高:我,內人,同行的親家母,大女兒,二女兒,二女婿等所
Thumbnail
2025/03/26
前言 「美國之行有何感觸?」是回國後數度被問起的問題,我稍稍整理了一下印象較深的幾個節點—但必須說明的是那僅僅是個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其他人,因為,因為同件事(或人,或物,或景),不同人看法多少不同,甚至大相逕庭—。 觀感 房價便宜,利息很高:我,內人,同行的親家母,大女兒,二女兒,二女婿等所
Thumbnail
2025/03/24
出外越遠,離己越近 為何旅遊 旅遊其實是透過不熟悉的環境來跟自己對話,透過自問自答的流程,來了解、認識真正的自己。熟悉的環境,固定的生活,你已經習以為常,你已經可以不加思索的應付了,沒有朋友有什麼關係?沒有結婚有什麼關係?我是獨立自主的,不必依靠別人……你嫌棄這個,你批評那個…沒有一樣東西在你看
2025/03/24
出外越遠,離己越近 為何旅遊 旅遊其實是透過不熟悉的環境來跟自己對話,透過自問自答的流程,來了解、認識真正的自己。熟悉的環境,固定的生活,你已經習以為常,你已經可以不加思索的應付了,沒有朋友有什麼關係?沒有結婚有什麼關係?我是獨立自主的,不必依靠別人……你嫌棄這個,你批評那個…沒有一樣東西在你看
2025/03/22
前言 天還濛濛亮就已經盥洗好,收拾最後的行李,準備出發了。八點多的飛機,因此六點多就要到。旅館的早餐七點才開始,小兒準備載我們去之後,再回來吃個早餐並再睡一會,中午去吃台灣菜,再回朱比特的家。 黯然銷魂 有點涼,有點雨,車子的窗戶濕濕的,小兒要我把後照鏡和後窗擦拭一下,並提到在明尼蘇達時有時零
Thumbnail
2025/03/22
前言 天還濛濛亮就已經盥洗好,收拾最後的行李,準備出發了。八點多的飛機,因此六點多就要到。旅館的早餐七點才開始,小兒準備載我們去之後,再回來吃個早餐並再睡一會,中午去吃台灣菜,再回朱比特的家。 黯然銷魂 有點涼,有點雨,車子的窗戶濕濕的,小兒要我把後照鏡和後窗擦拭一下,並提到在明尼蘇達時有時零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最近開始轉涼了,各位鳥奴們是否會開始擔心小鳥會著涼呢?不用擔心,今天這篇直接帶你看需要的商品,而且今天除了照片之外,我們也直接帶連結✨讓你的雙11購物不盲目,讓你想買直接加入購物車,除了長知識也可以直接下單避寒神器🫱🏼文章結尾也會告訴大家在花錢的同時也能省錢、賺錢的小撇步,請記得留到最後!!
Thumbnail
最近開始轉涼了,各位鳥奴們是否會開始擔心小鳥會著涼呢?不用擔心,今天這篇直接帶你看需要的商品,而且今天除了照片之外,我們也直接帶連結✨讓你的雙11購物不盲目,讓你想買直接加入購物車,除了長知識也可以直接下單避寒神器🫱🏼文章結尾也會告訴大家在花錢的同時也能省錢、賺錢的小撇步,請記得留到最後!!
Thumbnail
在五結婆家過年,住了一個星期才回桃園,婆家是鄉下地方,家裡人多熱鬧,每次回婆家都會覺得壓力全無,但我的生活習性與她們完全不同,我屬於主動積極,她們比較安於現狀,我試著用那樣的方式生活,但回桃園自己家中後,就完全破功。 尤其面對退休後的自己,還在摸索嘗試階段,因為茫然未知,於是想完全放棄就此躺平,
Thumbnail
在五結婆家過年,住了一個星期才回桃園,婆家是鄉下地方,家裡人多熱鬧,每次回婆家都會覺得壓力全無,但我的生活習性與她們完全不同,我屬於主動積極,她們比較安於現狀,我試著用那樣的方式生活,但回桃園自己家中後,就完全破功。 尤其面對退休後的自己,還在摸索嘗試階段,因為茫然未知,於是想完全放棄就此躺平,
Thumbnail
家庭主婦摸摸陳舊破損的包,看著櫥窗心儀的手提包,兼職的她只能想像有一天入手優雅拎包,而身後電視牆上財經專家告知要最少要有4000萬日幣的存款才能安心退休,柴米油鹽醬醋茶,銀行存款還差的遠呢!
Thumbnail
家庭主婦摸摸陳舊破損的包,看著櫥窗心儀的手提包,兼職的她只能想像有一天入手優雅拎包,而身後電視牆上財經專家告知要最少要有4000萬日幣的存款才能安心退休,柴米油鹽醬醋茶,銀行存款還差的遠呢!
Thumbnail
很多夫妻都是戀愛結婚,當年愛得死去活來、非你不可,很難想像到最後「連偶爾相處」都覺厭倦。 除了愛情本來就有保鮮期,夫妻之間牽涉了太多家庭、兒女、財務……等等的雜事,原本就容易因立場或觀點不同起爭執,萬一兩人沒有培養出共同興趣或話題,人生道路自然愈走愈遠。
Thumbnail
很多夫妻都是戀愛結婚,當年愛得死去活來、非你不可,很難想像到最後「連偶爾相處」都覺厭倦。 除了愛情本來就有保鮮期,夫妻之間牽涉了太多家庭、兒女、財務……等等的雜事,原本就容易因立場或觀點不同起爭執,萬一兩人沒有培養出共同興趣或話題,人生道路自然愈走愈遠。
Thumbnail
有一陣子花幾百萬在日本養老這話題在親戚間很熱門,這一系列文章就來跟大家聊聊日本養老的想法,還有相關討論規劃。第一篇先來聊聊去海外養老要想好的幾件事。
Thumbnail
有一陣子花幾百萬在日本養老這話題在親戚間很熱門,這一系列文章就來跟大家聊聊日本養老的想法,還有相關討論規劃。第一篇先來聊聊去海外養老要想好的幾件事。
Thumbnail
人們總說生活在他方,對我們來說,財富自由是真正的他方,直至那時,生活才正式展開,夢想才正式開始被實現,幸福於那裏才有發生的可能. 我能夠理解為何財富自由這個議題永不退流行,畢竟周一清晨,當你掙扎許久才起身時,迎接你的並不是多麼愉快的職場生活,然後心情隨著周五逼近而逐漸輕快,於週五下午到傍晚直達高峰,
Thumbnail
人們總說生活在他方,對我們來說,財富自由是真正的他方,直至那時,生活才正式展開,夢想才正式開始被實現,幸福於那裏才有發生的可能. 我能夠理解為何財富自由這個議題永不退流行,畢竟周一清晨,當你掙扎許久才起身時,迎接你的並不是多麼愉快的職場生活,然後心情隨著周五逼近而逐漸輕快,於週五下午到傍晚直達高峰,
Thumbnail
她從來沒想到,從畢業後就工作負擔家計,後來逃離讓人窒息的原生家庭,跟心愛的男人結婚以為找到長期飯票,沒幾年就又了單親,好不容易拉拔獨子長大,以為高學歷的獨子可以順利成家立業,還能照顧她這個辛苦一輩子的老母,孩子卻整天窩在家中不工作,茶來伸手飯來張口……。 他從來沒想到,從小養尊處優,老媽總是有求必應
Thumbnail
她從來沒想到,從畢業後就工作負擔家計,後來逃離讓人窒息的原生家庭,跟心愛的男人結婚以為找到長期飯票,沒幾年就又了單親,好不容易拉拔獨子長大,以為高學歷的獨子可以順利成家立業,還能照顧她這個辛苦一輩子的老母,孩子卻整天窩在家中不工作,茶來伸手飯來張口……。 他從來沒想到,從小養尊處優,老媽總是有求必應
Thumbnail
延續下流老人一書,作者針對下流老人三大特徵做出補充。 一、收入極低,包含年金不夠、高齡者收入下降 二、存款少貧富差距大,其中觀察到一個很可怕的錯誤迷失,就是「總會有辦法的」這句話,導致普遍高齡者過度樂觀面對突如其來的各種挑戰。 三、日益嚴重的人際關係疏離,包含獨居、同居比例大幅下降,甚至調查顯示幸
Thumbnail
延續下流老人一書,作者針對下流老人三大特徵做出補充。 一、收入極低,包含年金不夠、高齡者收入下降 二、存款少貧富差距大,其中觀察到一個很可怕的錯誤迷失,就是「總會有辦法的」這句話,導致普遍高齡者過度樂觀面對突如其來的各種挑戰。 三、日益嚴重的人際關係疏離,包含獨居、同居比例大幅下降,甚至調查顯示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