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很多沒想到

2021/10/12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她從來沒想到,從畢業後就工作負擔家計,後來逃離讓人窒息的原生家庭,跟心愛的男人結婚以為找到長期飯票,沒幾年就又了單親,好不容易拉拔獨子長大,以為高學歷的獨子可以順利成家立業,還能照顧她這個辛苦一輩子的老母,孩子卻整天窩在家中不工作,茶來伸手飯來張口……。
他從來沒想到,從小養尊處優,老媽總是有求必應,他只要念書考高分就好,一路讀頂尖學校,頂著高學歷遇到不景氣,他沒有順利功成名就,要找高薪的工作處處碰壁,一般工作他又瞧不起薪水和老闆。只不過想把家當個避風港,讓他不用再跟別人哈拉,說那些言不及義的話,反正他習慣窩在家,老媽退休有存錢,兩人安穩度日也很好,卻被親友和鄰居指指點點……。

老母親在經濟和心理上已經難以負荷,有種隨時都會倒下的感覺,經常不自覺地流下眼淚,她除了怨嘆自己的一生,還擔心以後自己80歲,卻需要照顧還住在家中50歲的「孩子」,當她從#人間登出時,沒有生活能力的老孩子該如何?

在 #高齡化 #失業 與 #單身化 攀升的趨勢下,又加上疫情的雪上加霜,影響大環境,這樣的故事不是特例,是現今社會的現狀,從媒體時有所聞,或是生存在我們周邊,也躲在社會的角落,他們的心理困難更甚於經濟弱勢。
在日本這樣的現象已被大眾重視,80多歲的年邁父母與50多歲無業或處於#繭居 狀態的子女同住,導致家境貧困或社會網絡日益薄弱,孤立無援。日本把這種社會問題稱為 #8050問題,因高齡家長與中年子女同住所產生的種種經濟、照護、心理、文化適應等困境,聚焦於這些因為子女年過40而失去社會支援的家庭。
翻開這本《#80/50兩代相纏的家庭困境》,不得不說,剛開始有一種悶住的感覺,有些案例看了會讓人生氣、腦會悶燒,再繼續閱讀因為揪心,胸口還會悶,幸好編輯很用心,一篇篇架構索引清晰又有條理,加上作者和譯者功力,很嚴肅的社會議題,讀起來不會吃力。有趣的是,越讀越有滋味,有些人用退縮的方式發洩不滿,也有其不得已,這樣的生命經驗,讓我們能瞭解另類人生,幫我們不阿雜。


#3個閱讀提問

❓ 甚麼原因造成兩代相纏?
❓ 有哪些家庭困境?
❓ 如何面對家人照顧議題?

#要作繭自縛還是破繭而出?

「一旦你從名為『正常』的社會中掉出來,就很難再回去了……」真的是這樣嗎?或是這樣的想法成為保護傘?
與外界失去連結、疏離孤立,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為了避免自己與家人的精神、體力或經濟透支崩潰,不要從 #相纏 變 #相殘,所有人都應該重新審視家庭現況,學習在新時代生存的智慧。書中提到的 #極限家庭,指的正是在精神、體力、經濟狀況都瀕臨崩潰邊緣,卻缺乏社會網絡,無法獲得周遭援助,只能仰賴家人彼此支持的家庭。
日本的另類次文化,尼特族(NEET) 、團塊世代,台灣也有,從拒學到社會退縮的青年比比皆是,這本書直搗問題核心,並提出具體解法與嶄新視角:
家人相互扶持的同時,也邁向各自的道路、過上各自的生活;
家人滿足各自現階段的需求,不再執著於父母或孩子的角色。

#書中精華的地方搶先看

[觀點1]「獨立」問題可能源自 父母的過度保護,也可能來自 子女的索求無度。繭居不是一種疾病,而是多重原因所造成的一種「狀態」,並非起因於單一理由,而是生物學、心理、社會三方面的背景疊合後導致難以參與社會。
[觀點2]「封閉」是導致家庭崩潰的高風險因子,向外求援不代表「拋下孩子不顧」。所謂的「自立」,不是一個人孤伶伶地住在無人島上獨自生活,而是有問題時能適時依靠別人,以免遇上難關時倒下。發生問題時只能仰賴家人可能導致「全家一起垮」。
[觀點2]日本已發展出「地區繭居支援中心」、「KHJ全國繭居狀態者家屬會聯合會」等相關服務,鼓勵家庭照顧者利用公共服務,不要把所有壓力放在身上,也別讓家庭因繭居而封閉。

#3個閱讀反思

●社會大眾該如何對這些孤立無援的家庭伸出援手呢?身為 #家長 或 #子女 又該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呢?
●高齡化社會,更需要的是家人放心的托老服務,還有家中「老小孩」的照護服務,由企業協助聘請看護或設置照護服務,或運用閒置人力,讓最具經驗的中壯年員工留在職場。
●#繭居引起的社會問題,絕非流行病,也非生理引起的精神疾病,更非單純個人病理,而是具有社會結構的成因,必須從家族治療下手。#社會退縮系統」理論認為此現象乃肇因於個人、家庭與社會彼此缺乏接觸點,不僅個人孤立於家庭,家庭亦孤立於社會。


#閱讀後想立刻做的3個行動

☑️繭居和老化家人,都是每個人要瞭解的重要課題,面對家庭極限,有所困境的人,要給予同理。
☑️我不要當正義魔人或酸民,也不要渴望理想國的虛幻生活,而是踏實過好每一天,認真對待重要的人。克服曉以大義、說教與爭論的衝動,接受他們的價值存在,拿捏努力和鼓勵的界線。
☑️壓力的膨脹,會壓垮一個家,身處當下,不容易客觀看待這件事,從理解別人的故事,可以照見自己。
#繭居 引發的社會問題,絕非流行病,也非生理引起的精神疾病,更非單純個人病理,而是具有社會結構的成因,可以從家族治療著手,進行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
家庭暴力/被害妄想/憂鬱狀態/求死意念與自殺企圖,這些狀況不可怕,恐怖的是不願意面對和尋求協助。
面對這樣的家人,克服曉以大義、說教與爭論的衝動,肯定他們的存在價值,並劃好努力和鼓勵的界線。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4會員
57內容數
學會衡量自己的人生,為自己的生命秤重。 成就不是幸福人生的唯一解答, 活得好、活出價值,才得到人生真味。 真情人生不是成為鉅富, 而是用圓融自在的方式生活, 用心記錄萬事萬「悟」。 撰寫幸福人生的劇本,系統化描繪夢想的願景, 打造兼顧事業、健康、有愛的生活藍圖, 體驗完整的每天,過好有味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