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價值主張設計」優化你的研究生活】

【如何用「價值主張設計」優化你的研究生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研究生的日常生活,常常卡在大量文獻閱讀、分析資料和完成實驗之間。

然而,許多研究生忽略了一件事:研究工作本身也需要清晰的「價值主張」

這篇文章要告訴你,如何透過「價值主張設計」的思維,讓研究過程更高效、更有意義,幫助你避開常見的錯誤,並優化日常的研究習慣。

raw-image



研究生活中常見的 3 個錯誤

  1. 目標模糊:不知道研究的核心價值
    你是不是常常感到自己埋頭做實驗,但卻不確定研究的具體意義?目標不明確,容易讓你陷入疲於應付卻收效不大的狀態。
  2. 重複性工作帶來倦怠感
    文獻整理和數據分析等重複工作,常常讓人陷入倦怠。缺乏系統化的研究流程,會浪費大量時間在無謂的重複勞動上。
  3. 忽略研究產出對未來的價值
    當只專注在完成短期任務,如交報告或發表論文,卻未思考研究成果能如何累積,幫助你長期提升學術能力。

3 個步驟,用「價值主張設計」優化研究日常

步驟 1:找出你的研究「疼痛」和「收益」

  • 你可以將研究過程視為一個「價值主張」,問自己:
    「我的研究能解決什麼痛點?會帶來什麼具體收穫?」
  • 舉例:如果你研究的是一種新的材料,可能解決了傳統材料強度不足的問題(疼痛緩解)。同時,這項研究能為未來的產業應用創造更多收益(收益增長)。
  • 練習:將你的研究拆解,列出至少 3 個「疼痛」和 3 個「收益」,這有助於你在寫研究計畫或學位論文時,更清晰描述研究的意義。

步驟 2:優化重複性工作的流程

  • 將「疼痛緩解劑」的概念,應用在你的研究流程上。例如,使用自動化工具來減少重複性工作,或建立有效的筆記系統來追蹤閱讀進度。
  • 例子:使用 Obsidian 建立文獻閱讀筆記系統,把每篇文獻的摘要、關鍵詞和引用記錄在同一地方,讓你日後撰寫論文時不需要重複翻找資料。
  • 練習:問自己:「有哪些工作讓我感到痛苦?」然後思考有沒有工具或流程可以幫助你減少這些痛苦。

步驟 3:系統化地累積研究產出

  • 你的每一項研究產出,不應只為了完成當下的任務,而應成為你未來學術能力的資產。
    這就是所謂的「收益增長器」,將你的研究累積轉化為長期價值。
  • 例子:當你撰寫報告或發表論文時,可以將研究成果拆分為不同的資料片段,方便在未來的研究中重複使用,或用於新的計畫申請。
  • 練習:為你的每一項研究成果設計一個「再利用計畫」,例如:將某篇論文中的數據或模型,應用於未來的不同專案或學位論文中。

結語

研究生活不只是一連串的任務,更是一個需要有系統思考的過程。「價值主張設計」能幫助你:

  1. 找到研究的核心價值
  2. 減少無效勞動的「疼痛」
  3. 持續累積能提升學術能力的「收益」

這不僅能讓你的研究過程更輕鬆,還能幫助你在學術生涯中走得更遠。

下次當你陷入研究瓶頸,不妨停下來思考:

「我的研究價值在哪裡?」

透過這個思維,你會發現很多原本的困難,都能找到解決方案。

avatar-img
王啟樺的沙龍
558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碩博士的學術旅程中,我們經常需要閱讀大量文獻、整理筆記,彷彿多做筆記就代表深入理解。但 Nick Milo 在他的工作坊 Linking Your Thinking 中提醒我們: 「收集新想法,並不等於理解它,也不代表能有效運用它。」 這句話切中了很多研究生常犯的錯誤:我們以為透過整理、劃重點
研究生在撰寫論文時,往往會遭遇「寫不下去」或「寫不滿意」的瓶頸。其實,這些困境並非罕見——甚至像社會學大師盧曼(Niklas Luhmann)這樣的學者,也依靠系統化的寫作和修訂,才能持續產出大量研究成果。 但是,許多碩博士生可能會犯下一些容易忽略的錯誤。本文針對這些錯誤提出 3 個具體步驟,幫助
在碩博士的研究生活中,經常會遇到一個問題: 即使掌握了大量的理論知識,在面對壓力或挑戰時,卻無法穩定發揮或交付成果。 這種情況,不只是因為缺乏學校傳授的知識,而是少了「在實戰中發揮技能」的訓練。 我從 Matt Beane 的《The Skill Code: How to Save Human
今天聊一聊由Steve Pereira[1]與Andrew Davis[2]於2024年5月14日出版的, "Flow Engineering: From Value Stream Mapping to Effective Action"[3]。 這本書討論的主題很有意思,就是「成功
作為碩博士生,面對繁忙的研究與課業壓力,設計一個高效且讓自己滿意的工作流程至關重要。「峰終定律」這個心理學原則,強調我們對一段經歷的記憶主要取決於當中的「高峰時刻」和「結束時的感受」,這可以幫助我們有效優化一天的學習與研究體驗。 接下來,我將分享如何利用「峰終定律」來設計出滿足且充
1. 無法維持規律且有效的工作節奏: - 許多學生沒有固定的工作作息,常常今天熬夜拼命工作,隔天又拖延或乾脆不做事,這樣的工作節奏容易讓效率忽高忽低,最終影響研究的整體進度。建立固定的工作時間,像是每天固定幾個工作時段,可以幫助保持專注度,長期來看更能提升產出。 2. 缺乏清晰的工
在碩博士的學術旅程中,我們經常需要閱讀大量文獻、整理筆記,彷彿多做筆記就代表深入理解。但 Nick Milo 在他的工作坊 Linking Your Thinking 中提醒我們: 「收集新想法,並不等於理解它,也不代表能有效運用它。」 這句話切中了很多研究生常犯的錯誤:我們以為透過整理、劃重點
研究生在撰寫論文時,往往會遭遇「寫不下去」或「寫不滿意」的瓶頸。其實,這些困境並非罕見——甚至像社會學大師盧曼(Niklas Luhmann)這樣的學者,也依靠系統化的寫作和修訂,才能持續產出大量研究成果。 但是,許多碩博士生可能會犯下一些容易忽略的錯誤。本文針對這些錯誤提出 3 個具體步驟,幫助
在碩博士的研究生活中,經常會遇到一個問題: 即使掌握了大量的理論知識,在面對壓力或挑戰時,卻無法穩定發揮或交付成果。 這種情況,不只是因為缺乏學校傳授的知識,而是少了「在實戰中發揮技能」的訓練。 我從 Matt Beane 的《The Skill Code: How to Save Human
今天聊一聊由Steve Pereira[1]與Andrew Davis[2]於2024年5月14日出版的, "Flow Engineering: From Value Stream Mapping to Effective Action"[3]。 這本書討論的主題很有意思,就是「成功
作為碩博士生,面對繁忙的研究與課業壓力,設計一個高效且讓自己滿意的工作流程至關重要。「峰終定律」這個心理學原則,強調我們對一段經歷的記憶主要取決於當中的「高峰時刻」和「結束時的感受」,這可以幫助我們有效優化一天的學習與研究體驗。 接下來,我將分享如何利用「峰終定律」來設計出滿足且充
1. 無法維持規律且有效的工作節奏: - 許多學生沒有固定的工作作息,常常今天熬夜拼命工作,隔天又拖延或乾脆不做事,這樣的工作節奏容易讓效率忽高忽低,最終影響研究的整體進度。建立固定的工作時間,像是每天固定幾個工作時段,可以幫助保持專注度,長期來看更能提升產出。 2. 缺乏清晰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