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課程內容包括「餅乾和小西餅的區別」以及它們的不同分類。餅乾主要分為兩類:甜餅乾(如奶油餅乾、夾心餅乾)和鹹餅乾(如蘇打餅乾),而小西餅則根據製作方式可分為麵糊類和乳沫類。麵糊類小西餅使用奶油、麵粉等材料,口感酥鬆;乳沫類則以打發蛋白或全蛋為基礎,質地較輕盈蓬鬆。
實作部分我們製作三款小西餅:
原本以為製作餅乾會比蛋糕輕鬆簡單,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餅乾的確攪拌時間較短,但過程中需要花大量時間在擀麵、揉捏麵糰、製作形狀,還要切片或擠花,這些步驟花費的時間並不比製作蛋糕少。而且,想要把餅乾做得完全圓滑或是切成四四方方的正方形,其實非常不容易,再一次讚嘆老師的實力!
今天的課程主要介紹水果乾與蜜餞的差別,它們的製作方法、種類及在烘焙中的應用。水果乾是通過脫水或烘乾技術製成,保留水果的天然甜味,蜜餞則是經過糖漬或酒漬的水果製品,風味較為濃郁,常見的應用包括水果磅蛋糕、桂圓蛋糕、天使蛋糕和餅乾類。
此外,課程介紹核果類食材,如杏仁、核桃、腰果等,它們常被運用在布朗尼、塔或月餅中,提供口感和營養。
實作部分,我們製作三款小西餅:綜合小西餅、布朗尼小西餅和指形小西餅 Lady Fingers。綜合小西餅透過同一款麵團,添加不同的餡料(如葡萄乾、乳酪粉、椰子粉),捏成不同的樣式,呈現出豐富的變化與風味。
食品包裝的主要目的是保護食品免受外界環境因素影響,延長食品的保存期限,同時也有助於維持食品的品質和安全。食品劣化的因素包括氧氣、濕度、光線、微生物、溫度及時間等,這些都會影響食品的風味、質地及營養價值。通過適當的包裝技術,如真空包裝、充氮包裝或使用密封包材,可以有效延緩食品劣化。塑膠包材(如PE、PET)和非塑膠包材(如紙、玻璃、金屬)各有其用途。
脫氧劑和乾燥劑是常見的輔助包裝工具。脫氧劑的作用是吸收包裝內的氧氣,防止食品因氧化而變質,特別適合油脂含量高的食品,如常溫蛋糕、月餅、鳳梨酥;乾燥劑則是用來吸收包裝內的水分,防止受潮,如餅乾類、粉/糖類、乾貨。
食品標示提供消費者食品的成分、保存期限、營養成分等重要資訊,幫助消費者作出更好的選擇。
今日實作餅乾材料實驗,我們實作丹麥小西餅,通過變化高筋麵粉和低筋麵粉,以及有無添加奶水,觀察其對餅乾口感、結構和風味的影響。同時,我們變化糖的種類(糖粉及特砂),以及膨大劑的選擇(發粉和小蘇打),實作不同版本的冰箱小西餅,分析這些因素如何影響餅乾的蓬鬆度和酥脆感。
今日課程介紹派與塔的區別,兩者的主要差異在於外觀、模型、原料與麵糰層次。派(Pie)通常連同派盤一起上桌,派盤較深、原料只有麵粉、油、鹽和水,口感酥鬆。而塔(Tart)通常脫模後才上桌,呈淺盤狀,原料多了蛋,具酥脆口感。課堂還介紹如何利用保存方式來保持派與塔的質地,特別是避免餡料中的水分使皮變軟。
實作三款甜鹹塔與派的製作。第一款是沙波蘿水蜜桃塔,使用罐頭水蜜桃、杏仁餡與酥粒,口感層次豐富。第二款是馬鈴薯鹹塔,呈現出濃郁的鹹香風味。最後的雙皮鳳梨派,以雙層酥脆派皮包裹鳳梨內餡,甜中帶酸。
在西點製作中,「鬆餅」的定義不同於台灣常說的「Pancake」,而是指派、塔、酥等具層次的點心。這些酥脆的西點使用「包油法」來製作層次效果。包油法通常是將油脂夾入麵糰中,形成油和麵糰的交疊,經過多次摺疊後達到酥鬆的效果。常見的包油法包括法式包油法、英式包油法和蘇格蘭簡易法,它們各自有不同的油層厚度和摺疊方式。
摺疊方式有三摺法和四摺法,且每次摺疊對酥皮成品的體積有明顯影響。不過,摺次增加不一定代表酥皮會更膨脹。油脂的選擇、包入的油量、操作時的手法以及鬆弛時間都會影響最終效果。
今天實作葡式蛋塔、熱狗酥和杏仁蛋白酥 (跟外面賣的蜜蘭諾千層酥塔吃起來一樣!),並操作了壓麵機來準確控制麵糰厚度,確保每層都均勻細緻。
西點蛋糕基礎班的完整課程為四週,下週將進入更專業的丙級烘焙內容,以及中式點心(如月餅、鳳梨酥)和日式點心(如銅鑼燒、羊羹)。因為我暫時無考丙級的計畫,所以就沒有報名第四週的課程。
若有興趣但無法參加完整課程,或不確定是否真的對烘焙有熱情,也可以先從報名單週或週末班開始,報名兩週以上享有九折優惠。
三週的烘焙課程圓滿結束,以上課程內容和體驗分享給大家參考,祝福大家都能從烘焙中找到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