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圖書館借書,有本書是黑色封面,書名是:「絶望死與資本主義的未來」(原名為:「Deaths of Despair and the Future of Capitalism」。看書名大概可推估:之所以會"絶望死"乃因"資本主義",所以除探討"絶望死"的事實和成因外,也探討如何改進"資本本義"的缺失,以改善"絶望死"的現象。
查找despair,網路《劍橋詞典》的解釋是
The feeling that there is no hope and that you can do nothing to improve a difficult or worrying situation.(感覺沒有任何希望,對困頓或堪憂情境完全無能為力。)
中文意思是:絶望、走投無路。
本書是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家安.凱思(Anne Case)&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安格斯.迪頓(Angus Deaton)所著,闡述資本主義的缺陷如何對美國白人勞工階級構成致命的危險。(絶望死指謂的是就是美國的白人勞工階級。)
作者原先是想調查幸福與自殺的關係,無意中發現美國中年白人的自殺率似乎在快速上升,而且整體死亡率也在上升中。這種現象很奇怪,因為二十世最確定的特徵之一是死亡率的持續降低,原因是經濟狀況一直在成長中,而且人們的健康狀況也一直在改善中。因此這種看來反常的現象,引發作者進一步的探討,卻又愕然發現,自殺率提高固然是死亡率上升因素之一,但死亡率提高好像又與「意外中毒」以及酒精性肝病有關。換言之,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有三:自殺、藥物過量以及酒精性肝病,這三個原因都是當事者自己造成的,作者統稱為「絶望死」。
誰會「絶望死」呢?作者調查死亡記錄,發現這些人可以用大學學歷來做畫分,有大學學歷的人沒有這種現象,受威脅的是沒有大學學位的人。後者不止死亡率高,而且生活品質也較差,他們健康不佳,精神痛苦,工作和社交能力差,收入低,家庭穩定性也有問題。而這些沒有大學學歷的人,主要就是美國白人的勞工階級:他們求職困難,工資長期衰退,離棄宗教,家庭破碎。沒有了良好的工作,勞工生活受到無情的摧殘,婚姻和社群的支持變弱或變沒了,生活也逐漸喪失了意義,沒有了尊嚴,前景不明也黯淡,生命越來越無可留念。自殺是解除苦痛的最快方式,不然就以酒精來麻醉自己或吸毒來逃避現況。
作者認為這種現象與全球化以及科技變革固然有極深關連,但歐洲和其他富裕國家並未出現類似美國這樣工資長期停滯的問題,也未出現絶望死流行的現象。因此作者認為醫療體系失敗應該是美國獨有上述災難的主因。因為政治力的介入,所以美國醫療體系將國民所得向上重新分配(本來政府職能之一應該是將所得向下重新分配,也就是富人繳較多稅使窮人獲得較多的照顧,而不是搶窮人的錢來圖利富人;換言之,政府的功能之一應該是劫富濟貧,美國的醫療體系則是劫貧濟富。)
作者認為在此情形下,改革雖然不易,但仍有可為。然而在資本家與政客勾結,左右輿論和政體的情況下,老實說,我個人並不看好。
想起台灣因為工資低,房價高,看不到未來希望,導致年輕人不婚、不生。是不是也是絶望的一種表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