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女版<鬥陣俱樂部>、驚悚版<淑女鳥>
本篇影論重點:
和<鬥陣俱樂部>、<淑女鳥>的聯想
榮獲坎城「最佳劇本」的解析
充滿特寫、放大音效想達到什麼效果
女導演拍攝的女體就沒有「凝視」的爭議嗎?
向經典電影致敬的古典情懷是指什麼?
中文片名<懼裂>是走一個鎖定類型的思路,呼應片中主角脊椎的那道裂縫,僅兩個字表現出的疼痛,還帶有<鬥陣俱樂部 fight club,1999>無名主角” Narrator”(艾德華諾頓Edward Norton飾演)發現自己和Tyler Durden(布萊德彼特Brad Pitt飾演)其實是同一個人時鏡頭快速震動的裂解動感─一旦順著第一時間的這個聯想繼續往下,還真會覺得這兩部片有些共同點,諸如物欲消費至上vs感官娛樂至死、人格分裂vs二元一體,兩者也都對鏡頭語言、聲畫節奏拿捏精準,即使如此<懼裂>並不高深玄虛,是用一種「知道你想要什麼就給什麼」直白地呈現主題,卻也因為它的「膚淺」使形式成為了內容的一部分,還產生了與觀眾對話的可能。
本片在坎城影展中獲得最佳劇本獎,就我看來不是故事本身有多獨特精巧,而是敘事上有種「久違的慧黠」,它用最簡單快速的方式交代完設定,之後只需順著觀眾隱隱感覺要發生什麼再多給一些些就能達到驚喜/驚嚇/驚悚的效果。從開場好萊塢星光大道上女主角Elisabeth Sparkle(黛咪·摩爾 Demi Moore飾演)的獎章縮時變化就道盡人物的背景經歷,陳舊破損、失去矚目也對應了她的現在;其後觀眾也跟著Elisabeth觀看神祕隨身碟建立起藥物的作用原理和方式,更巧妙的是鏡頭直視電視形成的雙重框架,並緩緩推進直至將電影中的電視與觀眾觀看的銀幕合而為一,隨著影像旁白說道:「你曾夢想過,一個更好的自己嗎? Have you ever dreamt of a better version of yourself.」既對Elisabeth說也對觀眾說(打破第四面牆,<鬥陣俱樂部>裡也有),這樣的慾望無差別地撩撥所有人,彷彿整部電影就是給觀眾的「The Substance邀請函」;後續神祕包裹以字卡指示藥劑用法、警語的方式真該當做世上所有說明書的範本,而字卡簡潔有力的權威感也閃現在主角們違反規則時,強化後果自負的因果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