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千古不絕的故事是「典型」?還是「公式」?

所謂千古不絕的故事是「典型」?還是「公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看到「bonhomme」以為是講「雪人」的故事,哈哈~語文還是學得半吊子!雪人需要再加用「雪」(neige)做的才是完整說法啦!

《小娃兒和紅線頭》(Bonhomme et le fil rouge),文/Anne-Gaëlle Balpe、圖/Éve Tharlet

這位「bonhomme」有出系列,我在Lille-里爾知名古蹟(舊證券交易所)內的二手書市場買的是2014年出版的,哇!十年前的書,有些敘事方式已成「典型」(公式)。

來說說這個故事公式…不!這個故事典型:

小娃兒在風中散步,手上捏著一根紅色羊毛線頭,那是從一隻絨毛玩具頭頂脫落的。一陣風將這根喜愛的紅線吹遠,飄呀飄~落進鳥巢裡,正準備孵蛋的鳥媽媽感謝有這根毛線熱力相助,贈與小娃兒兩根長羽。

小娃兒把玩兩根羽毛來到河邊,遇見為渡河發愁的螞蟻,於是改將羽毛做成一艘風帆,螞蟻用三粒穀食表達謝意。

小娃兒來到大樹旁歇會兒,又將穀粒給了餓壞的刺蝟。刺蝟用了個「怪東西」回報,那是剛剛一陣風吹到牠背刺上的。

小娃兒一看——哇嗚!我的紅線頭。

故事講到這兒,我立即想起要孵蛋育雛的鳥媽媽,那牠怎麼辦?這根紅線頭似乎給鳥媽媽比讓娃兒擁有更有意義些。

作者跟我心念相通,一陣風~小娃兒放開手,任紅線頭飄呀飄~(不算亂丟垃圾吧!)

你猜:紅線頭落向何處?

是「典型」故事,人性中亙久永存的「利他」之心!穿越十年(2014年出版,我2924年讀到),飄洋過海(從里爾到台中),感謝某位「小娃兒」的割愛,我才能在舊書市集撿拾(閱讀)到「這根紅線頭」!#

avatar-img
朱靜容的沙龍
5會員
42內容數
逛逛法國圖書館,讀讀法文繪本,說說法國漫遊五四三 「黑豬讀創生活圈」文稿搬遷倉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朱靜容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早知道」代表事態未隨原先預期發展,例如:開獎時看到自己原本考慮的號碼中了,或是趕時間時選了一條大塞車的捷徑……所以我們都是在「事件後」才會感嘆「早知道」。 《早知道的話…》(Si j’avais su...)/文、圖/Geneviève Després 由此發想:看到某某某傷感地說著「早知
繼續消化在Lille折扣書店Crocbook買到的繪本。 《偵探—鼴鼠雷蒙》(Raymond La Taupe, détective),文、圖/Camilla Pintonato 我運氣很好,遇到這本有趣的繪本。 關於推理型的圖畫書,我在Openbook閱讀誌的【繪本書房】曾寫過一篇《跟著線索
單單咀嚼文字,腦海浮現的是各種無形的牆——可能是從古早以來便一定得遵循的「傳統」,或是不知不覺養成的「習慣」,或是水文風土自然育成的「文化」………都可能是「牆」:既是風格,也是框限。 《牆》(Le Mur),文/Caroline Fait,圖/Éric Puybaret
歷史似乎真的是「物極必反」,文明發展時不斷去野蠻化,現在物質過頭後又求返璞歸真。受過文明洗禮的主角重回叢林後,是否能「從此以後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呢?360《金剛紀實》(La véritable histoire de King Kong),文/Luca Tortolini,圖/Marco Somà
出場人物太多,陌生地名一籮筐,讀到霧煞煞! 《西努卡的旅行》(Le voyage de Chnourka)文、圖/Gaya Wisniewski 一直宅在家的Chnourka終於踏出旅行的第一步,的木屋一起過冬。在秋意甚濃時,和好友們往冬天腳步先一步到訪的山上探索。
《西努卡的夏天》(L’été de Chnourka)文、圖/Gaya Wisnieski 作者保持一貫的恬淡帶憂傷敘事風格,畫面處理色彩更飽滿卻也依然柔美,感覺是在造型用色表層再加一層白色或灰色所致,讓整體宛若套了一抹霧氣似的,那抹霧可能在現實裡是光亮,可能在回憶中是夢幻!
「早知道」代表事態未隨原先預期發展,例如:開獎時看到自己原本考慮的號碼中了,或是趕時間時選了一條大塞車的捷徑……所以我們都是在「事件後」才會感嘆「早知道」。 《早知道的話…》(Si j’avais su...)/文、圖/Geneviève Després 由此發想:看到某某某傷感地說著「早知
繼續消化在Lille折扣書店Crocbook買到的繪本。 《偵探—鼴鼠雷蒙》(Raymond La Taupe, détective),文、圖/Camilla Pintonato 我運氣很好,遇到這本有趣的繪本。 關於推理型的圖畫書,我在Openbook閱讀誌的【繪本書房】曾寫過一篇《跟著線索
單單咀嚼文字,腦海浮現的是各種無形的牆——可能是從古早以來便一定得遵循的「傳統」,或是不知不覺養成的「習慣」,或是水文風土自然育成的「文化」………都可能是「牆」:既是風格,也是框限。 《牆》(Le Mur),文/Caroline Fait,圖/Éric Puybaret
歷史似乎真的是「物極必反」,文明發展時不斷去野蠻化,現在物質過頭後又求返璞歸真。受過文明洗禮的主角重回叢林後,是否能「從此以後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呢?360《金剛紀實》(La véritable histoire de King Kong),文/Luca Tortolini,圖/Marco Somà
出場人物太多,陌生地名一籮筐,讀到霧煞煞! 《西努卡的旅行》(Le voyage de Chnourka)文、圖/Gaya Wisniewski 一直宅在家的Chnourka終於踏出旅行的第一步,的木屋一起過冬。在秋意甚濃時,和好友們往冬天腳步先一步到訪的山上探索。
《西努卡的夏天》(L’été de Chnourka)文、圖/Gaya Wisnieski 作者保持一貫的恬淡帶憂傷敘事風格,畫面處理色彩更飽滿卻也依然柔美,感覺是在造型用色表層再加一層白色或灰色所致,讓整體宛若套了一抹霧氣似的,那抹霧可能在現實裡是光亮,可能在回憶中是夢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