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好高,你會扼腕幾年前沒有買房(投資)嗎?
還記得國峰老師之前分享一個小故事,是房仲業者跟他說:「你兩年前沒有買房子,沒跟上漲勢賺一波,好可惜啊!」
咦,真的可惜嗎?
我們不妨先從兩個小常識來看看高房價這件事。
你可能聽過:「這社區房價高出隔壁區一大截!」但這句話真的有意義嗎?
當我們表示某一社區房價高於另外一區,似乎暗指兩地都有特定品質的住宅。可是……就像拿蘋果與西瓜相比,價格的比較其實並沒有意義,居住品質才是重點啊!(例如台北蛋黃與未改制的台南縣生活機能不同啊……)
當房地產價格飛漲時,往往貴的是「地」,而不是「房」!
為什麼這麼說呢?畢竟房子怎麼蓋差異不大,地段才是無法「複製」的稀缺資源。所以在開發熱區,建商往往為了搶地而大費心思。因為當土地價格一路飆漲,房價自然跟著起飛。
小編身為消費者,雖然也很想吶喊房價太高~~QQ
但,房價並不是建築成本+利潤這麼簡單!
每個城市的建地有限,也有不同的限高令、建築間距、城市擴張等等的土地規劃細則,會悄悄墊高房價。
因此城市一方面推高房價,另一方面為了擠出更多空間讓大家住得起時,也不得不把房屋推向郊區,導致通勤時間更長、車禍風險更高——總而言之,居住成本不僅是「付多少錢」,而是時間、距離與生活品質的綜合考量。
聽完前面的小科普,再來參考《愈活愈自在》的作者藤原和博的買房經驗吧!
藤原和博買房時,先切換成「投資人」模式,精算每坪價格、周邊中古房行情,還熟練地和業務「殺價」。在日本泡沫經濟初始,藤原和博的頭期款是2千萬日幣,另有6千萬房貸,興沖沖搬進新家。
誰知沒多久便風雲變色,利率飆到8%,還款壓力山大。只得趕在泡沫正式破滅前,忍痛賠售,虧損了一半金額(已經是令他覺得好家在的選擇了唷!)。
這個買房經歷告訴我們,房產的高價未必是投資的「保險箱」,誰也無法保證房子賣出時的價值。買房、理財、投資——都在提醒我們:別只看價標上的數字,既要看隱藏的風險指標,也得考慮自己的「機會成本」!
再說回前面的小故事,房仲業者跟國峰老師說:「你兩年前沒有買房子,沒跟上漲勢賺一波,好可惜啊!」讓我們想想真的可惜嗎???
啊,當然不可惜!
如果買房投資可以賺三成,你怎麼知道國峰老師怎麼使用這筆金額、又賺了多少呢?(當我們不知道對方的機會成本,是不是也會不小心說出這種話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