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傳真 - 矽谷與華府從未如此靠近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很多年前,矽谷跟紐約、洛杉磯、波士頓甚至華府,存在很遠的距離。這並不是空間上的距離,而是心理上的。即便科技新創跟創投再怎麼成功,頂多影響消費者的生活,或者大企業跟科技公司的工作型態、軟體工具,但新創跟媒體、娛樂、學術、政治這幾個圈圈,一直不是很緊密,每個城市也都有各自的風格、在地的呼喚

然而,隨著美國第47屆總統大選塵埃落定,川普的勝選讓我們見證了一個嶄新的時代:科技業、創投圈與政治勢力的前所未有緊密結合。這次大選不只是政黨之爭,更是展現了科技資本如何重塑美國政治版圖的縮影。

矽谷正式表態跟分裂的第一次選戰

在過去兩次美國大選中,矽谷最被關注的企業或人物,比較像是臉書、推特跟彼得提爾(Peter Thiel),而多數科技公司創辦人跟執行長,還有創投們的合夥人是不會直接表態的。此外,眾所皆知,矽谷科技公司與創投大佬幾乎都是民主黨人,但這次選戰,情況徹底改寫。

以創投界為例,知名創投基金 Andreessen Horowitz 的兩位創辦人 Marc Andreessen 和 Ben Horowitz,一反過往低調作風跟支持民主黨的立場,各自捐贈250萬美元支持川普的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反觀 Y Combinator 的創辦人 Paul Graham,則公開呼籲選民投票反對川普。創投圈的明確分野,象徵著科技業在政治議題上的態度轉變。

在2024 這場選戰中,社群媒體平台的競爭與政治角力達到了新的高峰。一方面,我們看到 Elon Musk 收購後的 X(前推特)展現出驚人的政治影響力;另一方面,川普創立的 Truth Social 則成為另一股不可忽視的輿論力量。

有趣的是,這兩個平台雖然定位不同,卻都在這次大選中扮演了推動政治動員的關鍵角色。它們不僅是訊息傳播的管道,更成為凝聚選民、形塑輿論的重要工具。當 X 平台的熱門話題與 Truth Social 的討論相互呼應時,當馬斯克跟川普都用個人帳號大量而頻繁的跟公眾或彼此對話,我們看到的是一種新型態的政治傳播生態系統。

這種社群媒體的政治化現象,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科技業與政治力量的深度融合。當創投大佬、科技巨擘紛紛透過社群平台表態,科技不再只是工具,而是真正成為了政治角力的核心場域。

當矽谷與紐約、洛杉磯越來越近

很長一段時間,兩個世界首富的公司:微軟與亞馬遜都在西雅圖,而非矽谷。直到科技業開始成為媒體業;當影視音、運動、娛樂圈的人士也開始經營創投,這幾個大城市的心理距離跟商業模式也越來越近。

更引人注目的是,PayPal Mafia 的兩大領導者:Elon Musk 和 Peter Thiel,竟成為此次大選的關鍵推手。當年誰能想到,他們會成為川普選舉獲勝的左右手,又分別是全球最厲害的反恐公司 Plaintir 與航太公司 SpaceX 的創辦人,同時也分別是最厲害的創投家與社群媒體操作者。

向來跟對方不合卻也在某些情況下合作的 Elon Musk 跟 Peter Thiel,除了總讓我想起微軟創辦人 Bill Gates 和蘋果創辦人 Steve Jobs 在電腦作業系統與商業策略的瑜亮之爭,如今兩人將成為華府最親近、也最理解新創資本的核心人物,實在非常有意思。

矽谷也參與了地緣政治與國防安全

在當前美國面臨與中國、伊朗、北韓與俄羅斯的地緣政治角力之際,這種科技與政治的結合將帶來什麼樣的影響?這兩位科技巨擘主導和投資的公司,還有其對政策發展的影響,是否會成為美國核心防備與競爭力的新支柱?而矽谷跟資本市場、併購市場又會迎來怎樣的榮景?

我之前提過,矽谷崛起除了人才與資本的聚合,技術發展碰上了美蘇冷戰期間的運算需求,讓軟硬體產業都有了從政府採購開始的商業機會。雖然矽谷的新創公司多半不是由政府投資,但史丹佛與柏克萊的國家實驗室,網際網路與諸多民生科技的濫觴,都是從國防與航太工業開始。

當 SpaceX 承繼起 NASA 的目標及願景,順利以民營、新創企業的姿態接手美國在新世紀的太空任務,最具象徵性的莫過於跟波音之間的強烈對比。即便罷工風波已落幕,但波音的 Starliner 太空船無法順利載人回家的窘境,與 SpaceX 刷新火箭回收紀錄的傲人成績形成鮮明對比。這不僅是效率與創新的差距,更象徵著美國傳統製造業一方面臨百年來最嚴峻的挑戰,同時也將被新科技如人工智慧、機器人與材料科學大幅革新。

同樣耐人尋味的是,專注於政府情報分析的 Palantir,在這一季交出了有史以來最亮眼的財報,股價也持續攀升。這個由 Peter Thiel 一手打造的公司,幾乎壟斷了美國情報系統的數據分析工具,這是否意味著少數科技菁英開始掌握了國家安全的決策權?當 Elon Musk 的 Starlink 成為俄烏戰爭的關鍵通訊工具,科技巨頭們對地緣政治的影響力是否早已經比想像中強大?

川普上任後的矽谷會比過去更好嗎?

矽谷再也沒有比此刻離華府更近的時刻。

這種前所未有的融合既帶來新機遇,也帶來新挑戰。在這個科技引領政治的新時代,我們或許該思考:當創新精神遇上政治現實,誰將主導美國的未來?

當川普的孫女 Kai Trump 在 X 上放上全家族的合照,當中也有 Elon Musk 的身影,這個全世界最有權跟最有錢的兩個家族組合,最熟悉紐約媒體、房地產、金融業與矽谷的募資、創業與技術創新的兩個人如此靠近,相較於民主黨被柯林頓與歐巴馬兩個家族掌控多年,一方面顯得格外諷刺,又不得不令人擔心。

科技業與政治力量的共生關係,正在重新定義已經走了近四分之一的21世紀權力格局。面對這個新時代,創業者、投資人、政治人物,都需要用全新的視角來思考自己的定位和角色。畢竟,在這場變革中,沒有人能獨善其身。

台灣的產業與創業者、投資人,在後川普時代,又將面臨怎樣的機會與挑戰?

231會員
32內容數
如同電影界的好萊塢、金融業的華爾街,全球新創獨角獸與創投密度最高的地方,就在矽谷。對創業者來說,舊金山灣區完備的新創生態系宛如天堂,但昂貴的物價房價與殘酷的生存競爭也像地獄。到底在矽谷創業是甚麼滋味?在矽谷獲得投資的關鍵是甚麼?各種投資人又有甚麼不同?台灣新創該如何進軍矽谷、打入美國市場?就讓【創投矽谷】為你解惑。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IC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篇長文,我試圖台灣與矽谷的淵源、台灣在全球的獨特產業定位、人工智慧崛起對軟硬整合的影響,來分析台灣與矽谷在軟硬體產業的脈絡,以及我們如何走到今天,面對未來。
連續創業者如果有一次以上的出場經驗,無論在帶領團隊、營收規模化,甚至募資上都有明顯優勢。也許該問的不是該由創業者或專業經理人帶領公司,而是如何讓掌握產品與市場洞見的創業者累積管理技能與財務知識,與有深厚產業經驗的經理人合作,或者培養經理人成為創業者。
很多技術團隊的募資卡關其實是人才卡關。反過來說,如果在每一輪募資前,都知道公司該引進甚麼人才,或者已經是有戰功的顧問或兼職夥伴,一旦募資就會正式加入,那麼創投做完盡職調查後,通常會認真考慮如何加入這個局一起做得更強更大。畢竟,所有人都喜歡跟最強團隊一起,超級英雄也都要組成聯盟才好打怪。
矽谷與波士頓的競爭力,的確是技術、資金跟人才的結合。但除了技術之外,關鍵是怎樣的資金跟人才。創業最難的不是資金,而是用對人、做對事,還有在錯誤中快速修正的能力。台灣新創圈跟校園缺的不是錢,而是在國際上行銷與募資的經驗,以及創業者成功出場成為投資人,有創業經驗的投資人跳入新創擔任關鍵角色的換位循環。
Eric Schmidt 在史丹佛的課堂提到台灣很棒,但軟體業不怎麼樣。事實上去年全球前五十大軟體公司,只有三家不是美國企業。為什麼矽谷的新創與投資潮流,可以從半導體業轉換到PC、網通,然後是軟體與大數據、人工智慧?為什麼軟體業或SAAS的規模在美國可以如此龐大?
從人才、產業與文化來看美國四大新創城市,舊金山的天候地點人才得天獨厚,人工智慧聚落前景看好。波士頓規模最小,但學研與生醫聚落密度最高。洛杉磯除了娛樂、貿易與航太工業外,鄰近也有醫材與半導體設計業,近年來創投規模也增加。紐約已經是美國第二大的獨角獸聚集地,金融與保險科技非常發達,值得關注。
這篇長文,我試圖台灣與矽谷的淵源、台灣在全球的獨特產業定位、人工智慧崛起對軟硬整合的影響,來分析台灣與矽谷在軟硬體產業的脈絡,以及我們如何走到今天,面對未來。
連續創業者如果有一次以上的出場經驗,無論在帶領團隊、營收規模化,甚至募資上都有明顯優勢。也許該問的不是該由創業者或專業經理人帶領公司,而是如何讓掌握產品與市場洞見的創業者累積管理技能與財務知識,與有深厚產業經驗的經理人合作,或者培養經理人成為創業者。
很多技術團隊的募資卡關其實是人才卡關。反過來說,如果在每一輪募資前,都知道公司該引進甚麼人才,或者已經是有戰功的顧問或兼職夥伴,一旦募資就會正式加入,那麼創投做完盡職調查後,通常會認真考慮如何加入這個局一起做得更強更大。畢竟,所有人都喜歡跟最強團隊一起,超級英雄也都要組成聯盟才好打怪。
矽谷與波士頓的競爭力,的確是技術、資金跟人才的結合。但除了技術之外,關鍵是怎樣的資金跟人才。創業最難的不是資金,而是用對人、做對事,還有在錯誤中快速修正的能力。台灣新創圈跟校園缺的不是錢,而是在國際上行銷與募資的經驗,以及創業者成功出場成為投資人,有創業經驗的投資人跳入新創擔任關鍵角色的換位循環。
Eric Schmidt 在史丹佛的課堂提到台灣很棒,但軟體業不怎麼樣。事實上去年全球前五十大軟體公司,只有三家不是美國企業。為什麼矽谷的新創與投資潮流,可以從半導體業轉換到PC、網通,然後是軟體與大數據、人工智慧?為什麼軟體業或SAAS的規模在美國可以如此龐大?
從人才、產業與文化來看美國四大新創城市,舊金山的天候地點人才得天獨厚,人工智慧聚落前景看好。波士頓規模最小,但學研與生醫聚落密度最高。洛杉磯除了娛樂、貿易與航太工業外,鄰近也有醫材與半導體設計業,近年來創投規模也增加。紐約已經是美國第二大的獨角獸聚集地,金融與保險科技非常發達,值得關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