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傳真-董事會跟顧問群有多重要

更新於 2024/08/25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新創公司在募資時往往遇到的問題是缺乏關鍵客戶、關鍵伙伴或成長策略所需要的執行力,這些往往就是關鍵人才或顧問的用途。募資表面上是用來規模化,但核心的功能是【用來雇用能讓公司持續成長並且找到出場機會的人才】。而由於新創公司的薪資條件或公司規模,許多有經驗的資深人士未必第一時間加入成為正職,反而會成為投資人、顧問或董事會成員。

歐美國家的工作節奏跟台灣很不一樣。台灣一年大約只有農曆年前後會比較忙碌,然後放一個年假,頂多再休一個春假,其他的端午、中秋,就算有連假,也都只能算是長周末。但是在歐美,六七月的暑假,還有感恩節到聖誕節一路到新年的十一二月,都是很難找人、或者公司節奏會很慢。

反過來說,一月到五月,除了學生會有的春假,多半時候都很緊湊,八月底到十一月中旬之間也是,所有的重要會議、大型展會、年度盛事,無論是產品發表會,或者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資人年會,通常都是在一月到三月,或者九月到十月之間舉辦。所以經過了漫長的暑假,八月中旬也就是開始忙碌的時候。

新創公司雖然沒有寒暑假,但投資人的節奏多半跟著產業或大型機構走。所以無論是董事、年會或新創展會,多半是二月、五月、八月跟十一月的節奏,正巧會避開六七月跟十二月到一月初的放假。

無論是看新案子、做投資案,或者規劃明年的計畫、參加投資組合公司的董事會,下半年的重頭戲都是從八月中旬開始。而昨天,就是其中精彩的一天,從早到晚跟六個新創公司開會,有三個在美國創過業,有四個賣過公司,交流起來很起勁。

第一個是TGA上半年投資的公司第一次董事會,另外兩個董事都是業界老手,一個賣過兩次公司、對該領域的技術、產品開發與出場都很有經驗,一個是金融與業務高手,我算是觀摩跟代表這一輪領投方,同時也帶著製造與其他策略夥伴的資源。這樣的董事會開起來是很過癮的,因為每個人都可以給公司直接而正面的協助,該質疑跟討論的地方也非常直率,所有人都為了公司好,執行長也知道如何善用董事會的資源。

這是我們在美國第八個投資的公司,也是第二個擔任董事的案子。我們兩年前投的第一個案子也是類似的董事會結構,有產業老手、創投機構、企業投資部門主管跟各輪領投加入的董事會,兩年內的重大決策與成長過程非常精采,當時的獨立董事後來甚至成為董事長,並引進了財務長與營運長,我也見識到了一個營收數百萬美元的公司如何在三年內成長到近億美元的歷程。這段故事之後再聊,按下不表。

午餐時見了第二個創業者。這位其實也有過出場經驗,但現在這個創業主題花了不少時間卻沒做起來。去年跟兩個技術團隊合併,調整一個新方向(也就是俗稱的軸轉),並用合併後的公司開始募資,舊公司持有新公司的部分股權,也有一些新的商業機會跟合約正要進來。

有一組海外投資人想要同時投資美國市場的母公司,同時合資成立亞太地區的新公司,造成兩個公司之間的估值很難搞定,結構也顯得複雜。若要用過去公司架在上面持有兩個公司,那麼就應該要用舊公司募資。這位創業者糾結在前一陣子有小額投資進去了舊公司,但新的投資人又打算同時投資美國跟亞太兩個公司,兩邊他都不想得罪。

我跟他說,現在兩組人都是個人投資,其實比較不在意結構,但日後若要拿創投或大機構的錢,肯定會因為估值難以計算、或者公司結構複雜,大幅降低投資意願。越大的機構看下檔風險越重,案子不一定要大成功,但不能有先天的複雜因子。今天若為了眼下兩組投資人的利益衝突或各自想法,而搞出一個未來很難募資的結構,最後吃虧的還是公司跟長遠的機會。

這個道理其實不難懂,但是創業者在不容易募資時,很容易因為當下投資人的意見而改變想法。創業最忌諱分心跟找自己麻煩,我不確定最給他的建議他是否聽進去,但如果沒有把公司組織跟股權結構調整好,即便業績短期內成長,甚至得到美國與亞太市場的營收,但光是要擺平投資人跟團隊的問題,就必須要分心處理。現在把結構簡化、用單一公司進行募資,才是讓未來投資人不用想東想西的正途。

後面幾家新創是最近某個台灣的選拔活動機構推薦的新創,在線上進行交流,還有一家事直接在 LinkedIn 敲我然後約時間交流的連續創業者。

其實每一家都很有特色,技術能量甚至客戶名單也都不差。但幾乎都有一樣的問題,非常不知道怎麼跟國際投資人介紹自己跟募資。有一組團隊再前一個公司有過被併購數千萬美元的實績,這在美國一定是直接放在團隊介紹上,但這組團隊連投影片上都沒有放上前公司的資訊與被收購規模。

另一組的技術競爭力很強,潛在客戶名單跟採購意願明確,也得到很多國際競賽或刊物的獎項,但財務指標與募資邏輯完全是用台灣的科技公司與資本市場邏輯,強調公司非常省錢、員工多半是學生或兼職,而且在兩年內的營收規模已經超過資本額的三成。

在國際上募資,投資人關心的是營收的季度成長、每年的關鍵指標是否達成,如何設定跟預測營運指標,還有費用率跟現金流,估值是從市場規模、市佔率、獲利能力跟成長速度來估算,而非公司有多省錢、多快可以損益兩平來評估成功率。

我詢問這位創業者是否有其他資深的團隊成員,他一開始還強調,沒有共同創辦人的一人創業者,成功率會超越團隊型的創業者。但我的意思其實是他雖然技術很強,但如同前幾天聽到的【技術天才、營運天真、財務天兵】,這個創業者完全體現的這句話。

另外兩家公司,也都有之前的創業經驗,一個從前公司衍生單一技術要進入特定市場,一個是當年成功開發遊戲也募資過數千萬美元但卻遇到金融海嘯而斷炊,現在要做零售業的SAAS產品。但都有進入市場跟募資簡報上的嚴重問題。

回到我這篇文章的標題。這些創業者無論人在台灣或美國,甚至在美國創過業、賣過公司,其實除了第一家明白董事會跟顧問群的重要,其他五家都是卡在缺乏有創業跟投資經驗的人,來擔任公司董事或顧問,協助找到關鍵資源、客戶、投資人與出售對象。

回想我在美國這兩年所投的新創公司,一開始也有類似的挑戰。但美國投資人與顧問群的優勢就是,可以幫你媒合產業老手、專業經理人跟企業投資部門,一步一步讓你的經營團隊、董事會都變成中大型公司所需要的樣子。

說真的,美國的許多創業者在初創階段也不怎麼高明,學生或教授創業也一樣有不懂行銷、募資跟管理的問題。但如果你剛好從史丹佛或柏克萊畢業,甚至在矽谷的新創公司或企業實習過,認識幾個創投或創業過的前輩當你的導師或顧問,故事就開始不一樣。

這當然是矽谷的優勢,擁有最多有創業或產業經驗又有投資能力的連續創業者跟專業經理人。其他區域的創投或加速器不是不想這麼做,而是無論是創業團隊、董事、顧問、天使們的質跟量,矽谷都遠遠超過其他地方。

有創業跟產業經驗的顧問群、投資人跟董事,能協助你找到關鍵人才、客戶與出場機會的,才是新創公司最需要的策略夥伴。這些老手未必會進入創投或企業投資部門,但許多都有能力跟資源當天使投資人,這也就是參加或經營天使俱樂部的樂趣,還有能拿到好案子的關鍵。

其實,當獨立董事或天使投資人的門檻,遠比當創投的經理人或投資人的門檻低。在美國要當創投合夥人或投資人,通常都是要創業成功一次以上、或者在企業當過執行長或投資長多年,身家數百萬才有機會成立基金,中型數千萬美元的創投基金的最低投資門檻大約也都是一百萬美元起跳。

但只要有十年以上的工作經驗,或者一次以上的創業經歷跟數萬美元的投資能力,就很有機會擔任早期新創的董事或天使投資人。一旦董事、顧問跟投資的經驗累積到五年或十次以上,你的產業視野與經營腦袋會被打開,也會全面提升你在工作、創業、投資與經營管理的能力。

最後,新創公司在募資時往往遇到的問題是缺乏關鍵客戶、關鍵伙伴或成長策略所需要的執行力,這些往往就是關鍵人才或顧問的用途。募資表面上是用來規模化,但核心的功能是【用來雇用能讓公司持續成長並且找到出場機會的人才】。

你的募資問題其實還是回到人才問題,而人才問題背後回到產業定位、市場規模與團隊獨特性,最後才是有沒有錢能雇用這樣的人。你如果連這樣的人才名單都列不出來,或者雇用來之後怎麼用也不知道,創投當然也不會把錢拿來給你嘗試這個即便人才都到位也不一定會成功的局面。

反過來說,如果你在每一輪募資前,都知道公司缺乏怎樣的人才,甚至已經有候選人名單,或者已經合作成為顧問或兼職夥伴,也有一定的默契與過去的戰功,一旦募資就會正式加入,那麼創投在進行訪談確認多方的意願與背景調查後,通常會認真考慮如何加入這個局一起做得更強更大。畢竟,所有人都喜歡跟最強的團隊一起,超級英雄也都要組成聯盟才好打怪的。





avatar-img
238會員
33內容數
如同電影界的好萊塢、金融業的華爾街,全球新創獨角獸與創投密度最高的地方,就在矽谷。對創業者來說,舊金山灣區完備的新創生態系宛如天堂,但昂貴的物價房價與殘酷的生存競爭也像地獄。到底在矽谷創業是甚麼滋味?在矽谷獲得投資的關鍵是甚麼?各種投資人又有甚麼不同?台灣新創該如何進軍矽谷、打入美國市場?就讓【創投矽谷】為你解惑。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IC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矽谷與波士頓的競爭力,的確是技術、資金跟人才的結合。但除了技術之外,關鍵是怎樣的資金跟人才。創業最難的不是資金,而是用對人、做對事,還有在錯誤中快速修正的能力。台灣新創圈跟校園缺的不是錢,而是在國際上行銷與募資的經驗,以及創業者成功出場成為投資人,有創業經驗的投資人跳入新創擔任關鍵角色的換位循環。
Eric Schmidt 在史丹佛的課堂提到台灣很棒,但軟體業不怎麼樣。事實上去年全球前五十大軟體公司,只有三家不是美國企業。為什麼矽谷的新創與投資潮流,可以從半導體業轉換到PC、網通,然後是軟體與大數據、人工智慧?為什麼軟體業或SAAS的規模在美國可以如此龐大?
從人才、產業與文化來看美國四大新創城市,舊金山的天候地點人才得天獨厚,人工智慧聚落前景看好。波士頓規模最小,但學研與生醫聚落密度最高。洛杉磯除了娛樂、貿易與航太工業外,鄰近也有醫材與半導體設計業,近年來創投規模也增加。紐約已經是美國第二大的獨角獸聚集地,金融與保險科技非常發達,值得關注。
美國第二大加速器 Techstars 在上周宣布結束多個據點的加速器,並將總部搬遷到紐約。這篇長文將從美國四大加速器的投資成果,詳述它們各自的營運特色與差異化策略,並談談 Techstars 所面對的挑戰與威脅。
創投不一定要創業過,但有過創業跟產業經歷,絕對是同理創業者跟提供有效資源的背景之一。創業過也不一定適合做創投,因為在場上跟場邊的技術與心態,其實很不一樣。無論是哪個角色,唯有互相尊重、勇於挑戰自己,才能創造偉大的團隊與成績。
臺灣的創投制度設計類似金融業與製造業,讓創業者感受到較像員工而非自由、勇氣的老闆。相較美國的創業者,臺灣經理人缺乏資源與回報方式的自由度,無論在創投或企業,經理人與創業者最大的差異不是收入,而是心態。唯有創投本身也具有創業者心態,才有可能跟矽谷真的接軌。
矽谷與波士頓的競爭力,的確是技術、資金跟人才的結合。但除了技術之外,關鍵是怎樣的資金跟人才。創業最難的不是資金,而是用對人、做對事,還有在錯誤中快速修正的能力。台灣新創圈跟校園缺的不是錢,而是在國際上行銷與募資的經驗,以及創業者成功出場成為投資人,有創業經驗的投資人跳入新創擔任關鍵角色的換位循環。
Eric Schmidt 在史丹佛的課堂提到台灣很棒,但軟體業不怎麼樣。事實上去年全球前五十大軟體公司,只有三家不是美國企業。為什麼矽谷的新創與投資潮流,可以從半導體業轉換到PC、網通,然後是軟體與大數據、人工智慧?為什麼軟體業或SAAS的規模在美國可以如此龐大?
從人才、產業與文化來看美國四大新創城市,舊金山的天候地點人才得天獨厚,人工智慧聚落前景看好。波士頓規模最小,但學研與生醫聚落密度最高。洛杉磯除了娛樂、貿易與航太工業外,鄰近也有醫材與半導體設計業,近年來創投規模也增加。紐約已經是美國第二大的獨角獸聚集地,金融與保險科技非常發達,值得關注。
美國第二大加速器 Techstars 在上周宣布結束多個據點的加速器,並將總部搬遷到紐約。這篇長文將從美國四大加速器的投資成果,詳述它們各自的營運特色與差異化策略,並談談 Techstars 所面對的挑戰與威脅。
創投不一定要創業過,但有過創業跟產業經歷,絕對是同理創業者跟提供有效資源的背景之一。創業過也不一定適合做創投,因為在場上跟場邊的技術與心態,其實很不一樣。無論是哪個角色,唯有互相尊重、勇於挑戰自己,才能創造偉大的團隊與成績。
臺灣的創投制度設計類似金融業與製造業,讓創業者感受到較像員工而非自由、勇氣的老闆。相較美國的創業者,臺灣經理人缺乏資源與回報方式的自由度,無論在創投或企業,經理人與創業者最大的差異不是收入,而是心態。唯有創投本身也具有創業者心態,才有可能跟矽谷真的接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創業很簡單? 不喜歡老闆、不喜歡同事、不喜歡固定時間而沒自由⋯⋯ 那麼,藉由創業的543,先知道自己的能耐和有沒有創業的骨氣 如何找到門當戶對的投資人、募資人?
Thumbnail
3/29 (五)下午由台大 EiMBA 校友會與台灣工研新創協會 TINVA,及美國 Seraph 天使投資集團共同合辦矽谷菁英投資家及 AI 新創高峰會。活動邀請五位矽谷的創投先進和與會者們分享來自世界新創中心的產業觀察。
Thumbnail
創投所代表的是創投公司或是個人投資人將資金投資企業的行為,也稱做創業投資,通常進行創投活動的都是創投公司、基金或是公會,他們會投資較多的資金給新創企業,並且會提供更多資源或輔助。
Thumbnail
最近在 LinkedIn Networking發生了一些有趣的事。對於創業者來說,決心和信任相當重要。創業題目雖重要,但找到優秀的團隊和創辦人更難。執行力和對待團隊的方式也關鍵。展現決心給其他人信任和支持。建議展現願景、執行力、認真對待團隊。
Thumbnail
創投不一定要創業過,但有過創業跟產業經歷,絕對是同理創業者跟提供有效資源的背景之一。創業過也不一定適合做創投,因為在場上跟場邊的技術與心態,其實很不一樣。無論是哪個角色,唯有互相尊重、勇於挑戰自己,才能創造偉大的團隊與成績。
Thumbnail
臺灣的創投制度設計類似金融業與製造業,讓創業者感受到較像員工而非自由、勇氣的老闆。相較美國的創業者,臺灣經理人缺乏資源與回報方式的自由度,無論在創投或企業,經理人與創業者最大的差異不是收入,而是心態。唯有創投本身也具有創業者心態,才有可能跟矽谷真的接軌。
Thumbnail
對於沒有上班經驗的創業者來說,進入企業經理人角色是相當困難的,而這種深度經歷對於創投領域同樣重要。因為成為創投合夥人所需具備的主要條件,除了募資能力跟案源,最關鍵的是協助創業者找到好的員工、顧問與出場途徑。
Thumbnail
新創公司雖然可以沒有顧問,但善用顧問的創業者與投資人,往往會有比較快、比較大的出場機會與下一次創業時機。
Thumbnail
組成本地團隊職務功能大致確定,能夠放進去的新血;絕大部份都是行業的新秀。為了滿編一個基本的隊伍,剛開始只能依照他們的背景和資歷,以及面試時展露的性向,所有位置都一一填滿之後,也正式可以運作了。 儘管人力資源的投資須着眼長期發展,但是;初期的人力結構不宜過多層級,最好組織盡量的扁平化。一來符合初期階
Thumbnail
員工認股,是新創事業長期留才、規劃報酬的常用技巧;透過員工認股的制度,可讓持有股份的同仁,與公司的成長休戚與共,除了能讓員工享有公司獲利成長下的股利,獲得薪資報酬以外的回饋,也可能讓員工懷抱著未來公司上市(櫃)的夢想,願意多給公司一些成長的時間、期待的空間。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創業很簡單? 不喜歡老闆、不喜歡同事、不喜歡固定時間而沒自由⋯⋯ 那麼,藉由創業的543,先知道自己的能耐和有沒有創業的骨氣 如何找到門當戶對的投資人、募資人?
Thumbnail
3/29 (五)下午由台大 EiMBA 校友會與台灣工研新創協會 TINVA,及美國 Seraph 天使投資集團共同合辦矽谷菁英投資家及 AI 新創高峰會。活動邀請五位矽谷的創投先進和與會者們分享來自世界新創中心的產業觀察。
Thumbnail
創投所代表的是創投公司或是個人投資人將資金投資企業的行為,也稱做創業投資,通常進行創投活動的都是創投公司、基金或是公會,他們會投資較多的資金給新創企業,並且會提供更多資源或輔助。
Thumbnail
最近在 LinkedIn Networking發生了一些有趣的事。對於創業者來說,決心和信任相當重要。創業題目雖重要,但找到優秀的團隊和創辦人更難。執行力和對待團隊的方式也關鍵。展現決心給其他人信任和支持。建議展現願景、執行力、認真對待團隊。
Thumbnail
創投不一定要創業過,但有過創業跟產業經歷,絕對是同理創業者跟提供有效資源的背景之一。創業過也不一定適合做創投,因為在場上跟場邊的技術與心態,其實很不一樣。無論是哪個角色,唯有互相尊重、勇於挑戰自己,才能創造偉大的團隊與成績。
Thumbnail
臺灣的創投制度設計類似金融業與製造業,讓創業者感受到較像員工而非自由、勇氣的老闆。相較美國的創業者,臺灣經理人缺乏資源與回報方式的自由度,無論在創投或企業,經理人與創業者最大的差異不是收入,而是心態。唯有創投本身也具有創業者心態,才有可能跟矽谷真的接軌。
Thumbnail
對於沒有上班經驗的創業者來說,進入企業經理人角色是相當困難的,而這種深度經歷對於創投領域同樣重要。因為成為創投合夥人所需具備的主要條件,除了募資能力跟案源,最關鍵的是協助創業者找到好的員工、顧問與出場途徑。
Thumbnail
新創公司雖然可以沒有顧問,但善用顧問的創業者與投資人,往往會有比較快、比較大的出場機會與下一次創業時機。
Thumbnail
組成本地團隊職務功能大致確定,能夠放進去的新血;絕大部份都是行業的新秀。為了滿編一個基本的隊伍,剛開始只能依照他們的背景和資歷,以及面試時展露的性向,所有位置都一一填滿之後,也正式可以運作了。 儘管人力資源的投資須着眼長期發展,但是;初期的人力結構不宜過多層級,最好組織盡量的扁平化。一來符合初期階
Thumbnail
員工認股,是新創事業長期留才、規劃報酬的常用技巧;透過員工認股的制度,可讓持有股份的同仁,與公司的成長休戚與共,除了能讓員工享有公司獲利成長下的股利,獲得薪資報酬以外的回饋,也可能讓員工懷抱著未來公司上市(櫃)的夢想,願意多給公司一些成長的時間、期待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