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海湧》的迴響
公視推出《聽海湧》這部影集時,我非常凝神去觀賞的個人感覺:基本上,該劇主軸係描述二戰期間,台灣傭兵的悲劇腳色與無奈,情節的舖陳演進,並未如我起先以為將會強調的本土意識形態;惟社會上卻有肯定與否定的聲音出現。
例如徐宗懋專欄(徐先生是我很尊敬的資深新聞從業人員)批判劇中領事的角色原型,與當事人的事跡有所扭曲。我同意這樣的考證是為了〔忠於史實〕,但凡中外的歷史劇,無不配合該劇所要突顯的訴求,而有所篡改(例如白宮政治諷刺影集《紙牌屋》,或大陸諸多宮廷劇);畢竟這是一部不具名對號的改編戲劇,若從電影藝術的層面來看,編撰故事常常在真實與臆想之間游走。
我會覺得,台灣長年以來統獨意識的爭議與拉鋸,在文化或藝術的表現上,往往被先入為主的觀點放大解讀,也限制了水準的提昇。《聽海湧》的台語發音劇名,或許聽來土味十足,但也符合三位扮演〔台灣兵〕的出身立場,只是台詞用了太過流利的日語,這是我觀後有點狐疑的地方!或者,學習好萊塢的的手法,在戲劇結尾,表明純屬改編並非報導紀錄。
另外,文史專家所辯該劇的監視員與領事,因〔真有所本〕而稱〔瞎編〕。此一段劇情的編排我有注意到:三兄弟的新海志遠為帶領事夫人避開屠殺,被領事望見誤會生恨,直至領事生還離開後,收到志遠素描海景、嬰兒及領事與母子合照的畫冊,始知皆係愛護情愫;以整部戲結構而言是屬人性糾結,也是悲情昇華的結局,對被指認是真實領事的原型人物,尚不致達到〔汚蔑漢奸〕的程度。
綜聽觀眾正反兩面的觀點:自〔抄襲史實〕而言自可批評,但若指〔篡改〕即是〔竄改〕,則又落回意識形態執拗的窠臼了;欲欣賞者,何妨靜心以戲劇文學角度觀看,遠離吹皺一池春水!歷史小說家甘耀明說的好,戲劇的張力與藝術性帶來的衝擊,即是創作者所要承擔的風險;世事本就有黑白曲直,何況戲劇藝術?為前(古)人申冤,以現代觀念來論斷是非,除非有確切證據,豈非以清朝之劍斬明朝的官?
大凡文藝創作者,依循不為政治服務,乃至不必求其功用,即可斷其作品與心志純淨。至於有人直指該劇是執政當局的文化工具利用,可能言過其實或過度敏感;縱真有此涉嫌企圖,我們若了解政治的本質,在針砭藍綠兩黨或共黨的理論行動時,應深知權力基礎及掌握實力才是核心,又何必急於戴上道德眼鏡而自苦呢?
附記:台灣四周環海,每當海天蔚藍時,浪花帆影,真是個美麗之島。就讓我們一起來聆聽:用台語朗讀的《海湧之歌》吧!
海湧之歌 1
有一輪明亮的月光
照佇恬恬的海面
親像阮媽媽的雙手
輕輕拍佇我的身軀
予我毋驚好落眠
有一款輕輕的海湧聲
對我故鄉的海岸傳來
親像阿母唱予我睏的歌
起 起 又閣 落 落
彼位蹛佇天頂的月娘
是開佇春天上媠的花蕊
彼个海湧溫存的歌聲
是寫佇我心肝頂面
上蓋美麗的一首詩
海湧之歌 2
天微微仔光,昨暗
做伙開講的一寡星仔
攏總覕倒轉去睏了
幾隻漁船走出來了
一隻大船拄好袂來入港
載著真濟真濟鹹水貨
這款物仔我攏毋敢肖想
若像歪喙雞想欲食好米
抑是乖乖做一个討海人
海啊,你毋通做大湧
我若是拚嘸魚仔佮蝦仔
親像罟仔破去一个大空
阮的心,就變成悲傷的漁網
海湧之歌 3
海面開始起風颱矣
黑雲落起大雨
掀起一陣一陣的海湧
敢若一群一群碌硞馬
這款青狂風共樹仔吹倒
阮種的番麥攏無賰矣
這款方時雨淹成塗石流
昨昏媠媠的家園
變作一張烏白的相片
海湧啊你著愛趕緊清醒
予溫馴的風來敷我頭鬃
予涼涼的雨珠仔,又擱
唱起彼首我懷念的旋律
彼首淡薄仔哀愁的歌……
(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