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美陰謀》看見1940年代猶太裔美國人的恐慌

《反美陰謀》看見1940年代猶太裔美國人的恐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本文為薩菈琳參與「木馬文化出版社」新書試讀活動,撰寫心得文。
此次活動僅遴選10位讀者參與第一章部分節錄試閱,感謝「木馬文化出版社」提供試讀機會。
此次完成試讀心得者皆可獲贈新書一冊,紙本或電子本擇一。作為試讀者的我,經過2024年的新體驗,感覺還是人人有獎的贈書較能提供試讀者一個踏實的回饋鼓勵。
出版資訊:菲利普.羅斯著、徐立妍譯,《反美陰謀》,木馬文化出版,2024/11/13。


  《反美陰謀》原作於2004年由猶太裔美國作家羅斯首次出版,是一部「反事實」的虛構歷史小說,劇情架空在1940年二戰前夕的美國,描述社會在「票投林白,否則打仗」的渲染下,共和黨查爾斯・林白(Charles Lindbergh)順利當選總統,民主黨小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不幸敗選。

  此類以納粹德國與希特勒為創作主題的「反事實小說」,興起於二戰後的1960年代,並於冷戰後的1990年代受到熱議。《反美陰謀》作者借用了林白這位真實人物,想像了一個沒有發生,但有可能發生的警世故事,可謂是一種形塑我族主義的逆向操作。歷史上真實的部分是林白確實曾於1927年駕駛小型單翼機的從紐約長島出發,歷經33.5小時航程抵達了巴黎,這項創舉使他贏得了英雄式的聲望;但是林白並未參選總統,真正當選1940年總統的是小羅斯福。


  《反美陰謀》作家菲利普.羅斯(Philip Roth)以自傳式創作聞名,在《反美陰謀》這部作品裡,他也以自己的名字化身為一個猶太男孩,鉅細靡遺的回顧他童年時期(二戰前後)的生活面貌,在第一章的試讀節錄裡,得見他娓娓闡述猶太人居住環境的簡陋克難,以及日常開銷的拮据點滴。唯一慶幸或者也是不幸的,他們彷彿被集中管理般的安置在同一個地區,這使得他們可以減少接收歧視的待在猶太圈裡安居樂業,可一旦他們試圖跨出這個猶太人的小圈子,以爭取提升地位的機會,遭遇的往往是更多不平等的輕視與苛刻……。


  我們甚至可以在《反美陰謀》的引言裡讀到:「在這些所有記憶中,永久盤據的恐懼勝過了一切。當然,沒有人的童年是完全沒有恐懼的,但我總想,如果林白沒有當選總統,或如果我不是猶太人的孩子,會不會少一點恐懼?」再者,書中的各章標題裡,也一一透露著作者預告假若林白當選美國總統,猶太人可能面臨的驚魂記:

  第一章 不投林白就是選擇戰爭(1940.6-1940.10)

  第二章 多嘴的猶太人(1940.11-1941.6)

  第三章 跟蹤基督徒(1941.6-1941.12)

  第四章 斷肢(1942.1-1942.2)

  第五章 從來不曾(1942.3-1942.6)

  第六章 他們的國家(1942.5-1942.6)

  第七章 溫徹爾暴動(1942.6-1942.10)

  第八章 難過的日子(1942.10)

  第九章 永遠的恐懼(1942.10)


  反思而言,林白在故事中的角色代表著一個親納粹、反猶太的美國人,他的支持群眾主要來自德裔美國人。僅管《反美陰謀》的情節被架空在遙遠的1940年,人們普遍認為在開明的現代社會中,仍存在著許多諸如「反事實小說」所敘述的種族歧視現象。特別一提的是,據說非裔美國人在《反美陰謀》幾乎沒有出場發聲,是另一條值得令人省思的脈絡——1940年代同樣受到種族歧視的非裔和猶太裔美國人彼此間的想法如何?又或者他們其實各自處在不同的水深火熱裡,而無心彼此交集?《反美陰謀》原著作者羅斯於2018年辭世,他所流傳下來的這部《反美陰謀》經典,讓我們看見1940年代猶太裔美國人們心中的恐慌,書中悲劇不僅得作為後代對於族群政策的警愓借鏡,更是造就了歷年美國總統大選時的熱搜話題!

avatar-img
Puluqem部落岸|人文書寫所
24會員
23內容數
🌿 奇幻部落游牧民族 在游牧中蒐羅靈感,在部落中鍛鍊觀點 以多語視野,書寫靈性與文化的交會 📖 族群文化|宗教詮釋|歷史文學|心靈書寫 ✍️ 書評|專欄|共筆|校閱|編譯|內容行銷合作 🌀 累積靈感點金術:秋水獎金 ✧ 筆耕獎勵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薩菈琳參與時報出版社試讀活動後撰寫的《多賢的祕密貼文:我的真心,僅限本人閱讀》心得文。文章分享試讀心得,並聯想到自身青春記憶,反思青少年人際關係與成長過程。
本書為薩菈琳參與鏡文學出版社的《惡願清除居酒屋》新書試讀活動。此書探討惡願與果報的因果關係,以懸疑小說的方式,描述一名女子擁有應允他人惡願的超能力,引發一連串的事件。文中並舉例說明此超能力如何對許願者帶來厄運,以及男主角如何努力逐一解除這些惡願。讀者可從中反思因果關係,以及存善心、種善因的重要性。
本文分享了薩菈琳對時報出版社新書《我選擇活下去》的試讀心得。書中,女主角格洛莉婭在50天的最後期限內,面對家庭、友情和愛情的挑戰,展現青春的脆弱與力量。透過緊湊的情節和深刻的情感,讓人反思青年面對絕望時的選擇和希望。試讀的內容引人入勝,相信這本書能作為讀者看見生命意義的借鏡。
薩菈琳參與時報出版社試讀活動後撰寫的《多賢的祕密貼文:我的真心,僅限本人閱讀》心得文。文章分享試讀心得,並聯想到自身青春記憶,反思青少年人際關係與成長過程。
本書為薩菈琳參與鏡文學出版社的《惡願清除居酒屋》新書試讀活動。此書探討惡願與果報的因果關係,以懸疑小說的方式,描述一名女子擁有應允他人惡願的超能力,引發一連串的事件。文中並舉例說明此超能力如何對許願者帶來厄運,以及男主角如何努力逐一解除這些惡願。讀者可從中反思因果關係,以及存善心、種善因的重要性。
本文分享了薩菈琳對時報出版社新書《我選擇活下去》的試讀心得。書中,女主角格洛莉婭在50天的最後期限內,面對家庭、友情和愛情的挑戰,展現青春的脆弱與力量。透過緊湊的情節和深刻的情感,讓人反思青年面對絕望時的選擇和希望。試讀的內容引人入勝,相信這本書能作為讀者看見生命意義的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