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明瑄, & 陳卓雄. (2024). 淺談孩童熱痙攣. 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 39(10), 309-313.
熱痙攣是5歲以下孩童最常見的抽搐類型,通常伴隨發燒發生。多數案例集中於6至60個月大的孩子,發燒超過38°C時特別容易引發,且大約三分之一的孩子具有家族病史。
熱痙攣的發生率因地區而異,在西方國家約佔2-5%,而東方國家則達到8-10%。常見病原包括流感、腺病毒、副流感病毒及嬰兒玫瑰疹等,細菌感染中則以中耳炎最為普遍。此外,某些疫苗接種後(如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疫苗等)也可能引起熱痙攣。
熱痙攣多數在感染初期的24小時內發作,發作持續4-7分鐘,常見症狀有失去意識、不規則呼吸、皮膚發白或發紺、全身抽搐等。依症狀可分為:
熱痙攣多數會自行停止,僅需症狀處理。若抽搐持續超過5分鐘,醫療人員可能會給予抗癲癇藥物(如lorazepam或diazepam),兩者均有效且副作用較少。在持續未止的情況下,可再給予其他抗癲癇藥物如levetiracetam或phenobarbital。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不對單純性熱痙攣的孩子給予長期抗癲癇藥物,除非為熱性癲癇重積狀態。雖然退燒藥可改善發燒不適,無法有效預防熱痙攣發作。大多數熱痙攣不影響孩子的神經或認知發展,但應適當指導家長,避免恐慌。
約三分之一的孩子可能會再次經歷熱痙攣,且首次發作年齡越小,復發風險越高。大多數熱痙攣的孩子無需長期藥物治療。希望大家對熱痙攣有一定的理解,正確處理孩子的發作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