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場審判的背後,有眾多勢力介入時,最終判決究竟是為了正義?還是為了利益?
獲得眾多金鐘獎項,《八尺門的辯護人》在海報設計上已經帶出這部劇的重點。
跟案件相關的人們,伸出各自的手,像是要制止、又像是要控制般,相互抓著,影響著審判結果。然而,這場審判牽涉到的議題,卻遠比想像中多……
這次來跟大家分享劇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角色,以及看完後的一些感觸!
下面會有劇透,還沒看過的朋友,建議看完再回來唷~
「不殺,就不能阻止繼續殺;如果必須要殺,那就要殺在最好的時刻。」
整部劇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法務部長陳令秋在現實與理想之間權衡的樣子。
劇中最後,為了死刑公投的議題,陳令秋決定利用阿布之死當作籌碼。在阿布執行死刑後的隔天,宣布當天收到消息、確認阿布尚未成年,依法不得執行死刑。因而決定成立專案小組調查此事件,讓廢除死刑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觀影當下,我只覺得忿忿不平。但在回過頭思考後才驚覺,這是真實到讓人起雞皮疙瘩的案例!陳令秋很清楚,她的理想勢必會與現實產生衝突,過程中一定會有需要跟現實妥協的地方。她也早有覺悟,將背負過程中的殘酷,繼續朝理想前進。
或許有些人會認為陳令秋的作為前後矛盾,但我認為她從來都不矛盾。她一直很清楚自己的道路,如果路上有必須斬殺的人事物,她會在最適當的時機斬殺,只為實現她的理想。正是這點,才讓我起雞皮疙瘩啊!
從船長一家被外籍移工殺害為引爆點,將遠洋漁業、外籍移工、死刑等問題搬至檯面上。我其實從未想過漁港的生活會是如此,因而感到相當震驚。但,在看完這部劇後,我就一直在想,真的有人是無辜的嗎?
船長確實在海上期間虐待移工,導致阿布的精神狀態越來越不穩定。更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將歐盟觀察員推下海。對他來說,這些是為生存下去、不得不做的事。若真是如此,到底是真的別無選擇?還是社會的體制,逼得他無路可選?
彭正民也是如此,為了確保海上發生的事情不會被發現,聽命於洪振雄,最終還是難逃一劫。彷彿應證了佟守中的話—「在漁港,被宰的不一定是魚」。
在不斷惡性循環的迴圈中,始終找不到逃離的出口,犧牲的注定是處於弱勢的一方。
「判決是為了被告存在,不是為了法官、不是被害人、更不是神。」
這句話出自佟寶駒,也是連晉平自願進公設辯護室的原因。
我想,連晉平在最後算是找到了的答案。判決也許是為了被告而存在,尤其是,為了那些身不由己、在社會中處於弱勢的被告。並非要說這些人都是無辜的,但可能不到罪不可赦的地步。再者,如果法官的判決只是為了討好上面的人,那司法真的能伸張正義嗎?
或許更值得思考的是,當每個人心中認定的正義都不同時,正義到底該如何被實現呢?
不得不佩服,台劇真的是有飛躍性的成長!
從以往的有像戲劇,到如今能夠拍出像這樣,帶出社會議題、讓觀眾反思的電視劇,確實很不容易。雖然看的過程中會覺得沉重,但也能一窺社會體制的不完美,並思考有沒有能改進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我認為這樣的戲劇,能讓我慢慢學會辨別人心的複雜。世界上多的是處於灰色地帶的事情,如果沒有屬於自己的觀點與立場,當遊走在社會這片殘酷的熱帶雨林中,隨時都很容易迷失自我、甚至被生吞活剝。
📢小小提醒:在11/30前,只要註冊CATCHPLAY+會員,就可以免費觀看全集數!若對這部劇有興趣的人,趕快把握時間來追劇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