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前,DeepSeek 橫空出世引發AI產業巨大的震盪。我的母校 INSEAD 也因應全球趨勢,開立了許多關於AI的講座。
在此之前,我獲得AI的資訊多來自新聞報導和自媒體KOL,因此我很好奇「學校教授」目前對於AI的分析與觀察。為了了解更多,上週我參加了母校 INSEAD 幾場AI講座,收穫了一些有趣的觀點,想與大家分享。
我經常覺得能從「AI」身上獲得意想不到的「情緒價值」,沒想到這點在講座一開始,就被教授「驗證」了。
過去,人們下意識會認為,人與AI最大的區別在於「有人味」。什麼叫「有人味」?可能是同理心、情感交流、幽默感...
但是,教授指出在一檔研究中顯示「AI居然比人類更有共情能力」。
在這個調查「醫病交流的品質調查」中,ChatGPT出乎意料的在「同理心」層面,比真正的醫生,更甚一籌。
這顯示AI不只能「做事」,可能也在「人際互動」領域,越來越佔有一席之地。
但我不認為這代表人類真的在「人際互動」上輸給AI,是否有可能是我們在過去過於專注「專業知識的打造」,而忽略培養「交際能力」,包含如何與病人更好的互動、展現自己的同理心。
假如 AI降低了專業知識的門檻,讓我們不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去消化「深奧的知識」,那麼我們是否能有更多餘裕,去培養並展現「人的溫度」呢?
我大學時就讀「創業系」,那時不只從一個教授、投資者、以及創業成功人士口中聽到「你的點子不重要,執行力才是關鍵」。
也就是,點子對成功的影響可能只佔10%,執行力則佔90%。
但教授指出,這在 AI時代可能「被扭轉」。
未來,「發現問題的敏感度,比執行力更重要」。因為一旦確立問題,AI能幫助你完成「後續的工作」。找到問題的重要性將佔90%,執行力只佔10%。
這就有趣了,因為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都偏向培養我們「充耳不聞,埋頭苦幹」就行了。
可以想見,未來教育必須反轉。如何培養「發現問題的能力」?勢必我們得釋放雙手,走出教室,培養對世界更高的敏感度、好奇心以及批判能力。
大家都知道,過去大多數商學院的教學側重點都在「戰略分析」——如何站在企業的管理者角度,去分析解決「商業問題」?
說到「打造產品」相關的內容,比如製作APP、網頁,等等,那都是「工學院」的事情,商學院的同學假如想打造產品,就要和「工學院的同學」合作。我過去自己嘗試「創業」,做「數位產品」,也是如此。
然而,現在越來越多科技產品出現,讓「不懂技術」的人,也能無痛製作產品。
教授就分享,他已經在課堂上開始讓MBA同學親自製作APP,讓學生在親手實踐中,學習使用AI工具,進而增加他們的「職場競爭力」。
我想,假如有越來越多人熟練使用「AI工具」,自己就能製造產品,可以想見未來會有越來越多「一人創業家」,不只是「提升職場競爭力」這麼簡單而已,這些人越來越有機會「自己創造工作」。
綜合以上三點,教授認為未來「Entrepreneurship(創業學)」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AI雖然會取代很多「當今的工作」,但是「人們可能透過AI,為自己創造工作」。正如第二點所說,人們會把目光投向「發現更多未被解決的問題」,再想辦法用AI解決。因此,人人都可能變成「連續創業者」,從解決一個問題,到另一個問題。
同時,教授也認為商學院的學生,將越來越能「發揮優勢」。
商學院學生的強項在「邏輯思考」、「表達能力」、以及「人際互動」,本來就比較適合當一個「指揮家」的角色,有了AI這個超強工具人,就更容易「指揮AI」,把自己「腦中的思考」付諸實現。
另外,我也有一些教授沒有提到的分析,但我自己透過觀察得出的「有趣心得」。
以前刻板印象中,大部分教授在演講開場前會做自我介紹,但也僅限說明「在校的頭銜」、或是「在產業裡擔任的角色」,就這樣簡單帶過。
沒想到,此次教授開場沒多久,就亮出自己的X(原Twitter) 介面,打趣道「也許大家會更經常在X上看到我,我在X上很活躍,平日裡會分享對AI產業的觀察」,暗示大家「追蹤他」。
看來,越來越多教授意識到「打造個人品牌的重要性」。他們需要走出象牙塔,與「大眾建立更多連結」,才能發揮更大影響力,而不是「埋頭在自己的研究」裡。
面對快速成長的AI,學校教授也難以是「權威」,他們也是不斷地在觀察、理解。
其中一位教授就坦言,光是現在AI帶來的產業變革,就足以花10年時間研究與消化,何況AI持續以「指數級的速度」在進步。
也就是,關於AI的教育,傳統院校及坊間的教學,起跑線差不多。我們同時得依賴傳統教育,及坊間教學,才能完整理解和使用AI。
這可能造成「坊間的教育地位提升」,不只是「補充」,而是「另一個主要的學習管道」。這也很符合我目前的「行為習慣」,學校的知識怎麼可能足以cover出社會後的各種問題,都嘛要從其他管道再持續學習(比如YouTube KOL)。
目前我的觀察是,你能夠在學校裡得到更完整關於「AI的發展脈絡」,或是站在企業高層的角度思考「如何調整企業文化及策略,以適應AI帶來的衝擊」;然而,關於「個人如何應用AI」,坊間能從「使用者」的角度給出更多解答。
這樣看來,隨著更多教授在校外「建立個人品牌」,加上越來越多人習慣「透過不同渠道學習新知」,整個教育產業會有「更深層次的變革」,我大膽預測「教育與內容產業會有更多結合」。
也許現在就是當一個「內容創作者」最好的時機😉
當然,我也會持續關注學校更多AI講座,並分享心得體會。感興趣的話,歡迎追蹤:)
我是Eve,前新加坡管理顧問,在寫作中找到生命的熱情,著有《Z世代:找到突破危機的藍海》關於【自我成長】及【職涯思考】的內容,歡迎點擊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