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母級教學:找 IG 網紅發文,如何讓他的發文可以成為廣告投遞對象(網紅免用企業管理平台)
方格精選

保母級教學:找 IG 網紅發文,如何讓他的發文可以成為廣告投遞對象(網紅免用企業管理平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KOL/網紅行銷是我個人在操作網路行銷的時候最常利用的手段,畢竟老王賣瓜自賣自誇,總是比不上三人成虎的口碑效益來得好。今天用KOL/網紅的發文來下廣告,很多時間都會比我自己的品牌粉專或IG商業檔案的效益來得好。在 Facebook 的年代,我們跟 KOL/網紅合作,常常都會用企業管理平台來取得KOL/網紅粉絲專頁的權限。但是到了 IG 盛行的時代,很多KOL/網紅根本沒聽過什麼叫企業管理平台(現稱『商家資產管理組合』),商家要KOL/網紅去設立,除非今天你是大平台、稿費特別多,但是在IG KOL/網紅多半都只會用手機操作的時代,去設定企業管理平台真的是相當困難,更別說設定完後問題還很多,很多習慣KOL/網紅還要改變。

raw-image

過去以來, Instagram 為了這件事情,其實有設計一個功能叫「品牌合作」(俗稱握手),但是在投放廣告跟設定的過程中其實也常出問題。但最近 Facebook (Meta) 廣告後台在設定的過程中也正式出現了「合作廣告」,當你打開這個功能之後,就可以直接讓KOL/網紅不用進行複雜的企業管理平台設定,只需要KOL/網紅在發文的時候設定好,品牌端再授權同意後,就可以透過KOL/網紅的發文投遞廣告了。現在我們就一步步來看KOL/網紅端要怎麼設定,下次有KOL/網紅不會設定,你就把這篇給他看就好,不論是發文的當下,還是發完文後再度編輯都是可以的。

KOL/網紅端的操作

1.選定要進行品牌合作的文章

如果你還在用手機端按加強推廣貼文的要注意啦,你可能會被加收 30% 的「蘋果稅」,先把這篇貼文儲存起來,學完怎麼設定品牌合作,再來好好研究怎麼不被收蘋果稅。

raw-image

2.點擊「更多選項」

當內容發好後,請KOL/網紅往下滑動,找到「更多選項」,給他點下去。

raw-image

3.點選「合作標籤和廣告」

raw-image

4.點選「加上品牌合作標籤」

raw-image

5.選擇要合作的品牌

品牌端必須明確的跟KOL/網紅講清楚你的 Instagram 帳號是什麼,以方便KOL/網紅找尋。

raw-image

6.允許投遞廣告

加入品牌合作夥伴之後,還要請KOL/網紅把「允許品牌合作夥伴加強推廣」打開,要不然沒辦法投遞廣告。然後按下「完成」回到上一層畫面。

raw-image

7.取得合作廣告代碼

這是這次改動最大的地方,當KOL/網紅開啟廣告授權後,可以請多做一件事情,就是「取得合作廣告代碼」,這可以方便品牌端未來在投放廣告的時候,快速的找到KOL/網紅你的貼文,不過這個代碼要晚點發文完畢之後才會出現。

raw-image

8.KOL/網紅發文完畢

KOL/網紅交稿的時候請他順便附上合作廣告代碼,接下來就是品牌端到自己的 IG 後台去同意合作,即可完成與KOL/網紅的品牌合作。

raw-image

番外篇:已經發文置入品牌合作

如果是已經發文完畢的請按「貼文編輯」,裡面一樣有「合作標籤和廣告」的選項,流程就是重複上面的 2~8 步驟唷。

raw-image


avatar-img
行銷人才培育基地 ThinkWithBlack
8.9K會員
107內容數
這是一個以電商為主的電商行銷教學基地,希望在這裡能夠透過文章知識的傳遞,能夠建構電商所需要的知識。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在進行 Facebook 廣告投放時,「花費金額」這個指標看似直白——它代表在一段時間內的廣告總花費。但實際上,這背後涉及到的討論要點卻不少,尤其是如何精準控制預算並避免額外費用。
在經營 Facebook 廣告時,觸及(Reach)和頻率(Frequency)是關鍵指標。本文探討這兩個指標的定義、重要性與誤用,並揭示如何有效利用它們來提高廣告成效。理解觸及與曝光的區別,以及如何根據品牌知名度或再行銷的目的來調整頻率,是提升廣告效果的關鍵。
本文探討了在雙11期間品牌知名度廣告的效果及其與轉換效果的關聯。許多品牌面對高競價環境,選擇將廣告預算轉向品牌知名度,以降低成本並吸引消費者。但此策略是否有效,取決於品牌本身的認知度和信任度。管理層與中小型企業在制定預算時,應該考慮受眾基礎及再行銷的重要性。
最近有位同學提出一個困惑,這個問題其實我聽到很多次了,尤其是新手在投放廣告時,最常碰到的一個問題:「我投了 FB 流量廣告,但沒看到轉單效果,是不是廣告的問題?」這個疑惑其實很正常,尤其是當你投入一筆不小的預算,但卻看不到明顯的結果時,難免會懷疑這是否值得繼續。
最近,我看到不少人在臉書廣告的操作上有些誤解。這幾天剛好遇到兩個案例:一位業主抱怨他的廣告投手為了「做漏斗」只投流量和影片觀看廣告,另一位則是新手投手,單純投流量廣告,期待直接轉單。
在行銷領域,許多品牌主因依賴直覺訂定業績目標而失敗。透過數據分析,我們可以具體化業績目標,並破解營收公式以理解新客和舊客的貢獻。重點在於流量、轉換率和客單價之間的互動,這三者的優化將有助於提升營收。本文將探討三大成本和五大指標,幫助企業主把握行銷活動的效率與成效。
在進行 Facebook 廣告投放時,「花費金額」這個指標看似直白——它代表在一段時間內的廣告總花費。但實際上,這背後涉及到的討論要點卻不少,尤其是如何精準控制預算並避免額外費用。
在經營 Facebook 廣告時,觸及(Reach)和頻率(Frequency)是關鍵指標。本文探討這兩個指標的定義、重要性與誤用,並揭示如何有效利用它們來提高廣告成效。理解觸及與曝光的區別,以及如何根據品牌知名度或再行銷的目的來調整頻率,是提升廣告效果的關鍵。
本文探討了在雙11期間品牌知名度廣告的效果及其與轉換效果的關聯。許多品牌面對高競價環境,選擇將廣告預算轉向品牌知名度,以降低成本並吸引消費者。但此策略是否有效,取決於品牌本身的認知度和信任度。管理層與中小型企業在制定預算時,應該考慮受眾基礎及再行銷的重要性。
最近有位同學提出一個困惑,這個問題其實我聽到很多次了,尤其是新手在投放廣告時,最常碰到的一個問題:「我投了 FB 流量廣告,但沒看到轉單效果,是不是廣告的問題?」這個疑惑其實很正常,尤其是當你投入一筆不小的預算,但卻看不到明顯的結果時,難免會懷疑這是否值得繼續。
最近,我看到不少人在臉書廣告的操作上有些誤解。這幾天剛好遇到兩個案例:一位業主抱怨他的廣告投手為了「做漏斗」只投流量和影片觀看廣告,另一位則是新手投手,單純投流量廣告,期待直接轉單。
在行銷領域,許多品牌主因依賴直覺訂定業績目標而失敗。透過數據分析,我們可以具體化業績目標,並破解營收公式以理解新客和舊客的貢獻。重點在於流量、轉換率和客單價之間的互動,這三者的優化將有助於提升營收。本文將探討三大成本和五大指標,幫助企業主把握行銷活動的效率與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