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候,有個宰相叫魚朝恩。有一次,皇帝接見一個老和尚,是國師,皇帝封的國師。這次皇帝召見這個國師的時候,魚朝恩在旁,他就向這個國師請教,他說:「國師,什麼是無明?無明從何起、何者是無明?」
國師怎麼答覆的呢?他說:「你這個奴才,還向我請問佛法?」這魚朝恩就火了,他是丞相,魚朝恩說:「我這奴才,只是皇帝的奴才,我不是你的奴才。我是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你叫我奴才?」當時他就冒火了、發火了、煩惱了。國師就笑了:「我跟你說,無明從此起。你問無明從何起?就從這起來的。何者是無明?此就是無明。」
https://www.gaya.org.tw/magazine/v1/issue.asp?article=87.95.9.20$02.ht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5n3p6Ee7P0
「十二因緣」中的無明,是指失去正知、正念的狀態,正所謂「一念不覺」。佛法講緣起、無始,沒有開始,沒有第一因,因而,無明非不是第一因,也是需要其它煩惱資助而生起。
如這位魚朝恩臣相,這個「無明」生起的煩惱,有從外邊境界相來的,也有從自己內心「五蘊」起的。
https://www.gaya.org.tw/magazine/v1/2005/58/doctrine2.ht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eWAntj-yk0
夢參老和尚開示:當心裡有煩惱、不高興或病痛、不安的時候,這就是用功夫的時候了。坐下來,想一想:這打哪來的?煩惱從何起?什麼是煩惱?何者是煩惱?你一找、一觀,沒有了。當不高興了,查查原因吧。從什麼地方起的?追著它的根。煩惱從什麼地方起的?什麼是煩惱?你查一查吧。一找沒有了,沒有就悟了。
煩惱沒有了就清淨了,但是,煩惱一會兒又來了,這煩惱是不斷的。有的是外頭環境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引起,有的是內五蘊受、想、行、識來的,煩惱也是很深的佛理。
你心裡不高興、或者心裡很喜歡,在你最高興的時候,你靜下來,千萬別高興。你想想,什麼促使你這麼歡喜?在你不高興的時候,你也這樣想想:無緣無故的,為什麼心裡突然間就煩惱起來、不高興了?找找為什麼不高興。高興從何起?不高興又從何起?你要不追則已,一追全部沒有。
無明如影隨形,是痛苦的根源,在面對煩惱時,該怎麼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
黃順成心理師曾對輪迴,從心理學的角度,對輪迴做一個定義。
他說輪迴有三個詞句,一個叫做經歷、一個叫經驗、一個叫輪迴。
感謝夢參老和尚的開示及黃順成老師的提點。雖說,煩惱沒有了就清淨了,但談何容易呢!煩惱一會兒又上來了,煩惱是不斷的。我還深陷在無明與無止盡的輪迴中,不過,在日常生活裡,在遇到的經歷與去面對、處理的經驗中,我練習讓自己覺知,減少輪迴的次數,起碼知道自己正處重複輪迴ing。
夢參老和尚說:無明怕你追問。如果還做不到,我想,就要由不要怕無明開始。「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您說是吧!
1.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2.經歷未變經驗,人生便是輪迴。
3.輪迴是痛苦經歷的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