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享受過程勝於結果

49--享受過程勝於結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阿嬤的菜園

有一位阿嬤在鄉下有一片小菜園,種滿了各種蔬菜。她每天都花很多時間在菜園裡,一邊念佛也一邊除草、澆水、施肥,看起來非常辛苦。有一次,孫子問阿嬤:「阿嬤,妳每天這麼辛苦種菜,不累嗎?而且這些菜也吃不完,為什麼還要種這麼多?」

raw-image

阿嬤笑著回答:「我種菜不是為了要吃多少菜,而是為了享受這個過程。看著小小的種子發芽、長大、結果,我感到很開心。而且,這些菜還可以分給鄰居朋友,大家一起分享。」

孫子聽了阿嬤的話,似懂非懂。直到有一天,他看到因為天氣不好,菜園裡的菜都枯死了,阿嬤卻沒有像他想像中那麼難過。阿嬤只是淡淡地說:「沒關係,明年再來過。孫子這才了解到,阿嬤種菜並不是一定要收成多少,而是享受這個過程,也由中體會、練習接受無常,去體會生命就是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有起有落、有生有滅。不會因為外在的變化而感到過度的痛苦。

raw-image

記憶小幫手:

  • 對生命有正確的認識與見解,能導向苦的止息。

raw-image



avatar-img
月光下的許願池
6會員
160內容數
在這裡,我將分享我的見聞、生活觀察與思考。感謝每位有緣人的造訪,陪伴我走過這段心靈成長的旅程。在這片許願池中,期待能啟發彼此的心靈共鳴。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月光下的許願池 的其他內容
人於迷惘時常求神問卜,學佛的人相信因果,萬事皆有因緣,「善有樂報,惡有苦報」,認識本來面目,了知我與佛陀無異,皆具清淨本性,則能明瞭萬物也有其本來面目,達到「草木叢林盡放光」的境界。內觀自省,方能真正找到生命的解答,而非向外尋求。
生活中,突發事件僅占10%,而90%的結果取決於我們的情緒和行為。情緒失控可能讓小問題演變成一連串的不幸,而掌控情緒則能化解問題,讓生活更順遂。透過深呼吸、積極應對、幽默處理和放眼長遠,我們能選擇更好的反應方式,減少矛盾與壓力。管理情緒,是避免情緒小鳥築巢的關鍵,也是讓生活充滿幸福感的智慧。
在生活中,心靈的痛苦往往比身體的痛楚更讓人無助。佛法教導我們,每個遭遇皆有其因緣,而心態決定了我們如何面對這些挑戰。轉念,讓心找到歸屬的力量,幫助我們從痛苦中尋找光明與希望。佛法中的「家」,是我們內心的平靜與喜悅,當心安穩,生命便充滿希望與勇氣,無論身處何地,皆能擁有一片心靈的寧靜之所。
一場夢境反思人生的追逐與失落。夢中的公車象徵著生活中的機會與責任,離去的行李代表我們對過去的依賴與不捨。在夢裡拼命追趕公車,反映出我們對錯過的執著與焦慮。文章進一步啟發讀者:當失去不可挽回時,應學會放下,重新出發。只有停下腳步,審視真正的需求,才能擁抱新的可能性與機遇。
面對討厭的人,接受自己的情緒是關鍵,不必強迫自己喜歡對方。設立界線,減少深度接觸,並將討厭的行為與對方個性分開看待。反思感受來源,嘗試理解對方的行為背景,能幫助減少負面情緒。避免過度抱怨,專注於正面事物,練習放下與寬恕,讓自己更輕鬆。如果影響過大,尋求專業協助。學會接受人際差異,必要時敬而遠之。
如何透過尊重對方的溝通方式,建立良好人際關係。重點包含:專心聆聽、設身處地、使用禮貌用語、避免批評指責、注意肢體語言、給予肯定和讚美、尊重不同意見。舉例尊重與不尊重的講法予您分享。
人於迷惘時常求神問卜,學佛的人相信因果,萬事皆有因緣,「善有樂報,惡有苦報」,認識本來面目,了知我與佛陀無異,皆具清淨本性,則能明瞭萬物也有其本來面目,達到「草木叢林盡放光」的境界。內觀自省,方能真正找到生命的解答,而非向外尋求。
生活中,突發事件僅占10%,而90%的結果取決於我們的情緒和行為。情緒失控可能讓小問題演變成一連串的不幸,而掌控情緒則能化解問題,讓生活更順遂。透過深呼吸、積極應對、幽默處理和放眼長遠,我們能選擇更好的反應方式,減少矛盾與壓力。管理情緒,是避免情緒小鳥築巢的關鍵,也是讓生活充滿幸福感的智慧。
在生活中,心靈的痛苦往往比身體的痛楚更讓人無助。佛法教導我們,每個遭遇皆有其因緣,而心態決定了我們如何面對這些挑戰。轉念,讓心找到歸屬的力量,幫助我們從痛苦中尋找光明與希望。佛法中的「家」,是我們內心的平靜與喜悅,當心安穩,生命便充滿希望與勇氣,無論身處何地,皆能擁有一片心靈的寧靜之所。
一場夢境反思人生的追逐與失落。夢中的公車象徵著生活中的機會與責任,離去的行李代表我們對過去的依賴與不捨。在夢裡拼命追趕公車,反映出我們對錯過的執著與焦慮。文章進一步啟發讀者:當失去不可挽回時,應學會放下,重新出發。只有停下腳步,審視真正的需求,才能擁抱新的可能性與機遇。
面對討厭的人,接受自己的情緒是關鍵,不必強迫自己喜歡對方。設立界線,減少深度接觸,並將討厭的行為與對方個性分開看待。反思感受來源,嘗試理解對方的行為背景,能幫助減少負面情緒。避免過度抱怨,專注於正面事物,練習放下與寬恕,讓自己更輕鬆。如果影響過大,尋求專業協助。學會接受人際差異,必要時敬而遠之。
如何透過尊重對方的溝通方式,建立良好人際關係。重點包含:專心聆聽、設身處地、使用禮貌用語、避免批評指責、注意肢體語言、給予肯定和讚美、尊重不同意見。舉例尊重與不尊重的講法予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