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自戀型人格父親

我的自戀型人格父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近在追《再見愛人4》,我居然看到自己父親的翻版,很慶幸我已經不會再因為這些和我的過往有相似的場景而產生情緒反應。

再見愛人4第六期開場

再見愛人4第六期開場


節目都還沒開始,我已經覺得很熟悉。
人無法給予他人自己沒有的東西"、你認為的,是你的投射”是我的總結。


前幾年堂哥結婚,由於小學階段有幾年是住在他們家,他們明面上是說自家人比較信任,讓我回去幫忙,但本質上也沒在尊重我這個平常根本就不聯絡的家人,是爭取我爸同意後,直接安排我的行程。當然,我爸也沒問過我意見,我就被他們安排好了。要苦力的原因,是他們選擇自己佈置宴會場。

婚宴那天,我忙進忙出,到婚宴會場後幫忙收禮,收禮後又要在新娘第一次換婚紗去拿他們換下來的黃金且幫忙保管。我坐的桌還不是親人桌,而是最外面靠門口邊的鄰居好友桌。

婚宴結束,開始散場。我發現認識我的親戚看到我時都會提醒我:「去找妳爸!」

後來我遇到我爸,打了個招呼,他跟沒事人一樣也沒什麼反應。我找到後媽和她聊天,才知道原來我爸在到處扮演受害者,四處抱怨說我沒跟他打招呼。我更不解,也許是我沒注意到他,或是我喊他了他沒聽見,總之我的記憶裡沒這件事。知道真相後我更無語,你也知道我在忙,就一定要別人順從你的意思,奉著抬著,好像你最尊貴似的。如果我沒注意到你,你就不能叫我一下先打招呼是嗎?真的遇到的時候又什麼都不敢吭,這大人真的讓我覺得很巨嬰。

人重自重者好嗎?


他曾把脾氣不好、自私、不孝各種其實是他身上特質的詞擺在我身上。有次我去看他,回家後聽到後媽跟我說,弟弟說他想自殺。我和我嘗試聊聊,我問他什麼時候感受到被愛或被關心呢?他回我:「沒有。妳質問的語氣很差。」我也是大開眼界,原來文字能看出語氣。原來連女兒回去看他、和他一起聊天、陪他看電視,他都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而不是一種有愛的表現。想想也能理解,堂姊在台北讀書,伯父母還會北上來看她,而我爸根本就沒在乎過我死活的樣子,自己搬到中部,難得北上後說要來看我,最後也是放鴿子。我總覺得他是絕對失職的父親,無論誰和他在一起,他都能輕易的奪取他人能量且熄滅與他最親近之人的火焰,並且,由於他擅長扮演受害者獲取他人同情,使得他身邊的血包們很容易莫名其妙的就受到指責並被要求去體諒、關心他,現在可以理解,他就是自戀型人格的家長。

隨手查了一下,自戀父母的特質:用孩子尋求自我肯定、輕蔑對待孩子的情緒、自己的需求永遠放最前面、界線模糊不清、偏心讓小孩爭寵、把失敗責任轉嫁到小孩身上、要小孩照顧自己。

各個我都能列舉,從我最常提的,他只在乎自己的面子,我說想補習,他說:「別人知道我讓妳去補習會怎麼想?是不是會覺得我不會教?這樣我的面子往哪擺?」只關心我的成績,也是一樣的認為我成績不好會讓他沒面子,甚至會因為考試沒考好在車上氣到捶打方向盤。


他的經典的台詞:「這有什麼好哭的?」


我不記得他參與過我的什麼活動,就連讀管樂班有演出他也不願意去參加。上次要回去,他想讓我幫他帶茶葉,被我拒絕。事後我問阿姨我爸的反應是不是有抱怨我?阿姨苦笑著點頭。他不在乎別人搭車不方便,只在乎別人要讓他方便。


被我媽提離婚,他哄騙我說我乖我媽就會回家,發現我媽真的不會回去後,他對我說:「妳媽不要妳了。」


從小他就開始幫我建立養兒是為了防老的思想,還在幼稚園他就問我以後收入要給他多少?他覺得那是他應該得到的待遇。


我最不服的,大概還是他的簡介上打著“盡己,無憾”

盡了什麼,又無憾什麼?我不太了解,只知道他讓我理解了選擇的重要,因為溝通不會有任何效果,與其想去改變別人,不如去選擇或創造自己想要的一切。


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

讓過往成為一種經驗
理解後,就野蠻生長

avatar-img
漫游人間的沙龍
67會員
237內容數
女子,拆為女與子,合為好字。想和大家一起透過每期不同主題、不同角度探索,儘管不依附任何關係也能看見自己的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漫游人間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篇文章探討了迴避型依戀的心理特徵,作者分享了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對情感的掙扎與反思。作者揭示了由於過去的情緒被壓抑,導致自己無法真實面對親密關係。透過回憶與自我對話,作者學會了接納自己的脆弱和情緒釋放的必要性,並反思愛與成長之間的關係,最終強調了自我接納的重要性。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透過一盒星球巧克力的故事,分享了自己對珍貴事物的捨不得心情和隨之而來的自我成長。回憶起小時候的美好,讓作者反思過去的執著與現在的釋放。最終,她認識到愛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並鼓勵每個人都應好好對待自己,迎接豐盛的生活與心態。
在討論異性對女生「能一起吃苦」的評價時,卻引發了對這種稱讚的不同解讀。一方面,這似乎是對女性堅強的認同;另一方面,它可能暗藏著降低生活標準的隱憂。這篇文章探討了這種說法的背後意義,以及它在情感關係中的重要性,強調真誠的愛與支持比物質的共同苦難更為重要。
這篇文章探討了迴避型依戀的心理特徵,作者分享了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對情感的掙扎與反思。作者揭示了由於過去的情緒被壓抑,導致自己無法真實面對親密關係。透過回憶與自我對話,作者學會了接納自己的脆弱和情緒釋放的必要性,並反思愛與成長之間的關係,最終強調了自我接納的重要性。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透過一盒星球巧克力的故事,分享了自己對珍貴事物的捨不得心情和隨之而來的自我成長。回憶起小時候的美好,讓作者反思過去的執著與現在的釋放。最終,她認識到愛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並鼓勵每個人都應好好對待自己,迎接豐盛的生活與心態。
在討論異性對女生「能一起吃苦」的評價時,卻引發了對這種稱讚的不同解讀。一方面,這似乎是對女性堅強的認同;另一方面,它可能暗藏著降低生活標準的隱憂。這篇文章探討了這種說法的背後意義,以及它在情感關係中的重要性,強調真誠的愛與支持比物質的共同苦難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