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母親在我心裡扎下的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每次只要有人在網路上或電視上訴說自己的父母如何讓自己感到痛苦,總是會有一派的人出面聲討並且指責不應該批評生養自己長大的父母,認為這是一種忘恩負義的不孝行徑。但假設我們都不去談父母所帶來的創傷,難道就能自然抹滅或消除內心的傷痕嗎?

作者在三十歲的那年才赫然發現自己不斷被母親虐待荼毒,在此之前感受到的是母親陰晴不定的情緒及無止盡的批判貶低,於是她更加倍努力表現只為了向母親證明自己,但換來的卻是母親毫無界限的涉入自己的任何決定,彷彿唯有滿足母親的需求並任其宣洩情緒才是他存在的意義,而這樣長期的虐待之下也使他活得疲憊不堪,甚至還萌生想要了結生命的絕望想法。

直到作者在偶然的機會之下接觸到「自戀型人格」才發現原來母親很符合這樣的特質,雖然沒有實際經過專業人士的診斷,但作者幾乎能確定母親對待自己的方正是「自戀型人格」的表現方式,也因此以「自戀型媽媽」來稱呼這種類型的母親。

根據書中對於自戀型人格的定義是他們的內心充滿自我厭惡、不安與懷疑,而為了遠離這些內在的負面情緒,他們會不斷尋求外在的認同、讚美與關注。所以自戀型人格並非單純只是很自戀而已,他們還會對身旁的人散播以愛為名的毒,例如會顛倒是非,並且把自己加害者的角色轉化為受害者。當一個母親擁有自戀型人格的時候,他們對待子女的方式有獎勵也有嚴懲,但並非以是非對錯為標準,而是以她的需求與心情而定,她可以今天買東西送給你,但明天又突然為了小事羞辱你,時常會讓子女感到價值觀混亂,進而影響子女的認知與人生觀。

在書中也詳述了身為自戀型母親的子女會產生自我價值低落,即便出了社會依舊被母親控制金錢收入,連戀愛及婚姻都會遭受強烈阻擋,而在自戀型母親長期虐待之下的子女也不容易選擇真正身心健康的對象,原因在於他們與母親的相處方式讓他們誤以為唯有照顧別人,自己存在的價值才能獲得認可,他們會不斷合理化虐待自己的另一半而很難真正離開他們。

自戀型人格的人多半不會認為自己有問題,因為在他們的眼中有問題的永遠是別人,他們的謊言不是全然虛構的,而是建立在真實、事實與實際發生的事情上,但以脫離事實真相的方式巧妙置換以取信他人,被專業人士認為是很難治癒的一種人格障礙,因為他們嚴重缺乏自覺且不斷地以剝削他人權益來存活。

面對如此難纏的自戀型人格父母的時候,身為子女的應當如何自處?作者說許多人都會要求他應該要原諒、和解、放下,甚至連有些深受自戀型父母荼毒的子女還會幫自己的父母說話,但他認為想要解決這種困境的第一步就是先遠離,先排除自戀型父母對自己的需索及批判,並且保留不原諒父母的權利,必要時也可以斬斷與他們的聯繫。

很多人都被所謂的血緣關係給制約,所以當最親愛的家人對他們做出許多不合理的事情時總是隱忍,加上身旁的人會對於他們的反抗加以嚴厲譴責,在罪惡感及責任感的驅使之下而讓自己長期處在被壓迫的狀態,慢慢地也失去了自救的本能。

倘若我們渴望能重塑自己美好的人生,就要先從照顧自己的內心開始,接受自己已不可能擁有健康的原生家庭,但能靠著自己的力量活出自我。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256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射手媽咪婷婷的書房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射手媽咪婷婷的沙龍
212會員
1.3K內容數
射手媽咪婷婷的 Premium
2025/04/29
當你做不完堆積如山的工作,你會採取什麼樣的行動? 我猜測多數人會選擇花更多時間來處理,於是工作超時所導致的後續問題讓我們的生活品質及身體健康出現危機。 如果可以,我們都希望可以少花點時間工作,而《慢速工作力》便是告訴我們其實並不需要瘋狂忙碌,也能讓我們的工作既有意義又同時具有價值
Thumbnail
2025/04/29
當你做不完堆積如山的工作,你會採取什麼樣的行動? 我猜測多數人會選擇花更多時間來處理,於是工作超時所導致的後續問題讓我們的生活品質及身體健康出現危機。 如果可以,我們都希望可以少花點時間工作,而《慢速工作力》便是告訴我們其實並不需要瘋狂忙碌,也能讓我們的工作既有意義又同時具有價值
Thumbnail
2025/04/26
相信許多人聽過「男兒有淚不輕彈」這句話,代表的是男性就必須要展現剛強的氣概,不能被人發現軟弱的一面。 也因為如此,養育男孩的標準注定與女孩不同,比如男孩不能喜歡粉紅色,或是玩娃娃會被取笑,都是對於男性有著既定的框架,也使得許多氣質較為不同的男性感到痛苦,甚至在成長的過程飽受霸凌。
Thumbnail
2025/04/26
相信許多人聽過「男兒有淚不輕彈」這句話,代表的是男性就必須要展現剛強的氣概,不能被人發現軟弱的一面。 也因為如此,養育男孩的標準注定與女孩不同,比如男孩不能喜歡粉紅色,或是玩娃娃會被取笑,都是對於男性有著既定的框架,也使得許多氣質較為不同的男性感到痛苦,甚至在成長的過程飽受霸凌。
Thumbnail
2025/04/25
身為快小姐,我實在對於動作慢吞吞的人感到沒有耐性,但有些人就是怎麼樣都快不起來,猶如樹懶一樣是天性使然,而非故意放慢速度。 《慢先生快小姐》講的就是兩位個性截然不同的男女相遇,總覺得兩個人的步調不一致,在相處上也有所困難,那到底該怎麼辦呢?還是乾脆換一個人相處看看呢? 繪本中的兩
Thumbnail
2025/04/25
身為快小姐,我實在對於動作慢吞吞的人感到沒有耐性,但有些人就是怎麼樣都快不起來,猶如樹懶一樣是天性使然,而非故意放慢速度。 《慢先生快小姐》講的就是兩位個性截然不同的男女相遇,總覺得兩個人的步調不一致,在相處上也有所困難,那到底該怎麼辦呢?還是乾脆換一個人相處看看呢? 繪本中的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來和我尋求協助的伴侶中,有很高的比例有自戀型人格的伴侶。身為自戀型人格的伴侶,常常會十分痛苦但是卻有苦說不出,甚至是覺得常常被PUA (精神情感操縱),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檢視看看你身邊是不是也遇到這樣的伴侶了呢? 而我們又該如何應對這類型的家人呢?   典型的自戀型人格特質有什麼呢? 說話
Thumbnail
來和我尋求協助的伴侶中,有很高的比例有自戀型人格的伴侶。身為自戀型人格的伴侶,常常會十分痛苦但是卻有苦說不出,甚至是覺得常常被PUA (精神情感操縱),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檢視看看你身邊是不是也遇到這樣的伴侶了呢? 而我們又該如何應對這類型的家人呢?   典型的自戀型人格特質有什麼呢? 說話
Thumbnail
當我跟那些缺乏自信、畏懼改變、不敢為自己發聲、不敢成為自己的女性晤談時,會發現在她們內心所有害怕的因素裡,最內層的洋蔥往往是母親對她們說的「理想女兒」咒語,每當她們往前走,都會受到咒語的牽絆,需要花費大量的心力去對抗長存內心的負面信念,讓她們「做自己」的每一步都比別人辛苦。
Thumbnail
當我跟那些缺乏自信、畏懼改變、不敢為自己發聲、不敢成為自己的女性晤談時,會發現在她們內心所有害怕的因素裡,最內層的洋蔥往往是母親對她們說的「理想女兒」咒語,每當她們往前走,都會受到咒語的牽絆,需要花費大量的心力去對抗長存內心的負面信念,讓她們「做自己」的每一步都比別人辛苦。
Thumbnail
生活在扭曲的「常態」中,經常隱約覺得自己和家庭成員的關係有種說不上來的違和感。當觀察朋友或親戚家族間的互動時,更能感受到「他人的家庭常態」和「我的家庭常態」之間的落差。以下是5個自戀型人格家庭的特徵:
Thumbnail
生活在扭曲的「常態」中,經常隱約覺得自己和家庭成員的關係有種說不上來的違和感。當觀察朋友或親戚家族間的互動時,更能感受到「他人的家庭常態」和「我的家庭常態」之間的落差。以下是5個自戀型人格家庭的特徵:
Thumbnail
母親的不斷索愛,是否也讓妳曾有過**“無論我如何做,如好討好,媽媽總是對我永遠都不滿意,她是不是不愛我?”的感受呢?**妳是否也曾有想過或實際行動跟母親反抗過,表面若無其事,其實內心有種無法言喻複雜感受,如同作者以下所述嗎? ●自責——「媽媽為我付出了這麼多,我居然還和她對抗。」 ●羞恥——「我這麼
Thumbnail
母親的不斷索愛,是否也讓妳曾有過**“無論我如何做,如好討好,媽媽總是對我永遠都不滿意,她是不是不愛我?”的感受呢?**妳是否也曾有想過或實際行動跟母親反抗過,表面若無其事,其實內心有種無法言喻複雜感受,如同作者以下所述嗎? ●自責——「媽媽為我付出了這麼多,我居然還和她對抗。」 ●羞恥——「我這麼
Thumbnail
每次只要有人在網路上或電視上訴說自己的父母如何讓自己感到痛苦,總是會有一派的人出面聲討並且指責不應該批評生養自己長大的父母,認為這是一種忘恩負義的不孝行徑。但假設我們都不去談父母所帶來的創傷,難道就能自然抹滅或消除內心的傷痕嗎? 作者在三十歲的那年才赫然發現自己不斷被母親虐待荼毒,在此之前感受到的是
Thumbnail
每次只要有人在網路上或電視上訴說自己的父母如何讓自己感到痛苦,總是會有一派的人出面聲討並且指責不應該批評生養自己長大的父母,認為這是一種忘恩負義的不孝行徑。但假設我們都不去談父母所帶來的創傷,難道就能自然抹滅或消除內心的傷痕嗎? 作者在三十歲的那年才赫然發現自己不斷被母親虐待荼毒,在此之前感受到的是
Thumbnail
長期用情緒來控制他人的,其實內在非常需要被愛被在乎。
Thumbnail
長期用情緒來控制他人的,其實內在非常需要被愛被在乎。
Thumbnail
我覺得自傷及自殺是一種症狀,有破壞性也有保護性的功能,每一個家庭都有獨特的歷史與關係。在我們家,症狀形成一種危機,要我們所有人停下來面對壓抑的恐懼,並為他人負起責任。 那天從醫院急診室離開後,我在內心暗做了一個決定,回家。那也是我生涯的轉彎,讓我理解:照顧對我來說,就是一種陪伴,那種非常日常的陪伴。
Thumbnail
我覺得自傷及自殺是一種症狀,有破壞性也有保護性的功能,每一個家庭都有獨特的歷史與關係。在我們家,症狀形成一種危機,要我們所有人停下來面對壓抑的恐懼,並為他人負起責任。 那天從醫院急診室離開後,我在內心暗做了一個決定,回家。那也是我生涯的轉彎,讓我理解:照顧對我來說,就是一種陪伴,那種非常日常的陪伴。
Thumbnail
身為「媽媽」就是這樣吧!孩子永遠放第一,從物質需求的照料,到心理層面的呵護,無非期待孩子平安快樂的成長,也期待往後行為的正向。有好幾次,聽著媽媽們絮絮叨叨地說著孩子的情況時,我都會拉回來先關心說話的媽媽本身,問問他們當下的心情,試圖陪他們聊聊背後那份無助的感覺。畢竟⋯⋯
Thumbnail
身為「媽媽」就是這樣吧!孩子永遠放第一,從物質需求的照料,到心理層面的呵護,無非期待孩子平安快樂的成長,也期待往後行為的正向。有好幾次,聽著媽媽們絮絮叨叨地說著孩子的情況時,我都會拉回來先關心說話的媽媽本身,問問他們當下的心情,試圖陪他們聊聊背後那份無助的感覺。畢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