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母親在我心裡扎下的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圖片來源:誠品線上
每次只要有人在網路上或電視上訴說自己的父母如何讓自己感到痛苦,總是會有一派的人出面聲討並且指責不應該批評生養自己長大的父母,認為這是一種忘恩負義的不孝行徑。但假設我們都不去談父母所帶來的創傷,難道就能自然抹滅或消除內心的傷痕嗎?
作者在三十歲的那年才赫然發現自己不斷被母親虐待荼毒,在此之前感受到的是母親陰晴不定的情緒及無止盡的批判貶低,於是她更加倍努力表現只為了向母親證明自己,但換來的卻是母親毫無界限的涉入自己的任何決定,彷彿唯有滿足母親的需求並任其宣洩情緒才是他存在的意義,而這樣長期的虐待之下也使他活得疲憊不堪,甚至還萌生想要了結生命的絕望想法。
直到作者在偶然的機會之下接觸到「自戀型人格」才發現原來母親很符合這樣的特質,雖然沒有實際經過專業人士的診斷,但作者幾乎能確定母親對待自己的方正是「自戀型人格」的表現方式,也因此以「自戀型媽媽」來稱呼這種類型的母親。
根據書中對於自戀型人格的定義是他們的內心充滿自我厭惡、不安與懷疑,而為了遠離這些內在的負面情緒,他們會不斷尋求外在的認同、讚美與關注。所以自戀型人格並非單純只是很自戀而已,他們還會對身旁的人散播以愛為名的毒,例如會顛倒是非,並且把自己加害者的角色轉化為受害者。當一個母親擁有自戀型人格的時候,他們對待子女的方式有獎勵也有嚴懲,但並非以是非對錯為標準,而是以她的需求與心情而定,她可以今天買東西送給你,但明天又突然為了小事羞辱你,時常會讓子女感到價值觀混亂,進而影響子女的認知與人生觀。
在書中也詳述了身為自戀型母親的子女會產生自我價值低落,即便出了社會依舊被母親控制金錢收入,連戀愛及婚姻都會遭受強烈阻擋,而在自戀型母親長期虐待之下的子女也不容易選擇真正身心健康的對象,原因在於他們與母親的相處方式讓他們誤以為唯有照顧別人,自己存在的價值才能獲得認可,他們會不斷合理化虐待自己的另一半而很難真正離開他們。
自戀型人格的人多半不會認為自己有問題,因為在他們的眼中有問題的永遠是別人,他們的謊言不是全然虛構的,而是建立在真實、事實與實際發生的事情上,但以脫離事實真相的方式巧妙置換以取信他人,被專業人士認為是很難治癒的一種人格障礙,因為他們嚴重缺乏自覺且不斷地以剝削他人權益來存活。
面對如此難纏的自戀型人格父母的時候,身為子女的應當如何自處?作者說許多人都會要求他應該要原諒、和解、放下,甚至連有些深受自戀型父母荼毒的子女還會幫自己的父母說話,但他認為想要解決這種困境的第一步就是先遠離,先排除自戀型父母對自己的需索及批判,並且保留不原諒父母的權利,必要時也可以斬斷與他們的聯繫。
很多人都被所謂的血緣關係給制約,所以當最親愛的家人對他們做出許多不合理的事情時總是隱忍,加上身旁的人會對於他們的反抗加以嚴厲譴責,在罪惡感及責任感的驅使之下而讓自己長期處在被壓迫的狀態,慢慢地也失去了自救的本能。
倘若我們渴望能重塑自己美好的人生,就要先從照顧自己的內心開始,接受自己已不可能擁有健康的原生家庭,但能靠著自己的力量活出自我。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256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射手媽咪婷婷的書房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avatar-img
205會員
1.1K內容數
射手媽咪婷婷的 Premiu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不知道大家是否曾經有過經驗就是當我們特別提醒別人不要怎麼樣的時候,結果事情反而如我們所預期的搞砸了!例如提醒小孩要小心不要打破杯子,結果卻真的打破了!這到底是我們對未來有預知能力,還是我們刻意提醒的行為反而給對方加強了印象? 本書是暢銷20年的美國總統辯論必讀經典,作者為美國研究政治論述框架專家,同
當你剛運動完口很渴的時候,看著眼前的半杯水,你心中會產生什麼樣的想法呢? 只剩一半,怎麼會夠喝? 還有半杯水可以喝,真好啊! 一樣是半杯水,為什麼會有截然不同的看法?這就是所謂的「認知差異」,當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自然也會產生不同的情緒感受,也就是說讓人感到不快樂的真正原因在於我們對事情的「認知」,
我喜歡看小說家寫散文,從他們的文字中可以窺知他們的生活理念,也得以讓讀者更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作者陳雪在《同婚十年》書中詳述了與伴侶早餐人相識與磨合的過程,也呈現了創作生活之井然有序與靜謐祥和。 在《不是所有親密關係都叫做愛情》這本書中寫的是各種人與人的關係,表面上看似是愛情或曖昧情愫,卻可能潛藏的
一個女人到成為母親的過程,就像是走在截然不同的道路上,角色從被照顧者(或獨立自主)成為了照顧者,照顧的對象不只是孩子,而是整個家庭,中途還不能像工作一樣說離職就離職,也因為如此漫漫長路而使得心情更需要調適。 回想幾年前得知懷孕的那一刻,心裡其實沒有太多擔憂及惶恐,但隨著一項項的產檢,也不免擔憂起胎兒
小川糸的文字一直充滿溫度,而這本書則是滿溢著嗅覺氣味,有芬芳的花草香與撲鼻而來的食物香氣,卻也有著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腐敗臭味。 一位名為「愛」的母親把盲眼女兒「永遠」禁錮在家裡,雖然口口聲聲深愛著女兒,卻是剝奪女兒生活自理能力及行動的母親,甚至為了出門工作而強制要求女兒包上尿布及吃安眠藥,其實都是實
真正體會到「完美主義」性格是從女兒出生開始。舉凡任何細節都必須要符合她的期待與標準,即便她自己沒有能力達成,也要求身為父母的我們協助她做到,倘若無法辦到或被拒絕就會有嚴重挫折感而大吵大鬧,我總是不理解為什麼就不能降低標準?這些事情有重要到值得破壞全家的好心情嗎? 等到女兒稍大一點開始學習拿筆寫字後,
不知道大家是否曾經有過經驗就是當我們特別提醒別人不要怎麼樣的時候,結果事情反而如我們所預期的搞砸了!例如提醒小孩要小心不要打破杯子,結果卻真的打破了!這到底是我們對未來有預知能力,還是我們刻意提醒的行為反而給對方加強了印象? 本書是暢銷20年的美國總統辯論必讀經典,作者為美國研究政治論述框架專家,同
當你剛運動完口很渴的時候,看著眼前的半杯水,你心中會產生什麼樣的想法呢? 只剩一半,怎麼會夠喝? 還有半杯水可以喝,真好啊! 一樣是半杯水,為什麼會有截然不同的看法?這就是所謂的「認知差異」,當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自然也會產生不同的情緒感受,也就是說讓人感到不快樂的真正原因在於我們對事情的「認知」,
我喜歡看小說家寫散文,從他們的文字中可以窺知他們的生活理念,也得以讓讀者更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作者陳雪在《同婚十年》書中詳述了與伴侶早餐人相識與磨合的過程,也呈現了創作生活之井然有序與靜謐祥和。 在《不是所有親密關係都叫做愛情》這本書中寫的是各種人與人的關係,表面上看似是愛情或曖昧情愫,卻可能潛藏的
一個女人到成為母親的過程,就像是走在截然不同的道路上,角色從被照顧者(或獨立自主)成為了照顧者,照顧的對象不只是孩子,而是整個家庭,中途還不能像工作一樣說離職就離職,也因為如此漫漫長路而使得心情更需要調適。 回想幾年前得知懷孕的那一刻,心裡其實沒有太多擔憂及惶恐,但隨著一項項的產檢,也不免擔憂起胎兒
小川糸的文字一直充滿溫度,而這本書則是滿溢著嗅覺氣味,有芬芳的花草香與撲鼻而來的食物香氣,卻也有著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腐敗臭味。 一位名為「愛」的母親把盲眼女兒「永遠」禁錮在家裡,雖然口口聲聲深愛著女兒,卻是剝奪女兒生活自理能力及行動的母親,甚至為了出門工作而強制要求女兒包上尿布及吃安眠藥,其實都是實
真正體會到「完美主義」性格是從女兒出生開始。舉凡任何細節都必須要符合她的期待與標準,即便她自己沒有能力達成,也要求身為父母的我們協助她做到,倘若無法辦到或被拒絕就會有嚴重挫折感而大吵大鬧,我總是不理解為什麼就不能降低標準?這些事情有重要到值得破壞全家的好心情嗎? 等到女兒稍大一點開始學習拿筆寫字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母親不僅是女兒的創造者與養育者,也是傳遞過去創傷的媒介,有意識無意識地讓女兒也背負著無形的枷鎖。本文從個人經驗出發,深入分析亞洲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如何影響母女關係,並質疑母愛的理想化概念。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來自母親的辱罵和厭惡造成了內心的痛苦和孤獨感,導致了自傷和精神創傷。這篇文章探討了受到家庭暴力所引發的精神疾病與心靈創傷,描述了對於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心靈創傷以及精神疾病的影響和困境。文章中描述了作者如何嘗試努力改變自己的處境,但無法獲得理解和幫助,希望引起社會的重視和關注。
Thumbnail
母親,是讓創傷越演越烈的加害者? 只是,這一次碰觸到的創傷部位,和過去有非常大的不同;而這也讓我的眉頭因為揮之不去的鼻酸緊緊地皺了起來⋯⋯而我遲遲不敢隨著創傷指出去的方向看,因為那個人影不再是我過去一直認定的加害者:父親,反倒是那個一直依附、依賴和仰望的母親! 掀開讓黑影朦朧的布幕,我的胸口就像⋯⋯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Thumbnail
自戀型人格通常表現為對自己的過度關注、自負、渴望被讚美,以及對他人缺乏同理心。以下是一些其行為特徵:自我中心、自負和自大、渴望被讚美……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母親不僅是女兒的創造者與養育者,也是傳遞過去創傷的媒介,有意識無意識地讓女兒也背負著無形的枷鎖。本文從個人經驗出發,深入分析亞洲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如何影響母女關係,並質疑母愛的理想化概念。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來自母親的辱罵和厭惡造成了內心的痛苦和孤獨感,導致了自傷和精神創傷。這篇文章探討了受到家庭暴力所引發的精神疾病與心靈創傷,描述了對於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心靈創傷以及精神疾病的影響和困境。文章中描述了作者如何嘗試努力改變自己的處境,但無法獲得理解和幫助,希望引起社會的重視和關注。
Thumbnail
母親,是讓創傷越演越烈的加害者? 只是,這一次碰觸到的創傷部位,和過去有非常大的不同;而這也讓我的眉頭因為揮之不去的鼻酸緊緊地皺了起來⋯⋯而我遲遲不敢隨著創傷指出去的方向看,因為那個人影不再是我過去一直認定的加害者:父親,反倒是那個一直依附、依賴和仰望的母親! 掀開讓黑影朦朧的布幕,我的胸口就像⋯⋯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Thumbnail
自戀型人格通常表現為對自己的過度關注、自負、渴望被讚美,以及對他人缺乏同理心。以下是一些其行為特徵:自我中心、自負和自大、渴望被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