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 User Story 的關鍵在於明確需求並將其轉化為可商業化的具體功能,但真正能驅動專案成功的關鍵是將 User Story 進一步延伸,拆解成更具體的小故事、驗收標準以及後續任務。
以下,我將示範如何從一則簡單的 User Story 延伸至完整的功能規劃。
基本 User Story 範例
以Poyapay為例,作為一位寶雅的顧客,我想要查看APP個人購物車的商品,以便確認商品和數量是否正確。
延伸撰寫的步驟
1. 拆解需求:將大故事拆成小故事
一個 User Story 可以細分成幾個更小、更容易執行的故事,這樣開發團隊可以分階段進行開發,並逐步交付價值。
User Story:我想要做的事情,轉化成實際在APP中完成的流程
例如:我想知道我買了那些東西:這個行為包含三件事情,數量、名稱、價格
- 我希望可以增加或減少商品數量。-->提供修改功能,提升購物彈性。
- 我希望可以刪除購物車中的商品。-->提供移除功能,避免誤選或不需要的商品。
- 我希望畫面可以即時顯示總金額。-->增強用戶體驗,方便即時核對金額。
2. 定義驗收標準(Acceptance Criteria)
每個 User Story 都需要有明確的驗收標準,讓開發團隊和測試人員知道功能是否完成,並具備可測試性。
User Story:我想要看到商品的名稱、價格與數量。
驗收標準:
- 購物車畫面顯示商品名稱、單價與選購數量。
- 商品資訊顯示正確,與資料庫內容同步。
- 畫面清晰易讀,資訊排列整齊,符合設計稿標準。
User Story:我希望可以刪除購物車中的商品。
驗收標準:
- 點擊「+」按鈕時,商品數量增加 1。
- 點擊「-」按鈕時,商品數量減少 1,但最低數量為 1,如果小於1,則詢問是否刪除此商品。
- 數量更改後,總金額自動更新。
3. 加入技術需求與細節
在延伸 User Story 時,可以加入技術層面的需求與設計細節,讓開發團隊有明確的方向。
技術細節:
- 前端: 使用 React/Angular 技術實現購物車畫面,提供數量加減按鈕與刪除功能。
- 後端: 提供 API 端點:
- GET /cart:取得購物車商品資訊。
- PUT /cart/{id}:更新商品數量。
- DELETE /cart/{id}:刪除商品。
- 資料庫: 設計購物車表格,包含商品 ID、名稱、價格、數量等欄位。
- 即時更新: 使用 WebSocket 或 AJAX 技術,讓總金額即時更新。
4. 製作子任務清單
為了確保團隊可以有條理地完成 User Story,可以將每個故事拆分成更小的子任務。
User Story:作為一位顧客,我希望畫面可以即時顯示總金額。
子任務:
- 設計總金額的 UI 元件。
- 實作商品數量變動時觸發金額重新計算的邏輯。
- 測試後端 API 資料同步,確保金額計算正確。
- 撰寫單元測試與整合測試,確認總金額顯示功能。
5. 進一步延伸至整體使用者流程
透過將多個 User Story 串接起來,我們可以描繪出完整的使用者流程,這樣能夠讓開發團隊更清楚使用者的體驗路徑。
完整流程示意圖:
- 用戶登入 →
- 瀏覽商品 →
- 加入購物車 →
- 查看購物車 → 修改數量或刪除商品 → 查看總金額 →
- 進行結帳流程
總結
撰寫 User Story 是一個反覆拆解與優化的過程。
從單一需求,例如我想買東西這個簡單的概念開始,透過以下步驟延伸:
- 拆解大故事為小故事。
- 定義明確的驗收標準。
- 加入技術需求與設計細節。
- 製作子任務清單,確保團隊成員可以執行落地。
- 串接故事,描繪完整使用者流程。
延伸撰寫 User Story 不僅能提高團隊執行效率,更能確保開發的功能真正解決使用者需求,轉化成清晰且可拆解執行的 User Story,畢竟,不能實踐為商業計畫的項目都是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