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旅遊]廣慈博愛院走入歷史、文物陳列室重現人情日常, 也是台北市志願服務推廣中心的志願服務培力基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人世間從出生到終老充滿著許多苦難。佛教經典寫道:人世間萬般皆是苦、半點不由人。尤其現在人要經歷過各種酸、甜、苦辣到生、老、病、死的磨難。但是人世間處處有溫情才能解任何苦難。廣慈博愛院作為一個台北市立救濟院、走過六十個年頭,廣慈見證台北市的救難發展歷史,也乘載上千人的生命記憶。在這間廣慈博愛院文物陳列室見證一段歷史,更是活菩薩的機構變遷史。

廣慈博愛院文物陳列室相關資訊::

地址:

台北市信義區大道路116號廣慈衛福大樓西二門7樓

開放時間:

AM09:00-PM18:00

電話:

02   2302   3993

備註:

培力中心、博物館

廣慈博愛院的歷史介紹

raw-image

本文章在序言提道:廣慈博愛院前身為台北市立救濟院。設有安老所、育幼所、殘疾兒童教養所、習藝所、醫療所及婦女職業輔導所,可說是全人式的救難闢護所。

raw-image
raw-image

這裡從民國五十八年時成立之初,到全盛時期不僅是台北市當時最具規模的社福園區,也是東南亞國家中最大社會福利機構。從這個機構更是說明未來社會的社會福利,政府更是需要更多、更廣的作為。

raw-image
raw-image

廣慈博愛院位置為台北市東區邊緣最後一塊大而完整的土地,而房舍逐漸老舊,每年需要修繕之處越來越多,加上周遭環境變化快速,使廣慈圍牆內外落差越來越明顯。最終在民國一百零七年進入園區整體施工改建階段。

廣慈博愛院文物陳列室重現歷史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為了重建這一段六十年歷史,廣慈博愛院文物陳列室在改建後的廣慈博愛園區C棟建築文物陳列室陳列一個機構一段歷史。包羅萬象的歷史各種文物陳列著一個機構在社會福利機構的乘載歷史。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走進廣慈文物陳列室,除了展示婦女職業輔導所製作的抱枕、刺繡及各種海外參訪紀念品,還有院民日常用的水壺、用餐時的搖鈴、辦公印章、當時的刊物廣慈園地及老照片集,勾勒出廣慈博愛院不算寬裕卻充滿人情味的日常。

這裡也是台北市志願服務推廣中心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這裡也是台北市志願服務推廣中心所在地。台北市志願服務推廣中心一直以來辦理志工訓練課程的基地,提供志工人才教育與志工召募等服務。

raw-image

兩個機構同一個地點,廣慈博愛院文物陳列室雖然只是志願服務推廣中心裡的的一塊空間,展示當時保留下來具有當地歷史記憶之文物,讓民眾有脈絡的認識廣慈博愛院的重要性及歷史發展。 

見證台北城市歷史軌跡與生活光影的博物館

raw-image
raw-image

總結:廣慈博愛院文物陳列室以回家為主題透過常設展的文物陳列室、見證這座城市的歷史軌跡及生活光影,更承載了政府照顧弱勢族群的社會使命與責任。 這裡是一個社會福利機構轉型後的博物館、更是志願服務培力基地,提供推廣活動、教育訓練及志願服務諮詢,鼓勵民眾積極參與志願服務。

檢視較大的地圖

廣慈博愛院文物陳列室相關資訊::

地址:

台北市信義區大道路116號廣慈衛福大樓西二門7樓

開放時間:

AM09:00-PM18:00

電話:

02   2302   3993

備註:

培力中心、博物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bravejim的沙龍
60會員
1.9K內容數
這裡是bravejim的生活日常紀錄,與大家分享各地旅遊與美食的分享,如果你跟我一 樣愛吃又愛四處旅遊、那麼就跟隨我的紀錄,讓你認識原來台灣也能如此美麗與美感
bravejim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新北市樹林區十二股圳步道因為十二個土地地主做為農田引水灌溉的舊址而整建的步道。步道穿過不少巷弄與緊鄰民宅之間、走在巷裡,行人的視野角度會不斷改變,雖然就是那麼短,也沒有什麼驚天動人的大景。時光冉冉下;這是被世人遺忘的一段歷史下的步道。 十二股圳步道相關資訊:: 地址: 新北市樹林區保安街一段1
Thumbnail
2025/04/28
新北市樹林區十二股圳步道因為十二個土地地主做為農田引水灌溉的舊址而整建的步道。步道穿過不少巷弄與緊鄰民宅之間、走在巷裡,行人的視野角度會不斷改變,雖然就是那麼短,也沒有什麼驚天動人的大景。時光冉冉下;這是被世人遺忘的一段歷史下的步道。 十二股圳步道相關資訊:: 地址: 新北市樹林區保安街一段1
Thumbnail
2025/04/27
桃園市是台灣北部的一個重要移民城市。各個族群在桃園市生活、光是客家族群比例占全市人口多達四成。客家族群在桃園市撐起這個城市人口的一片天。根據一份統計資料顯示:北桃園地區約有二十六萬客家人口,為連結當地客家歷史文化脈絡,喚回客家族群的文化認同感為主要使命。於是;桃園市北區客家會館因此產生。 桃園市北
Thumbnail
2025/04/27
桃園市是台灣北部的一個重要移民城市。各個族群在桃園市生活、光是客家族群比例占全市人口多達四成。客家族群在桃園市撐起這個城市人口的一片天。根據一份統計資料顯示:北桃園地區約有二十六萬客家人口,為連結當地客家歷史文化脈絡,喚回客家族群的文化認同感為主要使命。於是;桃園市北區客家會館因此產生。 桃園市北
Thumbnail
2025/04/26
桃園市興仁親子公園是原住在此地的眷村人熟悉與懷念的場域。這裡歷史前身原本為居廣一村,屬於陸軍眷村,在民國四十五年興建完畢由陸軍六軍團列管。直到民國七十年代開始國防部推動眷村改建後、歷經過變動後這裡成為公園。 興仁親子公園相關資訊:: 地址: 桃園市中壢區興安街、興仁路二段之間 電話: 03
Thumbnail
2025/04/26
桃園市興仁親子公園是原住在此地的眷村人熟悉與懷念的場域。這裡歷史前身原本為居廣一村,屬於陸軍眷村,在民國四十五年興建完畢由陸軍六軍團列管。直到民國七十年代開始國防部推動眷村改建後、歷經過變動後這裡成為公園。 興仁親子公園相關資訊:: 地址: 桃園市中壢區興安街、興仁路二段之間 電話: 03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佛陀曾開示:「人身是諸苦所聚而成」。生而為人,除了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等八苦以外;還有著「我與境」、「我與事」、「我與心」、「我與人的不協調」等,都會令我們產生身心的各種苦。無論是我們自己所造作的痛苦,或是他人加諸於我們的不如意,每日層出不窮地上演,無片刻安寧。
Thumbnail
佛陀曾開示:「人身是諸苦所聚而成」。生而為人,除了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等八苦以外;還有著「我與境」、「我與事」、「我與心」、「我與人的不協調」等,都會令我們產生身心的各種苦。無論是我們自己所造作的痛苦,或是他人加諸於我們的不如意,每日層出不窮地上演,無片刻安寧。
Thumbnail
年輕吃苦沒什麼大不了,反正年輕是本錢。但是中年以後發現苦也沒有比較輕,一直到晚年,苦終於稍退了一些,身體卻出毛病,終其一生都在吃苦受罪,沒一刻清閒。許多老先生老太太都有相同的生命歷程,早期的台灣社會普遍清苦,為了養家育兒,人人吃盡生活的苦,大家都一樣累,所以沒有人會抱怨,無端怨天尤人。有福緣有智慧的
Thumbnail
年輕吃苦沒什麼大不了,反正年輕是本錢。但是中年以後發現苦也沒有比較輕,一直到晚年,苦終於稍退了一些,身體卻出毛病,終其一生都在吃苦受罪,沒一刻清閒。許多老先生老太太都有相同的生命歷程,早期的台灣社會普遍清苦,為了養家育兒,人人吃盡生活的苦,大家都一樣累,所以沒有人會抱怨,無端怨天尤人。有福緣有智慧的
Thumbnail
人世間從出生到終老充滿著許多苦難。佛教經典寫道:人世間萬般皆是苦、半點不由人。尤其現在人要經歷過各種酸、甜、苦辣到生、老、病、死的磨難。但是人世間處處有溫情才能解任何苦難。廣慈博愛院作為一個台北市立救濟院、走過六十個年頭,廣慈見證台北市的救難發展歷史,也乘載上千人的生命記憶。在這間廣慈博愛院文物陳列
Thumbnail
人世間從出生到終老充滿著許多苦難。佛教經典寫道:人世間萬般皆是苦、半點不由人。尤其現在人要經歷過各種酸、甜、苦辣到生、老、病、死的磨難。但是人世間處處有溫情才能解任何苦難。廣慈博愛院作為一個台北市立救濟院、走過六十個年頭,廣慈見證台北市的救難發展歷史,也乘載上千人的生命記憶。在這間廣慈博愛院文物陳列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六祖壇經》:「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這一個禮拜一直處在低潮,身心都很煎熬。工作、家庭常出差錯,各種麻煩接踵而來,每日心頭壓迫感深重,無絲毫喘息空間,每天時間都被壓縮,一直趕趕趕,緊繃、緊湊,壓力真的很大。   同事因八年前我不小心誤植通知而產生心結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六祖壇經》:「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這一個禮拜一直處在低潮,身心都很煎熬。工作、家庭常出差錯,各種麻煩接踵而來,每日心頭壓迫感深重,無絲毫喘息空間,每天時間都被壓縮,一直趕趕趕,緊繃、緊湊,壓力真的很大。   同事因八年前我不小心誤植通知而產生心結
Thumbnail
我一生的路不順也辛苦也容易走不出來,但這路上真的碰到貴人(不是大家認定用金錢方面的支持)而是心靈上支持與鼓勵陪著我走出人生的憂谷,這一路上不是永遠的風平浪靜也好幾次直接摔回原點,哭完、抱怨完也讓自己的情緒超級無敵不美麗,也疑問這個世界是否〔公平〕兩個字,生悶氣兩、三天讓自己冷靜下來在思考如何下一步要
Thumbnail
我一生的路不順也辛苦也容易走不出來,但這路上真的碰到貴人(不是大家認定用金錢方面的支持)而是心靈上支持與鼓勵陪著我走出人生的憂谷,這一路上不是永遠的風平浪靜也好幾次直接摔回原點,哭完、抱怨完也讓自己的情緒超級無敵不美麗,也疑問這個世界是否〔公平〕兩個字,生悶氣兩、三天讓自己冷靜下來在思考如何下一步要
Thumbnail
前言: 今年中,有一、二個在佛門走動的信徒,因為意外傷害和病痛,一個是英年別世,一個是英年病苦纏身,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面對這種無常的事情,給我最大的震憾是「無常」的逼迫。 我心裡時常這樣想︰『有一些不懂佛法的人,時常勸人老年以後才找信仰歸宿,才去學佛、念佛,這些勸人老年才拜佛的人,從來沒想到人也
Thumbnail
前言: 今年中,有一、二個在佛門走動的信徒,因為意外傷害和病痛,一個是英年別世,一個是英年病苦纏身,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面對這種無常的事情,給我最大的震憾是「無常」的逼迫。 我心裡時常這樣想︰『有一些不懂佛法的人,時常勸人老年以後才找信仰歸宿,才去學佛、念佛,這些勸人老年才拜佛的人,從來沒想到人也
Thumbnail
我們出家人要了解自己的福報,社會人總是貪瞋癡,佛陀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眾生每天追求的都是這些,而出家人每天都在施捨,所以是不一樣的。 不過我們施捨要肯捨、真捨,不要假捨;不可嘴上說要捨,心卻不捨,心不捨就是妄想;心若捨得,那怎還會有妄想執著呢?是清淨自在的。
Thumbnail
我們出家人要了解自己的福報,社會人總是貪瞋癡,佛陀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眾生每天追求的都是這些,而出家人每天都在施捨,所以是不一樣的。 不過我們施捨要肯捨、真捨,不要假捨;不可嘴上說要捨,心卻不捨,心不捨就是妄想;心若捨得,那怎還會有妄想執著呢?是清淨自在的。
Thumbnail
人的一生注定要經歷很多 無論是否必要的起伏 可能開心大笑 不斷委屈眼水 或者成功自信 也許失敗警醒 但無論怎樣 我們所經歷的每一段都注定珍貴 聖物的豐盈緣于我們心的無私 生活的美好缘于擁有一顆平常心 人生路不必雕琢 只要踏踏實實做事 簡簡單單做人就好  #阿贊道 出處:泰柬紀實《20》阿贊道古法
Thumbnail
人的一生注定要經歷很多 無論是否必要的起伏 可能開心大笑 不斷委屈眼水 或者成功自信 也許失敗警醒 但無論怎樣 我們所經歷的每一段都注定珍貴 聖物的豐盈緣于我們心的無私 生活的美好缘于擁有一顆平常心 人生路不必雕琢 只要踏踏實實做事 簡簡單單做人就好  #阿贊道 出處:泰柬紀實《20》阿贊道古法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有苦過,但苦不到心坎裡,就不會想要好好修行;若有苦到心坎裡,苦過、痛過、磨過、哭過,才能痛下決心。」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有苦過,但苦不到心坎裡,就不會想要好好修行;若有苦到心坎裡,苦過、痛過、磨過、哭過,才能痛下決心。」
Thumbnail
中學求學時,一直常聽到一種說法:「如果你對人生覺得灰暗痛苦,那就多去醫院走走,在那邊會看到更多比自己不幸的人。」雖然這樣的說法/作法感覺起來在現時社會中似乎有點政治不正確,怎麼會把自己的價值觀建立在跟更悲苦者的生活之上?但是時不時還是會在回到醫院環境時,又想起這一番話。
Thumbnail
中學求學時,一直常聽到一種說法:「如果你對人生覺得灰暗痛苦,那就多去醫院走走,在那邊會看到更多比自己不幸的人。」雖然這樣的說法/作法感覺起來在現時社會中似乎有點政治不正確,怎麼會把自己的價值觀建立在跟更悲苦者的生活之上?但是時不時還是會在回到醫院環境時,又想起這一番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