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完今天(2024-12-2)送來的《聯合報》,打開副刊,半個篇幅都是黃大頭的文章,標題是<幫老媽搬家到天國>,一下子就觸動了我。
我請內子將她已完成的部份放映出來看看,內子的簡報與堂弟的相反,照片不多,而且會靜置一會兒,足以讓人看清裡面的說明,從而了解子女對死者的追思和感念。我請內子花時間把它完成,在家祭時播放。堂弟幫忙的部分則可在家祭結束後公祭前和公祭時播放(義務幫忙的作品,不播放好像過意不去)。
<幫老媽搬家到天國>內容是整理老媽的遺物,丟掉自己認為不重要或不需要的東西,留下自己認為重要且有懷思價值的遺物。問題是:我們認為不重要或不需要的東西,也許正是老媽認為很重要也很需要的東西。可是老媽已經做不了主了,我們說了算。只要我們對老媽的懷思和感念仍在(也只能透過簡報的照片和說明來向外人表達了,但就因為想讓人了解,所以才會煞費苦心的編輯;至於每個兒女和親友對她的懷思,則就看個人了。),她就還活著—還活在我們心中—,至於她留下來的東西重不重要或需不需要,也就沒必要在意了。你說是嗎?
黃大頭的文章畫面中有她媽媽用娟秀的字跡抄寫的詩:
"當我死後,親愛的
不要以哀曲為我唱吟,
不要種下玫瑰在我墓前....."
詩句讓人有感,但似意猶未盡
以"當我死後,親愛的”上網查詢,還真的有,是徐志摩翻譯的英國詩人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的詩作,徐的翻譯是:
“當我死了的時候,親愛的
別為我唱悲傷的歌
我墳上不必安插薔薇
也無需濃蔭的柏樹
…”
黃媽媽的譯作與徐有些不同,且似略勝一籌,不知是自翻或取自別處?
羅大佑先生在1974年曾根據徐志摩先生所翻譯詞,創作了一首歌曲——《歌》。
徐志摩的翻譯和原作是:
Song (When I Am Dead, My Dearest) ◎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 │ #譯:徐志摩
我死了的時候,親愛的,
別爲我唱悲傷的歌;
我墳上不必安插薔薇,
也無須濃蔭的柏樹:
讓蓋著我的青青的草
淋著雨,也沾著露珠;
假如你願意,請記著我,
要是你甘心,忘了我。
我再不見地面的青蔭,
覺不到雨露的甜蜜;
再聽不見夜鶯的歌喉
在黑夜裏傾吐悲啼;
在悠久的昏墓中迷惘,
陽光不升起,也不消翳;
我也許,也許我記得你,
我也許,我也許忘記。
SONG/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 (1830 - 1894)
When I am dead, my dearest,
Sing no sad songs for me;
Plant thou no roses at my head,
Nor shady cypress tree:
Be the green grass above me
With showers and dewdrops wet;
And if thou wilt, remember,
And if thou wilt, forget.
I shall not see the shadows,
I shall not feel the rain;
I shall not hear the nightingale
Sing on, as if in pain:
And dreaming through the twilight
That doth not rise nor set,
Haply I may remember,
And haply may forget.
原作的誦讀
羅大佑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