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母陳美伶領軍 從地方創生到國際舞台 臺灣軟實力如何結合永續理念與創意展現新風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臺灣正面臨人口老化、城鄉差距等問題,地方創生的議題討論隨之而來,看似只談論「地方」,背後卻牽動著永續發展,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臺灣品牌同樣在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被譽為地方創生教母的陳美伶,攜手花蓮將軍府1936主理人任聿新,於11/29《2024 臺灣當代人物論壇》上,共同談論地方創生相關議題與未來。同時,將窗花、台灣特有種以印花方式把臺灣故事發揚到日本的印花樂,以及成功進軍並落地日本市場的Maktar民傑資科,還有結合時尚、永續、生活議題的DYCTEAM與RE-THINK,每一個分享都折射出臺灣在文化、環境與商業領域的突破與創新。這些具備影響力的品牌與人物,不僅在國內扎根,也讓世界看見臺灣軟實力與永續發展之路。

 

圖說:陳美伶親自走進地方創生,體驗在地的美好,致力達到共好、共創、共融、共榮的願景目標。(資料來源:人物誌)

圖說:陳美伶親自走進地方創生,體驗在地的美好,致力達到共好、共創、共融、共榮的願景目標。(資料來源:人物誌)


「地方創生是在地幸福生活的代名詞。」地方創生教母陳美伶長年關注地方創生議題,她觀察到臺灣面臨高齡化、少子化,地方發展不平衡甚至會影響國安。因此於2022年創立「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深入全台22個縣市,感受地方的熱情、活力與生命力,也看到了返鄉者對地方振興活化的殷殷期盼,以及強烈使命感。陳美伶認為,地方創生需要打造「三平衡」:工作與生活、城市與鄉村、自然與人文。她同時也強調,「在地幸福生活不只物質滿足,而是依每個地區的獨特需求和價值而有所不同。」需要在地居民共同參與定義,找出專屬的幸福指標,才能真正達到地方創生的目標。近年地方創生也重視永續、ESG,並融入科技、AI等議題,期盼地方創生成為全民參與的運動,不僅重塑地方特色,還為城鄉未來發展注入活力與希望。

 

而花蓮將軍府1936主理人任聿新,於2020年因緣際會下與陳美伶相識,並加入花蓮地方創生團隊,致力於發揚花蓮在地特色。「花蓮不缺美麗的場景,觀光下滑許多人歸咎於地震颱風等自然天災,造成交通、信任等不便因素。但我會反思,是不是我們不夠好到,即使交通不便也不會影響來訪意願呢?」任聿新將單點店家及品牌亮點集結一起,例如在地食材、海洋文化,搭配星級主廚及世界麵包冠軍陳耀訓,「把地方特色用消費者喜歡的樣貌傳遞出去。」這些蘊含著屬於花蓮故事、風土樣貌的地方創生背後,誰說不會出現令人驕傲的臺灣品牌,走出國際,成為下一個臺灣之光?

 

圖說:任聿新在花蓮創業18年,用經驗洞悉地方創生的商業邏輯,以此開創出獨特的地方創生經營模式。(資料來源:人物誌)

圖說:任聿新在花蓮創業18年,用經驗洞悉地方創生的商業邏輯,以此開創出獨特的地方創生經營模式。(資料來源:人物誌)


緊接著地方創生議題後登場的,便是勇闖國際的臺灣生活時尚服飾品牌「DYCTEAM」,共同創辦人趙之逸認為「時尚不僅需美觀,更應該做出正確的選擇」,品牌從製衣後的碎邊面料開始製作生活小物,再到使用臺灣盛產的牡蠣殼,結合回收PET瓶製成的回收牡蠣殼紗,也嘗試過無水染色面料,有效降低94%水資源的使用,透過不斷的創新與嘗試,將永續材質與現代時尚完美結合。「永續不等於環保,這些做法或許還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但卻是這個階段能做也必須做的事。」持續發揮友善地球的品牌DNA,DYCTEAM 要讓大眾知道,時尚設計與友善地球兩者並不是絕緣體,永續的設計可以走入生活,我們身在其中,累積的能量會變成一束光。

 

圖說:DYCTEAM將友善地球的回收材質應用於服飾中,貫徹品牌理念。(資料來源:人物誌)

圖說:DYCTEAM將友善地球的回收材質應用於服飾中,貫徹品牌理念。(資料來源:人物誌)


環保團體「RE-THINK重新思考」致力於環境教育議題,創辦人黃之揚從淨灘活動開始他的環境革命,並陸續發行《海廢圖鑑》、《回收大百科》等線上教育平台,用生動、藝術化的方式與大眾溝通嚴肅的議題,潛移默化地融入在日常生活中,現階段更專注垃圾減量議題。「漂綠是一種手段,來使一個公司或產品看起來比較環保,但實際上並沒有真的減少對環境造成的衝擊。」黃之揚反問現場眾人,減塑、減碳、永續等於環保嗎?我們必須思考友善回收、生命週期或耐久設計,才能真正了解永續的意義。

 

圖說:RE-THINK重新思考將環境議題視為社會責任,期望有一天能把生活環境教育帶入體制內。(資料來源:人物誌)

圖說:RE-THINK重新思考將環境議題視為社會責任,期望有一天能把生活環境教育帶入體制內。(資料來源:人物誌)


地方創生乃至品牌,最終都希望能踏出臺灣,揚名國際。由三位創辦人邱瓊玉、沈奕妤、蔡玟卉共同創辦的「印花樂inBlooom」,以印花圖案勾勒出臺灣的生活樣貌,例如臺灣特有種八哥、傳統花磚、冰果室、台味早餐,將這些圖騰配色重新詮釋,再憑藉著細膩觀察,調整成符合日本人喜好,也跟知名品牌合作,讓圖案不只放在布料上,疫情前就已成功打入日本市場,邱瓊玉表示,「文化是流動的,如果能征服亞洲的設計之都東京,也能很快讓世界看見。」雖然因疫情中斷,但疫後印花樂再度出海,為發揚「新台味」而踏上國際旅途,更成為臺灣的文化座標,實現「美」與「好」同時並存的生活價值。印花樂也於2022年獲得B型企業認證,持續愛護環境和提升社會影響力。

 

圖說:印花樂共同創辦創辦人邱瓊玉,藉由印花圖案發揚屬於臺灣文化與精神的「新台味」。(資料來源:人物誌)

圖說:印花樂共同創辦創辦人邱瓊玉,藉由印花圖案發揚屬於臺灣文化與精神的「新台味」。(資料來源:人物誌)


「Maktar民傑資科」以簡單方便備份為核心理念,自2014年創立以來透過群眾募資迅速崛起,累積銷售超過100萬顆備份豆腐,並成功打入日本市場。以電商為主要行銷模式,結合線上與線下通路,在數位時代嶄露頭角,成為拓展國際市場的「數位新台商」。創辦人陳良信具備軟體工程師背景與國際視野,創業時即鎖定全球市場,與傳統台商不同。他認為,成功的關鍵在於產品品質與品牌認知,透過獲獎提升知名度及信任度,再結合數位行銷、KOL、KOC代言等手段,持續累積品牌聲量。同時,與日本知名IP卡娜赫拉、多啦A夢、三麗鷗聯名,拓展不同受眾市場,也和臺灣品牌印花樂合作,將帶有臺灣意象的圖騰推廣到日本,促成台日文化交流。

 

Maktar作為數位新台商的代表品牌,如何落地國際、成為台日橋梁?針對日本市場分析日本民眾的消費習慣,採用當地員工與本土化模式,透過樂天平台開設專門旗艦館,及其他電商、募資,以及攻克線下千家通路開拓版圖,成為臺日之間的重要橋梁。今年更推出「Qubii Power超能備份」,結合備份豆腐與口袋相簿功能,進一步強化品牌影響力。未來也將複製日本成功模式,持續放眼全球,為臺灣品牌開闢出通往世界的道路。

 

圖說:作為「數位新台商」代表的Maktar民傑資科,創辦人陳良信採用當地員工與本土化模式,透過線上電商、募資及線下千家通路,成為臺日重要橋梁。(資料來源:人物誌)

圖說:作為「數位新台商」代表的Maktar民傑資科,創辦人陳良信採用當地員工與本土化模式,透過線上電商、募資及線下千家通路,成為臺日重要橋梁。(資料來源:人物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即時新聞網
8會員
274內容數
即時新聞
即時新聞網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五月溫馨母親節將至,還在煩惱送禮嗎?本文提供ERH因艾希、膜殿、勤億蛋品科技及LADY KELLY等品牌母親節優惠活動資訊,包含保養品、雞精、蛋糕等多樣選擇,讓您輕鬆為媽媽挑選最窩心的禮物。
Thumbnail
2025/04/29
五月溫馨母親節將至,還在煩惱送禮嗎?本文提供ERH因艾希、膜殿、勤億蛋品科技及LADY KELLY等品牌母親節優惠活動資訊,包含保養品、雞精、蛋糕等多樣選擇,讓您輕鬆為媽媽挑選最窩心的禮物。
Thumbnail
2025/04/28
清心福全與三麗鷗超人氣男子偶像團體HAPIDANBUI聯名,推出全新造型杯身、立體造型胸針、貼紙等周邊商品。此波聯名活動主打療癒與收藏,以可愛的HAPIDANBUI角色搭配潮流漫畫風格,吸引粉絲目光。
Thumbnail
2025/04/28
清心福全與三麗鷗超人氣男子偶像團體HAPIDANBUI聯名,推出全新造型杯身、立體造型胸針、貼紙等周邊商品。此波聯名活動主打療癒與收藏,以可愛的HAPIDANBUI角色搭配潮流漫畫風格,吸引粉絲目光。
Thumbnail
2025/04/24
旺萊山成功運用臺北國際汽機車零配件展的商機,透過免費試吃鳳梨酥,讓國際買主體驗臺灣在地美味,提升品牌國際能見度。除了展會行銷,旺萊山也積極拓展實體門市,結合文化體驗,創造沉浸式消費體驗,成功將鳳梨酥打造成文化交流的橋樑。
Thumbnail
2025/04/24
旺萊山成功運用臺北國際汽機車零配件展的商機,透過免費試吃鳳梨酥,讓國際買主體驗臺灣在地美味,提升品牌國際能見度。除了展會行銷,旺萊山也積極拓展實體門市,結合文化體驗,創造沉浸式消費體驗,成功將鳳梨酥打造成文化交流的橋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臺灣正面臨人口老化、城鄉差距等問題,地方創生的議題討論隨之而來,看似只談論「地方」,背後卻牽動著永續發展,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臺灣品牌同樣在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被譽為地方創生教母的陳美伶,攜手花蓮將軍府1936主理人任聿新,於11/29《2024 臺灣當代人物論壇》上,共同談論地方創生相關議題與未來。
Thumbnail
臺灣正面臨人口老化、城鄉差距等問題,地方創生的議題討論隨之而來,看似只談論「地方」,背後卻牽動著永續發展,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臺灣品牌同樣在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被譽為地方創生教母的陳美伶,攜手花蓮將軍府1936主理人任聿新,於11/29《2024 臺灣當代人物論壇》上,共同談論地方創生相關議題與未來。
Thumbnail
如果地方本身先天條件不足,如何找到獨特的DNA?快來看看他們的故事! 作者:遠見行銷部企劃製作 少子化、高齡化是亞洲國家共同面對的問題,各縣市以地方創生為解決開端,目前在台灣方興未艾,找回在地活力,讓偏鄉也能逐漸發展,新北市政府格外重視,協助地方團隊例如北海論壇創生基地、鳴個喇叭!緬甸街發揮地方特色
Thumbnail
如果地方本身先天條件不足,如何找到獨特的DNA?快來看看他們的故事! 作者:遠見行銷部企劃製作 少子化、高齡化是亞洲國家共同面對的問題,各縣市以地方創生為解決開端,目前在台灣方興未艾,找回在地活力,讓偏鄉也能逐漸發展,新北市政府格外重視,協助地方團隊例如北海論壇創生基地、鳴個喇叭!緬甸街發揮地方特色
Thumbnail
文 / 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 參與共識營,發現每個團隊不論是透過文化、產業的方式推動地方創生,於本質上都是透過「教育」在發揮「影響力」。 而在處理地方問題的同時,創生團隊與外部團隊的合作,甚至有良性競爭的必要性,才能於有限的資源中,發展出最有影響力的成績。以後壁的兩個創生單位而言,俗女村在區域與硬體
Thumbnail
文 / 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 參與共識營,發現每個團隊不論是透過文化、產業的方式推動地方創生,於本質上都是透過「教育」在發揮「影響力」。 而在處理地方問題的同時,創生團隊與外部團隊的合作,甚至有良性競爭的必要性,才能於有限的資源中,發展出最有影響力的成績。以後壁的兩個創生單位而言,俗女村在區域與硬體
Thumbnail
「中華民國美學 」這個缺乏詞源的用語,卻像是基因般烙印在臺灣人的腦海中,我們似乎都能勾勒出「中華民國美學」大致輪廓。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中華民國美學」似乎正在不停被擴寫中,超出其字面意義,漸漸成為與臺灣美學對立的反義詞。
Thumbnail
「中華民國美學 」這個缺乏詞源的用語,卻像是基因般烙印在臺灣人的腦海中,我們似乎都能勾勒出「中華民國美學」大致輪廓。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中華民國美學」似乎正在不停被擴寫中,超出其字面意義,漸漸成為與臺灣美學對立的反義詞。
Thumbnail
臺灣茶業於清領時期後期為重要的產業,在日治時期轉為工業化經營,而隨著中華民國政府來臺後,政府亦積極發展茶業,成為外銷產業重要的一部份。本篇專訪新北市愛鄉協會的戴嘉琦,新北市愛鄉協會透過深入的田野調查一探茶農的故事,並交叉比對臺灣總督府、中研院的文獻資料…
Thumbnail
臺灣茶業於清領時期後期為重要的產業,在日治時期轉為工業化經營,而隨著中華民國政府來臺後,政府亦積極發展茶業,成為外銷產業重要的一部份。本篇專訪新北市愛鄉協會的戴嘉琦,新北市愛鄉協會透過深入的田野調查一探茶農的故事,並交叉比對臺灣總督府、中研院的文獻資料…
Thumbnail
近來、「台灣價值」議題被提出來後 引起了朝野間許多廣泛的討論,也造成了許多的「漣漪」 當然、也挑起了我的興致 (因為生於斯長於斯) 更勾起了我的回憶 ◎ 第一個回憶 國中國文老師上課時,講了「論語」中,一篇孔子與學生的對話篇章 孔子問學生們,如果國家讓您們治理,您們如何治理? (可染品牌設計作品)
Thumbnail
近來、「台灣價值」議題被提出來後 引起了朝野間許多廣泛的討論,也造成了許多的「漣漪」 當然、也挑起了我的興致 (因為生於斯長於斯) 更勾起了我的回憶 ◎ 第一個回憶 國中國文老師上課時,講了「論語」中,一篇孔子與學生的對話篇章 孔子問學生們,如果國家讓您們治理,您們如何治理? (可染品牌設計作品)
Thumbnail
臺灣文化協會於1921年成立,一百年前蔣渭水提出《臨床講義—對名叫臺灣的患者的診斷》,病名是「智識營養不良」,他開出的處方簽:「正規教育最大量、補習教育最大量、進幼兒園,設圖書館、讀報社。」當時的知識分子與仕紳狂熱的推動文化啟蒙,將他們從世界文明吸收到養分遍灑各地,你想像中的曾曾祖父母當時的生活樣
Thumbnail
臺灣文化協會於1921年成立,一百年前蔣渭水提出《臨床講義—對名叫臺灣的患者的診斷》,病名是「智識營養不良」,他開出的處方簽:「正規教育最大量、補習教育最大量、進幼兒園,設圖書館、讀報社。」當時的知識分子與仕紳狂熱的推動文化啟蒙,將他們從世界文明吸收到養分遍灑各地,你想像中的曾曾祖父母當時的生活樣
Thumbnail
文化協會成立後到各地鄉鎮巡迴演講,走遍全台,幾乎大大小小的街庄都去過了,台灣每個地方都曾留下跟文化協會的互動。當然也包含沙鹿。
Thumbnail
文化協會成立後到各地鄉鎮巡迴演講,走遍全台,幾乎大大小小的街庄都去過了,台灣每個地方都曾留下跟文化協會的互動。當然也包含沙鹿。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