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述神之威能奇妙(1-24)
一、述神之威能奇妙(1-24)
冬天的雷电都为神掌管。以利户劝约伯以虔敬的心思想神创造的奇妙,并转身离开他反叛的道路。
【伯三十七1】「“因此我心战兢,从原处移动。」
以利户谨慎的不继续发挥「苦难是神的管教」这种说法,而将论点转移到「神比人高超」,要约伯或参与讨论的其他人顺服神的旨意而非抗拒质疑神的决定。 「因此我心战兢」:以利户将雷鸣比作神的声音(2,3,5节),承认当他听到那声音时非常恐惧和战兢。在圣洁的神之威严面前,腐败不堪的人只能战兢(赛6:5)。在旧约时代,关于救赎的启示还很微弱,神一般被描述为不可直接接近的高高在上的神。然而救赎借着耶稣基督得以成就,所有圣徒都成为君尊的祭司,可以在基督里面坦然无惧地进到神面前,得享直接称神为阿爸父的特权(加4:6;彼前2:9)。
【伯三十七2】「听啊,神轰轰的声音,是祂口中所发的响声。」
「听啊,神轰轰的声音,是祂口中所发的响声」,可能是神即将在旋风中出现(三十八1),以利户已经听到远处而来的雷声,心中「战兢」(1节)。这隆隆的雷声,正是神即将亲自回应约伯所说的:「祂大能的雷声谁能明透呢」(二十六14)。此时可能雨季即将来临,约伯的苦难可能从春雨延续到秋雨(一16),持续了整个夏天。
【伯三十七3-4】3「祂发响声震遍天下,发电光闪到地极。」4「随后人听见有雷声轰轰,大发威严,雷电接连不断。」
「雷声轰轰」:代表神的咆哮(耶25:30; 摩1:2)。他发雷声响遍天下,也发电光闪到地极。随后人们听见了隆隆声音,那是他无比威严的雷声,连续不断。以利户用颂赞的诗句描写天地间的奇妙现象,自己如何被这些奇景所迷恋。电光照耀、云彩浮空、水结冰、云降雨、穹苍覆盖大地,这一切都在神的吩咐下运行。祂施行慈爱,恩及一切人类(13节;太五45)。
【伯三十七5】「神发出奇妙的雷声,祂行大事,我们不能测透。」
「神发出奇妙的雷声,祂行大事,我们不能测透」,这是以利户第二次强调「神为大,我们不能全知」(三十六26)。自然界一向是人认识神的重要媒介,我们是否用心体会自然界中神创造的奇妙?
【伯三十七6-7】6「祂对雪说,要降在地上,对大雨和暴雨也是这样说。」7「祂封住各人的手,叫所造的万人都晓得祂的作为。」
他对雪说:‘降在地上’,对大雨暴雨也是这样。「祂封住各人的手,叫所造的万人都晓得祂的作为」:巴勒斯坦冬季常袭来刺骨的寒流,也经常刮起暴风雪与雪花。遇到这种天气时,人们只好放下手中的工作。因此当他们在家休息时,就有机会思考神伟大的权能与威严。
【伯三十七8-9】8「百兽进入穴中,卧在洞内。」9「暴风出于南宫,寒冷出于北方。」
「南宫」:南方。暴风来自南极密宫,严寒出自北极之地。冬天来临,农人可稍作休息,等待春天收割,而百兽则纷纷冬眠。对于以利户来说,这也是神智慧的证明。他说动物在严寒中冬眠得到神的保护,在粮食短缺的季节仅凭少量食物就能生存。
【伯三十七10】「神嘘气成冰,宽阔之水也都凝结。」
「凝结」:即结成冰(诗147:16-18)。「神嘘气成冰」:当时的人以为神一吹气就使水凝结成冰。神向着河流吹气,就是最宽阔的急流也要凝结成冰。神是天地万物的掌管者,崇尚合理化之科学思维之人将自然法则界定为绝对真理。
【伯三十七11】「祂使密云盛满水气,布散电光之云;」
「他使密云盛满水气 」:在这些干旱的国家里,人们最需要的是降雨。神使盛满水气的密云给这些干旱的地区降雨,仿佛云里藏着雷电,又让闪电从云中射出。
【伯三十七12-13】12「这云,是藉祂的指引游行旋转,得以在全地面上行祂一切所吩咐的,」13「或为责罚,或为润地,或为施行慈爱。」
「藉他的指引」:按照他的计划(箴12:5)。云的运动在人看来是随机的,实际上「是借祂的指引游行旋转,得以在全地面上行祂一切所吩咐的」(12节)。因此,世界上并没有真正的偶然,我们应该留意神在我们身上的工作是「或为责罚,或为润地,或为施行慈爱」(13节)。神可以因应需要,利用风暴来赐福或审判。风雨能够带来五谷赖以成长的水分,但也可以构成破坏。初民相信天气是完全在神明操纵之下,以供赏罚之用。但有的人不认为世界是按照自然定律运作的。
【伯三十七14-15】14「“约伯啊,你要留心听,要站立思想神奇妙的作为。」15「神如何吩咐这些,如何使云中的电光照耀,你知道吗?」
约伯啊,你要留心听我说;你要安静下来思想神奇妙的作为。本段是以利户对约伯的直接劝告,季节背景是夏天。以利户想要通过反问使约伯认识到神的奇妙作为,教导他当屈膝在神的权能面前。
【伯三十七16-17】16「云彩如何浮于空中,那知识全备者奇妙的作为,你知道吗?」17「南风使地寂静,你的衣服就如火热,你知道吗?」
「南风」:指沙漠来的热风。由于这种风的风力不强,吹拂时叶子不动,一片寂静无声,但热力惊人。「云彩如何浮于空中」:云靠着两种力量保持平衡,即地球的吸引力与空气上腾之力的相互作用。现代科学界定为“云的平衡”,数千年之前就已拥有这种自然科学知识,足以令人惊叹不已。以利户又继续向约伯讲述他对大自然的知识:云彩如何浮於空中,又为何南风吹来,他感到风的火热。这些引到相类似但更具挑战性的大自然问题,在本书下一段由创造主亲自向约伯发问。
【伯三十七18】「你岂能与神同铺穹苍吗?这穹苍坚硬,如同铸成的镜子。」
「这穹苍坚硬,如同铸成的镜子」:希伯来人认为穹苍是展开扩张的,犹如展平面团或展开幔子(诗104:2;赛40:22)。并且,他们拥有“三层天”(林后12:2)的概念。希伯来人的穹苍概念是在自然科学思维尚未发达之时树立的,同时也是来自神的启示。 「铸成的镜子」:古时镜子是融化金属而制成的,十分坚牢,不容易打破。用这比喻来形容干旱炎热的夏日中,地上的石块土壤反映烈日无休止之金光的场面。再者,初民又相信天是固体的圆拱或圆盘。
【伯三十七19-20】19「我们愚昧不能陈说,请你指教我们该对祂说什么话。」20「人岂可说,我愿与祂说话,岂有人自愿灭亡吗?」
「愚昧不能陈说」:原文是「因黑暗不能依次陈明」。19-20节这是答复约伯一再要向神当面陈明他的案件(三十一35)而说的话。人怎可与神的庄严华丽相比,以人有限的知识,如何懂得和他说话?人思想有限,不能完全明白神的作为,所以人不能到神面前与说话,自以为义(13:8)。
【伯三十七21】「“现在有云遮蔽,人不得见穹苍的光亮;但风吹过,天又发晴。」
「现在有云遮蔽,人不得见穹苍的光亮」,可能是旋风到来之前乌云密布,以利户触景生情,用来形容约伯对神的旨意「暗昧不明」(三十八2),有如阳光被乌云遮蔽。「但风吹过,天又发晴」,比喻这种「暗昧不明」只是暂时的,因为神的心意是要「叫所造的万人都晓得祂的作为」(7节;三十六25)。以利户是神的开路先锋,虽然他也不知道天上发生了什么事情,但却相信即使「有云遮蔽」,亮光也始终在乌云之上,必要向人显明。他帮助约伯把心中的翻腾平息下来,等候天空放晴、金光再现,预备迎见神。
【伯三十七22】「金光出于北方,在神那里有可怕的威严。」
「金光出于北方」:可能是天空透出一道阳光,也可能以利户已经看到了神在旋风之后透出的金光。「金光出于北方」:本文与21节形成对偶句,描绘了北风卷走重云,耀眼的金光灿烂升起的景像。通过本节我们可以推导出以下两点:(1)若用光比喻神,用风浪比喻艰险坎坷的人生(诗84:11;撒下22:5),就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本节的含意。神自始至终看顾自己试炼中的百姓,并在适当的时候以大而可畏的权能与威严施恩救危(诗33:20),因此当遭遇试炼时,圣徒不应灰心失望,应思想试炼的含义,智慧地克服一切;(2)当我们面对蔓延于整个世界的庞大罪恶势力时,稍不留意就会掉进绝望之渊。然而,暴风雨后的阳光却会更加灿烂,正如罪在哪里显多,耶稣基督的恩典就在哪里显多(罗5:20)。
【伯三十七23】「论到全能者,我们不能测度;祂大有能力,有公平和大义,必不苦待人。」
「论到全能者,我们不能测度」(23节),这句话与「神为大,我们不能全知」(三十六26)、「祂行大事,我们不能测透」(5节)前后呼应,成为以利户最后的结论。虽然这句话是三位朋友(五9;十一7)、约伯(九10;二十六14)和以利户的共识(三十六26;三十七5、23),但他们的理解却各不相同:(1)以利法一面说「祂行大事不可测度,行奇事不可胜数」(五9),一面自称「这理,我们已经考察,本是如此」(五27),断言约伯是因罪受罚,自相矛盾。(2)约伯认为「祂行大事,不可测度」(九10),「祂从我旁边经过,我却不看见」(九11),所以无法理解神为什么让自己受苦。(3)而以利户却认为,虽然「祂行大事,我们不能测透」(5节),但我们能确信「祂大有能力,有公平和大义,必不苦待人」(23节),神必会叫「风吹过,天又发晴」,让我们清清楚楚地明白祂的旨意(7节;三十六25)。所以,人应当「敬畏祂」(24节),不必纠结苦难的原因,而要寻求苦难的目的,「祂就把他们的作为和过犯指示他们,叫他们知道有骄傲的行动」(三十六9)。
【伯三十七24】「所以人敬畏祂;凡自以为心中有智慧的人,祂都不顾念。”」
「敬畏他」:承认神的可畏,完全顺服地在祂面前下拜。约伯没有回答以利户,可能因为他在以利户的话中看到一些真理。「凡自以为心中有智慧的人,祂都不顾念」(24节),这句话与「无智慧的人蒙你何等的指教!你向他多显大知识」(二十六3)对应,回应约伯对三位朋友的挖苦。虽然约伯也知道「敬畏主就是智慧;远离恶便是聪明」(二十八28),但以利户却提醒约伯,一个真正「敬畏祂」的人,并不是「自以为心中有智慧的人」(24节),不应该讽刺挖苦别人(二十六2~4)。
图1:一场罕见的暴风雪之后的圣殿山。2013年12月13日,耶路撒冷降雪40-70厘米。耶路撒冷的冬天并不经常下雪,1950年和2013年是一百四十年来最大的两次。但在北部的黑门山则每年都下雪。
图2:2015年以色列冬季第一场雷雨之后的天空,「金光出于北方」(伯三十七22),可能就是类似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