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夫妻離婚後,若雙方對於子女的親權無法達成共識,應該如何解決?像是王先生與王太太,對於哥哥與弟弟誰來照顧,是否要分開,存在嚴重歧見。這樣的情況下,手足是否需要共同生活?法院又會根據哪些原則來裁定親權?在本文中,我們將以法律規範與實務操作,為您一一解答。
二、分配方式
1. 單方行使親權
單方行使親權是指離婚後,親權由一方父母負責,另一方僅享有探視權並負擔撫養費。此模式適用於雙方無法有效溝通或一方不適合行使親權的情形。2. 共同行使親權
共同行使親權強調雙方共同參與子女的重大決策,但可另行約定「主要照顧者」負責子女日常生活安排,此模式適用於父母能夠有效溝通並以子女利益為先的情況。3. 特殊情況的親權分配
若父母均不適任,法院可指定第三人(如祖父母)或社會機構行使親權,並允許在特殊情形下變更親權,確保子女的福祉與穩定生活。
三、法院審理原則
- 子女之年齡:母親優先原則(幼兒從母原則)
- 若子女為嬰幼兒,通常由母親行使親權,除非有特殊情況。
- 子女之意願:子女意思尊重原則
- 年滿七歲以上的子女,法院需聽取其意見,但會綜合其年齡及意願的真實性進行判斷。
- 子女之適應:照護之繼續性原則
- 重視現有的照護環境與親子情感聯繫,盡可能維持子女生活的穩定性。
- 子女之人數:手足同親原則
- 儘量將兄弟姊妹置於同一親權人,促進手足共同生活,除非子女有不同意願。
- 子女照顧紀錄:主要照顧者原則
- 以過去誰主要負責子女照顧、教育及生活安排作為重要判斷依據。
- 善意父母原則
- 積極內涵:評估扶養費用負擔及促進另一方探視的意願。
- 消極內涵:排除隱匿子女、灌輸不當觀念等行為,若涉及家庭暴力,施暴者通常不適任為親權人(《家庭暴力防治法》第43條)。
四、結論
離婚後的親權分配攸關子女的成長與未來,無論是透過協商還是法院裁定,最終目標都是保障子女的最佳利益。父母應理性面對,避免爭執對子女心理健康造成傷害。針對手足是否共同生活、子女意願的考量,以及照護的穩定性,這些都是決定親權的重要因素。在此過程中,尋求專業律師的協助,不僅能釐清法律問題,還可協助制定具體可行的親權安排方案,幫助父母以合法且妥善的方式解決爭議,為子女創造穩定的成長環境。
有相關法律問題可以私訊官方帳號 @527vvru 或是撥打10分鐘免費法律諮詢專線04-23758749,會有勞動專科律師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