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我們都在陪伴世界死亡:《隔壁的房間》與伴死的藝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隔壁的房間》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隔壁的房間》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伴死,即陪伴他人死亡,應該是愛的表現,可這份愛卻頗無能──我這念頭源自當初上英國文學課時讀吳爾芙(Virginia Woolf)的遺書。1941 年 3 月 28 日,她在大衣的口袋裡塞了塊大石,步行至住家附近的烏斯河(River Ouse),在此結束生命。她的遺書是寫給丈夫雷納德(Leonard Woolf)的。在信中,吳爾芙坦誠自己因憂鬱症而無法寫作、閱讀,她感覺自己又要發瘋了(註 1), 而這次,她將無法復原。然而,在這無計可施、無藥可救的絕境裡,她仍肯定雷納德的陪伴。她將此生所經歷的快樂都歸因於雷納德,並感激他對自己的百般忍耐。她寫道:「若有人能救我,那人必定是你」、「我不認為有人能比我倆更快樂」。

但雷納德還是沒能救她,她還是死了。深知是死局一場,讀著這封遺書的年少的我只覺得愛無能。我不否認字裡行間有愛,吳爾芙愛雷納德,才會在信中這樣描述他們的愛情;而雷納德也愛吳爾芙,才會對飽受憂鬱症所苦的她不離不棄。但這愛除了被吳爾芙記在紙上,於臨死前讚美一翻,在現實裡卻發揮不了多少作用。「若有人能救我」──然則沒有人救得了我,即使你愛我、我也愛你也好,很愛很愛也好。

《隔壁的房間》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隔壁的房間》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這些年來,我偶爾會想起這封遺書,每次也都得出差不多的解讀和對愛的看法。最近一次,發生在看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的《隔壁的房間》(The Room Next Door,2024)時,我驚喜地意識到兩者之間的微妙呼應,而這場文學與電影的相遇,也促使我重新思考吳爾芙在死前對愛的讚美,與她終究選擇死亡之間的矛盾性。

撇除我的聯想,《隔壁的房間》與吳爾芙及其遺書無直接關係(註 2), 但這部阿莫多瓦的首部英語長片仍與文學息息相關。一來,它改編自西格麗德.努涅斯(Sigrid Nunez)的小說《告訴我,你受了什麼苦?》(What Are You Going Through,2021);二來,這本小說中指涉了更多文學作品及其作者的故事,阿莫多瓦在改編時也致力於再現這些指涉。當然,我們也可撇開文字的框架,視電影為文字以外的另一種文學形式,不過,以電影作為文學形式並非本文之目的。本篇文章想談的是愛與死的矛盾,這固然是個老生常談的文學母題,但在阿莫多瓦的改編與茱莉安.摩爾(Julianne Moore)、蒂妲.史雲頓(Tilda Swinton)的演繹下,這老題目不但躍然於銀幕上,與觀眾的關係也不限於視覺方面──儘管我們未必如主角英格麗般,被至友請求伴死。

《隔壁的房間》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隔壁的房間》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是的,《隔壁的房間》的劇情就是伴死這麼簡單。小說作家英格麗(茱莉安.摩爾飾)在簽書會上偶然得知失聯多年的至友瑪莎(蒂妲.史雲頓飾)患上末期癌症,她前往探病,重啟這段友誼,也同時啟動陪伴瑪莎死亡的歷程。所謂「陪伴瑪莎死亡」不是指與她一起死,而是瑪莎決定要在健康與性命被癌症吞噬前,在自己尚是人模人樣之時,自行結束生命,但她害怕獨自死去,於是請求英格麗在隔壁的房間陪伴──這也是片名的由來。

說來簡單,但其實很難。不過,我其實不是很確定一起死和伴死哪個比較難,畢竟說到會相約同死者,我首先想到殉情者,再來是桃園三結義,若還有其他案例,大抵都是彼此之間為最親密或最特殊的關係。然而,假如是在這樣的關係裡,一起死也許比伴死容易,因為,你要怎樣陪伴與見證至愛自殺而自己獨留人間呢?旁觀他人自殺的倫理問題還是其次,情感上,我們又真的能承受和消化嗎?

這也是瑪莎不找女兒蜜雪兒伴死的原因之一。英格麗是她的至友(此處使用「至」而非「摰」,以強調第一順位的知心好友)而非家人或愛人,這麼說並非要強行區分友情、親情和愛情等各種情感,有些人的至友和家人或愛人也許剛好是同一人。我不排除這個可能性,但指出英格麗與蜜雪兒之別,除了有助於明白在劇情上為何設定由她伴死,她的至友身分也相對能凸顯出愛與死的矛盾性。

《隔壁的房間》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隔壁的房間》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怎麼說呢?至友也可以說是介於親人或愛人與普通朋友之間。至友比普通朋友知道得更多,就像英格麗和瑪莎都知道對方的情史,甚至交往過同一個男人,而瑪莎也把自己的家事通通與英格麗分享,包括她與前男友亦即蜜雪兒生父的相遇與分手,以及他並未戰死沙場,卻死於戰爭所造成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這些話瑪莎無法對蜜雪兒說,親人或愛人反而較難像至友般無所不談,而至友也不會像親人或愛人般,在關係中極力求愛,或力圖以愛克服關係中的種種困難。結果卻成反證,證明了愛的無能為力。

蜜雪兒寫信給生父的遺孀,把他受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引發的幻聽所惑,衝進無人的火場「救人」,結果斷送性命,寫成為了她這個「愛女」而死,這是極力求愛不果;遺孀在火場外聲嘶力竭地哭喊卻喊不回丈夫,這是以愛克服困難不果。這兩個案例儘管內容極端,在戲中的呈現卻毫不煽情,或者因為敘事者是瑪莎,身患絕症的她同樣處於極端而起了中和效果;又或者因為聆聽者是英格麗,致使聊天的氛圍如此自然並夾雜著歡笑。此外,也正因為英格麗的至友位置,這也許是最合宜的距離,不過度親密,但也不至於抽離。

當然,若把脈絡換成原生家庭或愛情,對距離的拿捏更不由我們。但《隔壁的房間》所談的關係不只在於家人、伴侶和朋友之間,更是我們與世界的關係。最能凸顯出這方面的莫過於曾分別與英格麗、瑪莎交往的米安,憤世嫉俗的他認定世界已經沒救,文學因而無用。「就算全世界的詩人都坐下來寫詩、寫氣候危機,連一棵樹也救不了」,他說。而經常作為創作靈感的性也被他視為無用,後悔年少輕狂時曾被性慾牽著鼻子走;愛也無用,他慶幸曾結婚生子的自己如今單身且獨居。

《隔壁的房間》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隔壁的房間》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但文學的作用或意義是什麼呢?此處所言固然非所謂「文學無用論」,即以經濟效益來衡量文學的價值,但正如愛救不了死,文學也救不了樹,世界在可預見的將來不見得會變好,我們卻依然活在其中。世界不會因為我們活著而變好,我們卻依然活著。而我想,這也許就是至友的位置──陪伴世界死去,也許你未必多愛這個世界,但你也無法澈底與之切割。我曾經以為這是個無能為力的位置,所以我把吳爾芙的遺書讀成了愛無能;英格麗同樣無法挽留瑪莎,但她卻質疑了我對伴死為愛無能的看法。

愛、文學、活著的意義不在於對抗死亡,而是陪伴死亡。


註 1. 吳爾芙因屢次面對家中至親的去死,再加上遭受兄長性侵犯,而自幼經歷憂鬱症。她整輩子從未擺脫此疾,婚後不足一年,便企圖自殺。按雷納德所言,兩人在當夫妻的三十年間,持續諮詢了不少醫生,但他感覺醫生們對吳爾芙的症狀及其成因都缺乏深入了解,往往只建議她靜養。

註 2. 間接關係倒是有的,例如,其中一幕提到畫家朵拉.卡靈頓(Dora Carrington)與作家利頓.斯特雷奇(Lytton Strachey)的情感糾葛,後者與吳爾芙同為「布倫斯博理文團」(Bloomsbury Group)的核心成員,卡靈頓亦透過斯特雷奇而與該團體關係密切。針對這段「直女愛上男同志」的情感糾紛,阿莫多瓦在小說原著的基礎上擴充了不少內容,詳見:Eileen Kinsella, “Who Was Dora Carrington? Pedro Almodóvar’s New Movie Shines Light on the Forgotten Artist,” Artnet News, 12 Nov. 2024.

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責任編輯/黃曦
核稿編輯/張硯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每個人都在用著自己獨有的方式與過去的自己和解,但生命真的能做到和解這件事嗎?還是最終我們只是做了一個迫於無奈的妥協,既然發生的事已無法改變,永生刻印在身體上的疤痕又怎麼做到一筆勾消?
Thumbnail
每個人都在用著自己獨有的方式與過去的自己和解,但生命真的能做到和解這件事嗎?還是最終我們只是做了一個迫於無奈的妥協,既然發生的事已無法改變,永生刻印在身體上的疤痕又怎麼做到一筆勾消?
Thumbnail
今年坎城影展最佳影片金棕櫚獎作品,法國女導演茹斯汀·特里葉(Justine Triet)執導的影片《墜樓死亡的剖析》,為我們緩緩推展現代生活的解剖。語言,生計,性,其實就是生活的「表」與「裏」。男人跟女人都要面對,沒有誰比較高誰比較低的問題。
Thumbnail
今年坎城影展最佳影片金棕櫚獎作品,法國女導演茹斯汀·特里葉(Justine Triet)執導的影片《墜樓死亡的剖析》,為我們緩緩推展現代生活的解剖。語言,生計,性,其實就是生活的「表」與「裏」。男人跟女人都要面對,沒有誰比較高誰比較低的問題。
Thumbnail
不同生活交織在一起,彼此間的張力互相影響,到底會發生什麼事呢?
Thumbnail
不同生活交織在一起,彼此間的張力互相影響,到底會發生什麼事呢?
Thumbnail
這場兩個有夫之婦的作家維持多年的婚外情,不強調「同性」之間到底能或不能、該或不該、行或不行,只討論許多極細微的情感,將它們繞過同性的身體、性的慾,讓所有會被敏銳刺穿的,都那樣毫不避諱的被看見!好像只有那樣被看見,才能抵達性愛的頂端,像高潮後的自我釋放!
Thumbnail
這場兩個有夫之婦的作家維持多年的婚外情,不強調「同性」之間到底能或不能、該或不該、行或不行,只討論許多極細微的情感,將它們繞過同性的身體、性的慾,讓所有會被敏銳刺穿的,都那樣毫不避諱的被看見!好像只有那樣被看見,才能抵達性愛的頂端,像高潮後的自我釋放!
Thumbnail
影片的視角顯然是放在尤赫身上,然而他與三位女性之間的關係,卻是構成影片的主要核心。導演對妻子、艾莉、莫娜三人的出場方式與角色形塑的安排都別具用心,充分利用光影、鏡位、服裝造型和影像上的構圖暗示,間接表達尤赫與她們之間的關係,讓這部不以對白直接表露情感的作品,反而凸顯人物行為的內在動機
Thumbnail
影片的視角顯然是放在尤赫身上,然而他與三位女性之間的關係,卻是構成影片的主要核心。導演對妻子、艾莉、莫娜三人的出場方式與角色形塑的安排都別具用心,充分利用光影、鏡位、服裝造型和影像上的構圖暗示,間接表達尤赫與她們之間的關係,讓這部不以對白直接表露情感的作品,反而凸顯人物行為的內在動機
Thumbnail
  接著陳穎從性別議題的角度切入討論《時時刻刻》,並與《戴洛維夫人》作出比較,《時時刻刻》小說原著由麥克康寧漢( Michael Cunningham)所著,於1998年出版,獲普立茲小說獎,故事設計為三線敘事,並帶入了更多性別議題,例如女性主義、女同志、男同志及愛滋病。在《時時刻刻》,吳爾芙從擁有
Thumbnail
  接著陳穎從性別議題的角度切入討論《時時刻刻》,並與《戴洛維夫人》作出比較,《時時刻刻》小說原著由麥克康寧漢( Michael Cunningham)所著,於1998年出版,獲普立茲小說獎,故事設計為三線敘事,並帶入了更多性別議題,例如女性主義、女同志、男同志及愛滋病。在《時時刻刻》,吳爾芙從擁有
Thumbnail
坎城影展影評人周開幕片 堪稱《孤味》續篇 電影源自 導演法蘭柯洛利 真實經歷 邊拍戲邊落淚
Thumbnail
坎城影展影評人周開幕片 堪稱《孤味》續篇 電影源自 導演法蘭柯洛利 真實經歷 邊拍戲邊落淚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