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我們都在陪伴世界死亡:《隔壁的房間》與伴死的藝術

更新於 2024/12/15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隔壁的房間》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隔壁的房間》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伴死,即陪伴他人死亡,應該是愛的表現,可這份愛卻頗無能──我這念頭源自當初上英國文學課時讀吳爾芙(Virginia Woolf)的遺書。1941 年 3 月 28 日,她在大衣的口袋裡塞了塊大石,步行至住家附近的烏斯河(River Ouse),在此結束生命。她的遺書是寫給丈夫雷納德(Leonard Woolf)的。在信中,吳爾芙坦誠自己因憂鬱症而無法寫作、閱讀,她感覺自己又要發瘋了(註 1), 而這次,她將無法復原。然而,在這無計可施、無藥可救的絕境裡,她仍肯定雷納德的陪伴。她將此生所經歷的快樂都歸因於雷納德,並感激他對自己的百般忍耐。她寫道:「若有人能救我,那人必定是你」、「我不認為有人能比我倆更快樂」。

但雷納德還是沒能救她,她還是死了。深知是死局一場,讀著這封遺書的年少的我只覺得愛無能。我不否認字裡行間有愛,吳爾芙愛雷納德,才會在信中這樣描述他們的愛情;而雷納德也愛吳爾芙,才會對飽受憂鬱症所苦的她不離不棄。但這愛除了被吳爾芙記在紙上,於臨死前讚美一翻,在現實裡卻發揮不了多少作用。「若有人能救我」──然則沒有人救得了我,即使你愛我、我也愛你也好,很愛很愛也好。

《隔壁的房間》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隔壁的房間》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這些年來,我偶爾會想起這封遺書,每次也都得出差不多的解讀和對愛的看法。最近一次,發生在看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的《隔壁的房間》(The Room Next Door,2024)時,我驚喜地意識到兩者之間的微妙呼應,而這場文學與電影的相遇,也促使我重新思考吳爾芙在死前對愛的讚美,與她終究選擇死亡之間的矛盾性。

撇除我的聯想,《隔壁的房間》與吳爾芙及其遺書無直接關係(註 2), 但這部阿莫多瓦的首部英語長片仍與文學息息相關。一來,它改編自西格麗德.努涅斯(Sigrid Nunez)的小說《告訴我,你受了什麼苦?》(What Are You Going Through,2021);二來,這本小說中指涉了更多文學作品及其作者的故事,阿莫多瓦在改編時也致力於再現這些指涉。當然,我們也可撇開文字的框架,視電影為文字以外的另一種文學形式,不過,以電影作為文學形式並非本文之目的。本篇文章想談的是愛與死的矛盾,這固然是個老生常談的文學母題,但在阿莫多瓦的改編與茱莉安.摩爾(Julianne Moore)、蒂妲.史雲頓(Tilda Swinton)的演繹下,這老題目不但躍然於銀幕上,與觀眾的關係也不限於視覺方面──儘管我們未必如主角英格麗般,被至友請求伴死。

《隔壁的房間》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隔壁的房間》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是的,《隔壁的房間》的劇情就是伴死這麼簡單。小說作家英格麗(茱莉安.摩爾飾)在簽書會上偶然得知失聯多年的至友瑪莎(蒂妲.史雲頓飾)患上末期癌症,她前往探病,重啟這段友誼,也同時啟動陪伴瑪莎死亡的歷程。所謂「陪伴瑪莎死亡」不是指與她一起死,而是瑪莎決定要在健康與性命被癌症吞噬前,在自己尚是人模人樣之時,自行結束生命,但她害怕獨自死去,於是請求英格麗在隔壁的房間陪伴──這也是片名的由來。

說來簡單,但其實很難。不過,我其實不是很確定一起死和伴死哪個比較難,畢竟說到會相約同死者,我首先想到殉情者,再來是桃園三結義,若還有其他案例,大抵都是彼此之間為最親密或最特殊的關係。然而,假如是在這樣的關係裡,一起死也許比伴死容易,因為,你要怎樣陪伴與見證至愛自殺而自己獨留人間呢?旁觀他人自殺的倫理問題還是其次,情感上,我們又真的能承受和消化嗎?

這也是瑪莎不找女兒蜜雪兒伴死的原因之一。英格麗是她的至友(此處使用「至」而非「摰」,以強調第一順位的知心好友)而非家人或愛人,這麼說並非要強行區分友情、親情和愛情等各種情感,有些人的至友和家人或愛人也許剛好是同一人。我不排除這個可能性,但指出英格麗與蜜雪兒之別,除了有助於明白在劇情上為何設定由她伴死,她的至友身分也相對能凸顯出愛與死的矛盾性。

《隔壁的房間》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隔壁的房間》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怎麼說呢?至友也可以說是介於親人或愛人與普通朋友之間。至友比普通朋友知道得更多,就像英格麗和瑪莎都知道對方的情史,甚至交往過同一個男人,而瑪莎也把自己的家事通通與英格麗分享,包括她與前男友亦即蜜雪兒生父的相遇與分手,以及他並未戰死沙場,卻死於戰爭所造成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這些話瑪莎無法對蜜雪兒說,親人或愛人反而較難像至友般無所不談,而至友也不會像親人或愛人般,在關係中極力求愛,或力圖以愛克服關係中的種種困難。結果卻成反證,證明了愛的無能為力。

蜜雪兒寫信給生父的遺孀,把他受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引發的幻聽所惑,衝進無人的火場「救人」,結果斷送性命,寫成為了她這個「愛女」而死,這是極力求愛不果;遺孀在火場外聲嘶力竭地哭喊卻喊不回丈夫,這是以愛克服困難不果。這兩個案例儘管內容極端,在戲中的呈現卻毫不煽情,或者因為敘事者是瑪莎,身患絕症的她同樣處於極端而起了中和效果;又或者因為聆聽者是英格麗,致使聊天的氛圍如此自然並夾雜著歡笑。此外,也正因為英格麗的至友位置,這也許是最合宜的距離,不過度親密,但也不至於抽離。

當然,若把脈絡換成原生家庭或愛情,對距離的拿捏更不由我們。但《隔壁的房間》所談的關係不只在於家人、伴侶和朋友之間,更是我們與世界的關係。最能凸顯出這方面的莫過於曾分別與英格麗、瑪莎交往的米安,憤世嫉俗的他認定世界已經沒救,文學因而無用。「就算全世界的詩人都坐下來寫詩、寫氣候危機,連一棵樹也救不了」,他說。而經常作為創作靈感的性也被他視為無用,後悔年少輕狂時曾被性慾牽著鼻子走;愛也無用,他慶幸曾結婚生子的自己如今單身且獨居。

《隔壁的房間》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隔壁的房間》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但文學的作用或意義是什麼呢?此處所言固然非所謂「文學無用論」,即以經濟效益來衡量文學的價值,但正如愛救不了死,文學也救不了樹,世界在可預見的將來不見得會變好,我們卻依然活在其中。世界不會因為我們活著而變好,我們卻依然活著。而我想,這也許就是至友的位置──陪伴世界死去,也許你未必多愛這個世界,但你也無法澈底與之切割。我曾經以為這是個無能為力的位置,所以我把吳爾芙的遺書讀成了愛無能;英格麗同樣無法挽留瑪莎,但她卻質疑了我對伴死為愛無能的看法。

愛、文學、活著的意義不在於對抗死亡,而是陪伴死亡。


註 1. 吳爾芙因屢次面對家中至親的去死,再加上遭受兄長性侵犯,而自幼經歷憂鬱症。她整輩子從未擺脫此疾,婚後不足一年,便企圖自殺。按雷納德所言,兩人在當夫妻的三十年間,持續諮詢了不少醫生,但他感覺醫生們對吳爾芙的症狀及其成因都缺乏深入了解,往往只建議她靜養。

註 2. 間接關係倒是有的,例如,其中一幕提到畫家朵拉.卡靈頓(Dora Carrington)與作家利頓.斯特雷奇(Lytton Strachey)的情感糾葛,後者與吳爾芙同為「布倫斯博理文團」(Bloomsbury Group)的核心成員,卡靈頓亦透過斯特雷奇而與該團體關係密切。針對這段「直女愛上男同志」的情感糾紛,阿莫多瓦在小說原著的基礎上擴充了不少內容,詳見:Eileen Kinsella, “Who Was Dora Carrington? Pedro Almodóvar’s New Movie Shines Light on the Forgotten Artist,” Artnet News, 12 Nov. 2024.

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責任編輯/黃曦
核稿編輯/張硯拓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破.地獄》的第一場戲與最後一場戲,皆以尖銳的嗩吶聲揭序,喃嘸師傅誦念經文,步罡踏斗,繞著火盆為亡者開路,行破地獄之儀,更旨在渡化生者面死之哀。因此,喃嘸師傅懸拋於空中的桃木劍或許更像是生者之思,而喃嘸師傅所執之白幡代表亡者,紅幡代表先祖,除了渡化家屬欲救之魂,更望惠及眾生孤魂與現世的一眾生者。
巴黎越是甜美誘人,現實越是苦澀貧瘠──或許離開家鄉對她來說,從不在於目的地為何,而是攸關逃離本身,逃離她那一望便是終點的人生,逃離她卸下不了的人情包袱。不過因為家人,因為時代,因為性別,她始終跨不出這片困住她的土地──想離開的心願翩然輕巧,留下她的理由卻有千鈞沉重。
西恩貝克在《艾諾拉》的專訪曾說:「我想在此混合不同的電影類型──我希望這部片從浪漫喜劇轉變為驚悚片,最後再變成一部俄羅斯藝術電影。我希望電影的結尾能像塔可夫斯基的作品一樣。」終場戲恰是如此靜謐,卻蘊藏了繁複又深邃的情感角力、對人道精神的追尋,於收場之際再度向前拓寬了一部電影所能融匯的風格種類之邊界。
《春行》步調奇慢,它的對話極少,但是帶著一種奠基於真實生活的日常感和生命力,它不像多數臺灣電影常常把一切解決不了的情境、狀態通通歸諸溫情主義,以煽情的涕淚來覆蓋觀眾的想法,觀看《春行》就像在欣賞一件藝術品,近看、遠看,有些地方看不清楚,有些地方即使聚精會神仍覺模稜。
撇除藝術美學、經濟價值的探討,現行台灣紀錄片的創作是相對自由的。「真實再現」賦予它有別於其他電影體裁的公共價值,成為社會邊緣人的代言者——為老者發聲,為孤獨者發聲,為移工發聲,而我們的眼睛,也得以看見過去、現在和未來。
談戀愛,讓在熙有做自己的自由,但「做自己,怎麼會算是把柄呢?」這句話一開始是在熙和隱瞞著性傾向的興秀說的;後來興秀也對著在熙說──當在熙頻頻以坦率、敢愛敢恨的個性對世界(或者說韓國社會)碰撞而遭受質疑時──我忽然想起詩人孫梓評一首詩〈法蘭克學派〉的副標:「別人愛你,你要誠實」。
《破.地獄》的第一場戲與最後一場戲,皆以尖銳的嗩吶聲揭序,喃嘸師傅誦念經文,步罡踏斗,繞著火盆為亡者開路,行破地獄之儀,更旨在渡化生者面死之哀。因此,喃嘸師傅懸拋於空中的桃木劍或許更像是生者之思,而喃嘸師傅所執之白幡代表亡者,紅幡代表先祖,除了渡化家屬欲救之魂,更望惠及眾生孤魂與現世的一眾生者。
巴黎越是甜美誘人,現實越是苦澀貧瘠──或許離開家鄉對她來說,從不在於目的地為何,而是攸關逃離本身,逃離她那一望便是終點的人生,逃離她卸下不了的人情包袱。不過因為家人,因為時代,因為性別,她始終跨不出這片困住她的土地──想離開的心願翩然輕巧,留下她的理由卻有千鈞沉重。
西恩貝克在《艾諾拉》的專訪曾說:「我想在此混合不同的電影類型──我希望這部片從浪漫喜劇轉變為驚悚片,最後再變成一部俄羅斯藝術電影。我希望電影的結尾能像塔可夫斯基的作品一樣。」終場戲恰是如此靜謐,卻蘊藏了繁複又深邃的情感角力、對人道精神的追尋,於收場之際再度向前拓寬了一部電影所能融匯的風格種類之邊界。
《春行》步調奇慢,它的對話極少,但是帶著一種奠基於真實生活的日常感和生命力,它不像多數臺灣電影常常把一切解決不了的情境、狀態通通歸諸溫情主義,以煽情的涕淚來覆蓋觀眾的想法,觀看《春行》就像在欣賞一件藝術品,近看、遠看,有些地方看不清楚,有些地方即使聚精會神仍覺模稜。
撇除藝術美學、經濟價值的探討,現行台灣紀錄片的創作是相對自由的。「真實再現」賦予它有別於其他電影體裁的公共價值,成為社會邊緣人的代言者——為老者發聲,為孤獨者發聲,為移工發聲,而我們的眼睛,也得以看見過去、現在和未來。
談戀愛,讓在熙有做自己的自由,但「做自己,怎麼會算是把柄呢?」這句話一開始是在熙和隱瞞著性傾向的興秀說的;後來興秀也對著在熙說──當在熙頻頻以坦率、敢愛敢恨的個性對世界(或者說韓國社會)碰撞而遭受質疑時──我忽然想起詩人孫梓評一首詩〈法蘭克學派〉的副標:「別人愛你,你要誠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失戀這條路只能一個人走完。但只要你是愛電影的人、拍電影的人,都可以很幸運地,被這門藝術接住。看看銀幕上的故事,或用攝影機寫下自己的故事,陪你度過那段波濤,讓悲傷不會停留在悲傷,而是通往更認識自己。
Thumbnail
看完這部片,或者在看的過程中,一再浮出你腦海的記憶畫面是什麼?
最近看了這套電影。 再見機械人 / 汪汪夢裡人
Thumbnail
在充斥著大大小小遺憾的大人世界,孩子的眼光不曾被批為涉世未深,反是在看盡一切後竭力留住的珍稀事物,而這也是是枝裕和對生命的相信。在名為「人生」的這部電影當中,認知到終點與遺憾的必然以後,或許更能抓住心繫人事物消逝前的那一幀,珍惜它,而後在剩餘的日子裡,不斷不斷細細品嚐──這就是橫山家的味道吧!
Thumbnail
**享受在舒適沙發上重溫《愛的結與解》的週末** **五顆星推薦,適合全家一起觀賞,體驗「愛不是形容詞而是動詞」的重要性** **人生如戲,戲如小勞勃·道尼的人生,他大聲疾呼這是他等了49年非拍不可的作品,令人不可思議——上帝的好安排!** 雖然這是一部10年前的電影,內容已經有些模糊
Thumbnail
21年前的舊電影了,趁著快下架前看一下。但熱愛愛情文藝片的我當時怎麼沒看呢?我猜,大概是因為片名太不像愛情片了吧!現在看來,一名愛情失意的離婚婦女去義大利散心時因緣際會買下年久失修的房屋,獨自在人生地不熟的異國修繕房屋、修復心靈。這個不就是我現最愛看的那種題材嗎!?二十年前的觀光愛情片!!!!
Thumbnail
最後Kitty與Walter經歷幻滅後的重生,終於開始相愛,at the most unlikely place.
Thumbnail
お元気ですか?私は元気です。 讓我們翻閱到一部於1995年上映的經典電影《情書》,它將最青春的愛情搬上大螢幕,獻給每一個曾經擁有過「遺憾」的人。
Thumbnail
影劇隨筆,用比較精煉的篇幅講這些影劇在我心中的感受。這次帶來的,是以因緣包裝浪漫詩意又些微哀傷的《之前的我們》、尋求自我認知的童真美麗《怪物》,還有以叔姪為核心的奮力生存日記《殺人者的購物中心》。
Thumbnail
「電影不能改變世界,人才能改變世界。電影唯一能做的,就是讓時間的流逝變得甜美。」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失戀這條路只能一個人走完。但只要你是愛電影的人、拍電影的人,都可以很幸運地,被這門藝術接住。看看銀幕上的故事,或用攝影機寫下自己的故事,陪你度過那段波濤,讓悲傷不會停留在悲傷,而是通往更認識自己。
Thumbnail
看完這部片,或者在看的過程中,一再浮出你腦海的記憶畫面是什麼?
最近看了這套電影。 再見機械人 / 汪汪夢裡人
Thumbnail
在充斥著大大小小遺憾的大人世界,孩子的眼光不曾被批為涉世未深,反是在看盡一切後竭力留住的珍稀事物,而這也是是枝裕和對生命的相信。在名為「人生」的這部電影當中,認知到終點與遺憾的必然以後,或許更能抓住心繫人事物消逝前的那一幀,珍惜它,而後在剩餘的日子裡,不斷不斷細細品嚐──這就是橫山家的味道吧!
Thumbnail
**享受在舒適沙發上重溫《愛的結與解》的週末** **五顆星推薦,適合全家一起觀賞,體驗「愛不是形容詞而是動詞」的重要性** **人生如戲,戲如小勞勃·道尼的人生,他大聲疾呼這是他等了49年非拍不可的作品,令人不可思議——上帝的好安排!** 雖然這是一部10年前的電影,內容已經有些模糊
Thumbnail
21年前的舊電影了,趁著快下架前看一下。但熱愛愛情文藝片的我當時怎麼沒看呢?我猜,大概是因為片名太不像愛情片了吧!現在看來,一名愛情失意的離婚婦女去義大利散心時因緣際會買下年久失修的房屋,獨自在人生地不熟的異國修繕房屋、修復心靈。這個不就是我現最愛看的那種題材嗎!?二十年前的觀光愛情片!!!!
Thumbnail
最後Kitty與Walter經歷幻滅後的重生,終於開始相愛,at the most unlikely place.
Thumbnail
お元気ですか?私は元気です。 讓我們翻閱到一部於1995年上映的經典電影《情書》,它將最青春的愛情搬上大螢幕,獻給每一個曾經擁有過「遺憾」的人。
Thumbnail
影劇隨筆,用比較精煉的篇幅講這些影劇在我心中的感受。這次帶來的,是以因緣包裝浪漫詩意又些微哀傷的《之前的我們》、尋求自我認知的童真美麗《怪物》,還有以叔姪為核心的奮力生存日記《殺人者的購物中心》。
Thumbnail
「電影不能改變世界,人才能改變世界。電影唯一能做的,就是讓時間的流逝變得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