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四大系列要介紹的是「臺灣歌仔戲四大天王」。
歌仔戲
二十世紀初,發祥於宜蘭,是目前臺灣最興盛的傳統戲曲之一,也是具代表性的表演藝術。歌仔戲是以臺語演唱古漢文(文言文)及臺文(白話文)為主的戲劇。早期演出內容多半為讓大眾也能接觸文雅辭彙或忠孝節義活動之一,也是臺灣文化的代表。歷經時代更迭曾幾度遭到殖民政府打壓、排擠。步入當代的歌仔戲演出型式內容日漸豐富、多元、精緻,當代更出現許多享譽國內外的知名戲團與重要文藝傳承人。
2009年頒定為臺灣文化資產之重要傳統藝術類。
歌仔戲四大天王為小明明、柳青、楊麗花、葉青。
小明明
巫明霞,藝名小明明,臺中州新高郡集集街(今南投縣水里鄉)人。巫明霞出生於歌仔戲家庭,父親巫添丁為「中明歌劇團」團長。巫明霞五歲即開始登台演出歌仔戲,當時在父親的中明歌劇團跑龍套,藝名「小米蝦」,後來在《某養尪大》正式擔綱小生,改藝名為「小明明」。父親過世後,小明明參加過「南星歌劇團」、學甲「光華興劇團」與「寶峰歌劇團」等戲班。
除了歌仔戲舞台,小明明長期參與電視歌仔戲演出,並有多部臺語電影演出。在臺語片興起時,小明明加入「賽金寶歌劇團」,1962年在李泉溪導演的歌仔戲電影《姜子牙下山》中演出妲己一角,開啟他的電影生涯。之後也與其他導演合作,拍攝過各種類型的國臺語電影如《盲女》系列,其間並隨劇團去菲律賓公演,當時以「七仙女」為宣傳號召(包含江璧珍、張弘珠、王春美、柯翠霞、小鳳仙、小明明、楊麗花等人),在菲律賓演出成功獲得佳評與熱烈回響。返國後在「友聯歌劇團」演出《洛神》,又開啟電視歌仔戲演藝生涯,並自組「明明歌劇團」與「明霞歌劇團」二個歌仔戲團。
「明明歌劇團」1966年設立,由葉大鵬掛名製作人,小明明負責安排戲碼與演出,成員有郭美珠、吳明雪、謝秀梅、碧飛燕、徐正芬、小豔秋等人,陸續推出《審石墩》、《楊令婆》、《相如與文君》等戲齣。1970年小明明將中視「正聲寶島歌劇團」、「明興歌劇團」合併為「中視明興閩南語歌劇團」,在中視製播演出《紫玉釵》等戲齣。同年再度改名「明霞歌劇團」簽下康明惠、李如麟、杜玉琴等藝人,錄製《龍虎風雲》、《五虎平西》、《龍鳳再生緣》、《郭子儀》等劇。1972年帶領劇團在桃園與臺北等戲院巡演。1980年華視邀請小明明重組「華視歌劇團」,除原有班底外又有唐美雲、李好味、黃香蓮、連明月、王桂冠三姐妹等加入,推出《粉粧樓》、《三門街》、《羅通掃北》、《義魄忠魂美人恩》等戲齣。
後來,小明明開辦歌仔戲補習班授課,2014年榮獲「台北市傳統藝術藝師獎」。2017年1月7日在自宅跌倒後過世。
《洛神》、《三門街》是小明明歌仔戲生涯中最重要的兩部作品。其中,《洛神》是小明明進入電視圈的成名代表作,飾演劇中男主角曹植,並且在1965年以《洛神》這齣劇,代表「友聯廣播歌劇團」參加臺視競賽演出拔得頭籌,獲得在電視台播出的演出權。爾後《洛神》在1967年(臺視)、1969年(中視)、2000年(公視)又有第二、三、四次的演出播出,小明明四度演出曹植。1970年「正聲寶島歌劇團」及「華視歌劇團」皆推出《三門街》,由小明明飾演男主角李廣。「華視歌劇團」的《三門街》由施富雄導演,趙東屏編劇,網羅小艷秋、蔣美雲(唐美雲)、黃香蓮及國台語劇演員助陣演出,並邀請華視大樂隊指揮詹森雄編曲配樂,其子施易男認為這樣大場面大卡司的歌仔戲電視劇製作使小明明的事業又推向一個高峰。
柳青
本名張春美,另有藝名小春美,生於日治臺灣臺南州臺南市(今臺南市),歌仔戲小生演員,也曾在電影中演出。
臺南市勝利國小畢業。在廖萬梓(司馬玉嬌的父親)的帶領下,進入日月園歌劇團,學習歌仔戲,藝名小春美。習藝期間,被臺聯製片賴國材和導演梁哲夫相中,主演電影歌仔戲,2年期間演出30多部電影歌仔戲,角色忽男忽女,都可以勝任,人紅戲紅。
1962年,約期滿,從日月園出班,成為臺聯影片國臺語雙棲簽約演員,並且改藝名為柳青,成為臺灣著名演員,之後陸續演出國臺語電影接近百部。與張小燕共同演出黃梅調電影《七仙女(續集)》,由臺聯電影拍攝出品。因非常賣座,接著又演出《七仙女(完結篇)》。
1964年,演出《天字第一號》與柯俊雄分飾男、女主角。還有1967年的《安平追想曲》、《田莊兄哥》、《意難忘》等,國臺語雙聲,計有一百多部。
1969年,中國電視公司開播,柳青受邀加入中視歌劇團,與陳聰明、王金櫻合作演出《梁山伯與祝英台》、《西廂記》、《大漢中興》等多部電視歌仔戲,大受歡迎。在中視期間共演出五十多部電視歌仔戲。
1973年,加入臺視聯合歌劇團。1985年,回歸中視演出。1988年在《漢宮怨》劇中演出太子劉盈後,自演藝圈退休。柳青終身未婚,其兄之女過繼給她,由她撫養;晚年都是獨居,經濟狀況無虞。
2015年11月4日,因心臟病逝世。
楊麗花
本名林麗花,乳名阿洛,臺灣宜蘭縣員山鄉人。
生於1944年的楊麗花,家中排行老二,上有哥哥(林勝),下有兩個弟弟(林明正、林明亮)及兩個妹妹(林麗香、林麗貞)。並沒有接受任何正規學校教育。1947年起,楊麗花加入母親楊好所在的臺灣宜蘭知名歌仔戲劇團「宜春園」。1950年,楊麗花與母親於戲院和外臺演出由該劇團所製演的《安安趕雞》;該戲不但是楊麗花首次擔綱演出,也因為楊麗花精湛演出而獲得一般好評。
1940年代末期,歌仔戲仍為全臺灣最受歡迎的娛樂或戲劇,因此楊麗花以《安安趕雞》這齣戲劇裡面的演出名字「小安安」(台灣話為「翁安落」)聞名。「翁安落」這個名字,仍為60歲以上歌仔戲戲迷所熟悉。
1957年,13歲的楊麗花正式成為「宜春園」歌仔戲劇團的成員,所有演出均為「女扮男裝」小生演出。因為她扮相美,不但迅速成為該團的臺柱,隨後的1961年更以《陸文龍》一劇走紅全臺灣。這齣戲也奠定她成為「臺灣歌仔戲第一小生」的名號。
1962年,楊麗花被「賽金寶歌劇團」挖角,除了繼續以小生扮相於歌仔戲界受到觀眾歡迎外,也連同該劇團於當時的臺語電影風潮推動下,在1960年代期間演出十數部歌仔戲臺語電影。比較值得一提的是,這時期楊麗花還以「女裝」扮相演出。
1965年,楊麗花加入臺北「正聲天馬歌劇團」,該劇團時為正聲廣播公司的子劇團。
1969年,累積數十檔電視歌仔戲主角與製作經驗的楊麗花成為「臺視歌仔戲團」團長,正式將演出重心轉移到無線電視。
1971年,臺灣無線電視從黑白邁入彩色。第一齣彩色電視歌仔戲《相思曲》,正是由楊麗花與小艷秋主演。
1972年臺灣電視公司為振興民間藝術歌仔戲,吸收了臺視、中視、金龍、華夏劇團的精英,組成了「臺灣電視聯合歌劇團」;被網羅的歌仔戲名伶除了「臺視團」的楊麗花、青蓉、許秀年、吳翠娥、吳梅芳、葉文瓊、許仙姬、李如麟、尤添義、柯美惠等人外,還有原屬「中視團」的王金櫻、黃香蓮、高玉珊以及在中視演出的「金龍團」葉青、任蓉等人。
這個以楊麗花為中心的臺視歌仔戲團,連同知名歌仔戲編劇狄珊,以新穎的服裝,緊湊的劇情,加上廢除武場現場演出與加強音效等因素,納入了新生代的歌仔戲戲迷。同時也網羅有歌仔戲基礎的演員加入助陣;如1979年拍攝《蓮花鐵三郎》時,網羅了早期曾經參加過王明山歌仔戲團、卻靠連續劇在電視走紅的司馬玉嬌。
1980年代是楊麗花與電視歌仔戲的黃金時期,這時期讓楊麗花成為臺灣歌仔戲的同義詞。而此間代表作有《俠影秋霜》、《蓮花鐵三郎》、《青山綠水情》、《龍鳳再生緣》、《薛平貴》、《鐵扇留香》、《情海斷腸花》、《薛丁山》、《西江月》、《恩怨情天》、《薛仁貴征東》、《白衣童子》、《梁山伯與祝英台》、《洛神》、《狸貓換太子》、《風流才子唐伯虎》、《年羹堯新傳》、《花月正春風》、《孫臏下山》、《朱洪武》、《王文英與竹廬馬》與等戲碼,總名《楊麗花歌仔戲》。
1994年8月27日,楊麗花正式宣布結束與臺視的合作關係。她表示,與臺視合作30年來,她從無二心;但臺視發函說往後要收回著作權,「我是個創作者,一向最重視版權」,與臺視就著作權問題溝通無效,所以決定脫離臺視。
電視歌仔戲原本就是藝術包裝的商品,它和所有的電視節目一樣是靠著廣告的支持而生存的,商業與本土藝術的結合或多或少會產生一些令人詬病的問題。但是楊麗花藉由科技之利、傳播之便,讓傳統歌仔戲得以在政府不重視的情況下留存,讓歌仔戲脫離「外臺」與「內臺」的侷限,這是楊麗花對臺灣歌仔戲的重大貢獻。
1990年代,解嚴後的臺灣允許世界各國影視娛樂進入,加上有線電視興起,依賴臺灣無線電視產業生存的楊麗花電視歌仔戲漸次沒落。楊麗花之後的小生接班人,也無法接續楊麗花的氣勢。這些因素導致楊麗花所組成的臺視歌仔戲團無法繼續1970年代、甚至1980年代的臺灣歌仔戲榮景。
雖然如此,楊麗花仍繼續培養新人;並將表演觸角重新伸出大型舞臺,這裡面以1991年、1995年、2000年與2007年於國家戲劇院推出《呂布與貂蟬》、《雙槍陸文龍》、《梁祝》與《丹心救主》為其代表作。2012年,楊麗花與愛徒陳亞蘭在臺北小巨蛋合作演出《楊麗花終極大戲-薛丁山與樊梨花》,結合電腦投影特效,將歌仔戲提升至另一種新的層次。
結束與臺視的合作關係後,楊麗花擔任麗花傳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掌握了一部份的楊麗花歌仔戲的版權。
從1947年就上臺演出的楊麗花,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成為知名的野臺戲演員,也是臺灣「電台歌仔戲」、「電視歌仔戲」的創始者。她於1970年代所組成的「臺視歌仔戲團」不僅讓歌仔戲於電視新媒體得以流傳,也培養諸如陳亞蘭、紀麗如、潘麗麗、簡嘉伶、葉麗娜等歌仔戲名伶。
楊麗花的歌仔戲演出,絕大部分為女扮男裝;這不但是她的演出特色,也是臺灣歌仔戲的特色。楊麗花雖為宜蘭人,但其演戲使用臺語時並不使用宜蘭腔,而用臺北腔。
曾告別舞臺多年的她,2016年正式宣告復出,2022年10月獲得第33屆傳藝金曲獎戲曲表演類特別獎,2024年2月21日榮獲教育部頒發「推廣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
葉青
小名阿雲,苗栗縣人,歌仔戲名伶,行當為小生,尤擅於較為冷峻的角色。在家中排行第四。繼父杜清駿為高雄縣岡山鎮地區戲班胡琴弦手,母親葉月英則為小旦。
葉青自幼即隨家族戲班四處奔走,登臺跑龍套,串場童生。
入小學後,脫離戲班,由外婆接回苗栗。小學畢業後,又返高雄岡山,前往臺南工作,曾於臺中大明補校受兩年教育,誦讀《三字經》等漢文童蒙書籍,矯正臺語發音。曾相繼從事百貨行、雜貨店、米店店員。當時臺語電影風行,葉青18歲時投入拍片,拍攝了五、六十部的電影,拜廖五常為師,練習拳腳武打身段。
1969年,經柳青推薦,加入中國電視公司歌仔戲團,首演「花田錯」,正式走入電視歌仔戲演藝生涯。受石文戶、劉鍾元、陳聰明等人調教。
1972年,葉青加入臺灣電視公司聯合歌仔戲團,相繼演出「七俠五義」、「西漢演義」、「三國演義」等戲碼。在「三國演義」戲中以坤生扮演關公,實為特例。
1982年,葉青加入中華電視台,與狄珊等人組「神仙歌仔戲團」,結合郭美珠、林美照、許儷齡、陳昇琳、石惠君、狄鶯、林夢梅、連明月等人,狄珊編劇,合演華視《葉青歌仔戲》,首演劇目為「瀟湘夜雨」。
1984年挖掘楊懷民參與「孟麗君」演出,擔綱皇甫少華一角。此一起用,造就楊懷民為電視歌仔戲至今唯一乾生,華視《葉青歌仔戲》自此多走「雙生、雙旦」的劇情軸線。而楊懷民原習京劇,使歌仔戲演出於身段、搬演更具戲味。
狄珊編劇初期偏於武俠風格,而後藉由聲光特效,逐步走向神話奇情類型,形成電視歌仔戲中「葉派」風格。
1985年後也從傳統歷史演義、古典小說汲取,編成劇目。
葉青歌仔戲演出,一向深具文學風格,在歌仔戲原有庶民趣味中,獨具特色,頗受臺大中文系教授曾永義好評。於1988年、1990年、1991年獲得金鐘獎歌仔戲獎項。
1993年,以「冉冉紅塵」登上國家戲劇院舞臺,為葉青少數舞臺歌仔戲作品。
2001年,改編《桃花扇》,於公共電視臺演出「秦淮煙雨」,受到矚目。
1977~1980年,歌仔戲從老三臺消聲匿跡,葉青便隨自家開的旅行社到處遊歷。1980年在狄珊引線下,葉青與臺視簽約,2月與華真真合作演出臺語歌唱劇『丹桂飄香』,是葉青後來在華視演出的『斷腸紅』(1984)故事原型,大受歡迎,證明葉青人氣未曾隨淡出螢光幕而稍減;3月,葉青繼續演出臺語歌唱劇「嘉慶君遊台灣」,與青蓉、許秀年、郭美珠、楊貴媚等人合作,受到觀眾熱烈喜愛,加演了三十集才告終。
1980年當時的臺視專捧楊麗花,所以葉青在1981年寄出不續約存證信函;但受限於當時「三臺默契」的陋規,若不能拿到臺視的不續約證明,在中視與華視便難以容身。葉青自認爭的是一個「理」字,不畏自己所頂撞的是電視臺長久以來最敏感的問題,依然在同年六月舉行記者會,聲明演藝人員應該有權選擇做自由演員。這事件廣獲各方戲迷支持,媒體也筆伐「三臺默契」的不合理,引起行政院新聞局的重視。同年7月19日,葉青從臺視拿到編號「001」的證明書,這是臺灣電視史上第一張「未續約證明」。
※圖來自網路搜尋,文來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