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Tji
漫畫平台:Line Webtoon
實體書出版:台灣角川
-
照片是基於漫畫家 Tji 老師所著《包養前輩》為靈感的發想創作,也是我覺得比較能表達自己對這部作品的想法。即使已經寫了一篇長心得/日記,文字依然無法完整表達我內心對於這部的感想,甚至擔心它會破壞作品中很多留白和曖昧的地方。
而畫面是我所能想出可以不直白地去表達這些想法,同時也是在看這部時,腦中自然而然浮現出來的。
講得更詳細一點,在看這部作品時,內心感受到他們兩人關係的變化,以及身處的環境。因為作品的世界觀很險惡,所以特地跑到北海岸去拍。我不想用分析的角度去解析兩人和劇情,那樣會太像是利用文字去定義一個人和故事本身,我也不是什麼專業的評論家;我更想去感受他們的感受,最後再將我的認知拍出來——因此這些照片就是我眼中的《包養前輩》。
為了避免版權問題,已盡可能避免拍出和漫畫太相似的畫面,如有不妥請告知。當然這些照片沒有要營利,也不是業配,單純只是為創作而創作。
很神奇的是,在拍完後製完之後,我好像也看到從未看過的自己。可能潛意識一直都是這樣看待自己這幾年的變化吧?尤其是遇到一些人之後。雖然和其中一些人沒有好結局,但最後還是擁抱了自己——無論是光明還是黑暗的一面。我想這是自拍的魔力吧?它更是突顯出相機就只是靜靜地看,完全無機且無情。
-
為了避免爭議,特地解釋為什麼下列照片是以自拍(self-portrait)的形式拍攝,而不是找兩個男性模特兒:
-
文章歡迎轉載,但請記得註明來源,也謝絕商用。謝謝!
在此感謝爸媽協助我拍攝,以及好友麗瓔的傾聽與給予建議。
故事始於 2023 年的美國紐約,火爾‧維斯特和溫塔‧帕默爾在疫情下的約砲分別後,碰巧在醫院重逢,成為了洗腎室的醫生同事及室友。長時間相處之下,火爾得知溫塔似乎非常需要錢,於是勸誘似地提出包養要求。起初溫塔並不同意,但在他經歷因瘋狂加班而染疫的折騰後,深知再繼續這樣下去難以生活,於是同意以「每個月十萬,留在我身邊」的要求接受火爾的包養。此後便開啟了共度生死、傷痛和成長的感情之路。(此段文字略引用自實體書第一集的劇情簡介)
作者 Tji 老師曾於 98 話的「作者的話」留言:「開始即是結束;結束即是開始。」兩人的進展和世界的重疊,在各階段的結束後,又開啟了新的發展。而許多的「現在」,則不斷地呼應著「過去」,彷彿「過去」的某段對白與情節,被「現在」以出乎預料的情況映照和昇華了。兩人的感情有如艱辛的朝聖之路,一路上走得傷痕累累,並笨拙地以重複的模式摸索著愛,一起奮力邁向更多的開始與結束。
《包養前輩》的內容非常豐富,它不僅描繪兩個男人相識相愛的故事,也包含了很多「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龐大的世界觀、日常的無常等。對我來說,「愛」、「認識人的過程」與「成長痛」是看完漫畫後,比較有感觸的地方,因此此篇主要是以這些方向抒發。
*「毀滅與重生」段落和最後的「補述」有劇透,請斟酌閱讀。
我們從與各種人的連結,以及生活環境與知識中,建構出屬於自己的世界。因此,每個人都有獨特的世界觀,各自以獨有的方式看待身邊的所有人事物。人與人之間的碰撞,像是去認識一個新的世界。在探索中,往往會感受到喜悅與共鳴,也會受到傷害,甚至不得不放棄原本緊緊抓著的一些固有價值觀。最終,彼此都只是個血肉之軀的人類而已,只能在溝通和協調中,共同建立出最適合彼此的世界與相處模式。假如對方在你的世界中離去,雖然會令人不捨,但那也是因為曾經有愛才會傷心痛苦,它會讓人的情感變得更豐富、更有層次以及更認識愛,也使得人們看到不曾認識的自己。
「了解他人」大概是世界上最費解的事之一。每個人的心都像是充滿關卡的迷宮,或許神秘,或許有著符合社會規範的完美表象。剛接觸時常常會有:「這個人在想什麼?」「為什麼他要這麼做?」「我這樣是不是會踩到他的地雷?」等顧慮,並從認識對方的第一印象中,暫時認定他是這樣的人;隨著契合度將彼此越拉越近時,發現他有許多深不可測的層面,甚至可能使人疑心生暗鬼——他到底重不重視我?他把我當成了什麼?尤其是當靈魂深入到彼此的私領域時,甚至會像是一場戰爭,在彼此的價值觀間侵略、轟炸及捍衛自己,難分難捨地碰撞出更多激烈的火花。在這節骨眼,只能好好問自己,能接受他到什麼程度。
但一旦願意走入核心,便會發現眼前有一面大鏡子正反映著自己。
假如這世界上的每個人都能彼此理解彼此的獨特和痛苦,就是一種烏托邦吧?這樣一來便沒有人會受傷,或許也不會有階級與歧視,大家都可以平等和平地對待彼此。然而,現實總是充滿差異及荒謬的,差異雖能開闊眼界及豐富人生,也是彼此能持續進化的元素,但同時也會造成傷害,而這些都是差異本質的一部分。因此我們只能從差異中試著去雕琢和修復自己,找尋能彼此共鳴的人們。每個人都是為了生活而身經百戰的獨特人生,不論思想和價值觀有多麼跳躍或難以接受。
看這部就好像在看人生,我們會遇到各式各樣的議題,以各自的生命經驗去認識和解讀世界,形塑出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因此到頭來眼前的一切皆是在反映自己。但世界終究是流動的他者,是龐雜且擁有許多未知的存在,我們只能參與到它的一部分。
《包養前輩》有一句對白讓我很有感觸:「慾望越多,越顯得弱小。」愛、理想與生理需求,都可以化為慾望,驅動著我們的言行。它不但能促使我們追求與實現心之所向,也能使我們成為被慾望主宰的怪物。當內心的慾望若遲遲沒有被滿足和調解,自我便會被帶著走、被控制。
當人們被這些慾望所產生的情緒支配,卻感受不到滿足時,失望、不安、憤怒和恐懼會變強烈,最原始最黑暗的自己便與這些情緒融合,開始說服平常的自我:
「你非得要這個不可!」
「你因為沒有怎樣怎樣很不平很委屈!」
「醒醒吧!你是什麼咖?你就是沒有機會!你抱著那可悲的得失心下去做夢吧!我來代替你去嫉妒去憎恨去搶奪去發瘋!」
它只會一直大喊:「快來看看我!你只能看我!我才是最重要的!」
隨著劇情推進,一一揭露出角色們在面臨慾望所引起的情緒及嚮往時,便會認定那些等於全部的自己而沉溺於瘋狂的執著中,緊抓著美好幻夢而傷害到現實的人們。
每個人既是獨一無二,也是不完美的存在,人和人之間因為愛而產生的期許與需求不同,而讓內心的稜角在彼此之間產生了碰撞、傷害、執念與拉扯,使得這些美妙的連結挾帶了幾道沉重的枷鎖,這些枷鎖更是考驗著如何拿捏自己與他人之間的平衡。
尤其當這道枷鎖是來自家庭時,便如同詛咒般地擴散:從父母開始,延伸到孩子,甚至到孩子對待身邊的人與他們的後代。只要沒有處理枷鎖的源頭,這些詛咒便會不斷地複製下去。當與這些詛咒共存太久,而沒有勇氣去突破時,重複的模式便會出現。雙方重複著痛苦,久而久之,便會相信自己只能這樣活著,外在的圍籬,逐漸成為執念與幻境。
無論是父母強加自身期望到孩子身上,或是親密的人之間有愧疚與虧欠的情感,甚至把自己看成是家中最偉大、全心為此犧牲和掌權的人,都會導致關係的不對等,甚至變成一種予取予求的魔咒,而咒語起始句通常都是:「我是為你好。」
以愛之名掌控他人的人,不見得完全是自戀及去平衡過度犧牲的自我,也可能是想把握自己在對方心中的權力與地位,並認定對方沒有自己會活不下去;同時,自己沒有對方也難以存活。表面上看似是居高臨下,卻又想從這樣的關係中,讓對方只看得到自己的好或需求。而被掌控的人假如只期盼自己的世界會改變,卻同時也害怕掙脫這樣的鎖鏈後,會不知道該怎麼活著,繼續任憑彼此過著惡性循環卻又有著某種穩定的生活,甚至將同樣的枷鎖施加在其他人身上,因為那是他所認知的愛與慾望。畢竟改變與突破,代表著必須去毀掉一部分習以為常的生存模式、一部分活在自己內心中的人們,以及一部分的自己。
許多人在我們的人生中來來去去,或多或少造就了彼此的無常。無常,毫無道理、不公不義、在你沒有防備時降臨,構成了日常的一部分。它往往會重創人們的身心靈,迫使著我們去面對這一切和自己的課題,不禁令人懷疑:「我為什麼要活著面對這些?」也許命運就是會讓你遇到,然後讓你在今世超脫,下輩子不要再當人類,或是更容易判斷惡意和自己的抉擇吧?或是,讓你認清靈魂真正想走的路、想認識的人?
有些無常會帶來絕望,而絕望會使人失去相信自己的勇氣。它會把人困在井底,使得被困住的人即使費盡心力地衝撞後,卻只能徒勞地留下更多傷痕;假如身邊一時之間找不到可以接住自己的人,便會覺得這個世界彷彿都在否定自己的存在;甚至,只要有條蛇爬下來,在黑暗中,看起來都像是閃亮的救命繩索。
不過,我個人覺得既然已身在絕望中,倒不如在少數的喘息時間,讓自己癱在那,靜靜地和自己待著,試著去看清絕望本身。而當你發現了絕望的全貌,或許開始有了力氣,一一撿起自己被絕望所打碎的碎片,再次重塑自己並往上爬;或是發出訊號,讓能打破現狀的人發現;或是找到一個比較好過的姿態與之共存,靜待突破的契機。
然而,有些絕望也可能永遠不會給人爬起來的動力,只能和它一同沉淪,直到被外在及自身的絕望吞噬殆盡。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足夠的選擇和心力,去面對眼前的一切;唯一能改變的,只有自己看待眼前處境的心態。
對於無常和絕望,我只能好好問自己這兩句話:「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下一步你想要怎麼做?」甚至在迷惘多時後,才能大概摸到上去的繩索。我想每個人對於無常也只能從個人的經驗值去面對,經過好幾次的反反覆覆、迷惘、停滯、毀壞與蛻變,才能逐漸活得像小孩一樣澄澈、跳脫他人的框架和維持一種純粹;以及活得像大人一樣穩重有擔當,且因了解痛苦而更能同理與溫柔待人,同時保持自己的底線,以及人與人之間都覺得舒服的界限。最後依自己的方式去思考與體會:「人為何要活著?」
儘管人類終究不會是完美的生物,但也不能因為自己的不完美而拒絕成長。也許今天找到了某個答案,明天卻又全盤推翻。也許曾經緊緊抓住很多過去所累積的一切,但在遇到無常後,它是不是完全適合現在和往後的人生呢?套用火爾所說的:「誰說人生一定要有標準答案?」
*此段有對於結局的主觀想法,請斟酌閱讀。
成長的過程中,必然帶著疼痛與死亡。如同毛毛蟲羽化成蝴蝶的過程,每一個階段或許適合用這樣的模式活著;但過了一個階段,便會開始質問自己:我現在是活在自己建構的夢和框架裡,還是內心深處所嚮往的生活?自己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
隨著歷練變得豐富,我們汰換了好幾件衣服,和每個階段的自己對話,告別一部分在生命中遇到的靈魂。然後,重新排列及梳理家人及身邊的人們在我們心中的情感,甚至埋葬過去,再以新的姿態面對下一個階段,並反覆死亡與重生。
火爾和溫塔的相遇,猶如光與影。溫塔就像照亮火爾陰影的太陽,火爾則是顯化溫塔那陽光下的陰影。光影間的相輔相成,使得他們的故事立體而深刻。兩人一起在這趟充滿荊棘的路上,尋覓著屬於自己和彼此的真,而那份真就是愛。
火爾的母親因丈夫外遇其妹而精神失常,除了將火爾視為發洩負面情緒的沙包外,甚至指使火爾槍殺哥哥拉姆斯,使得他在兒時度過了地獄般的生活。而被救活的拉姆斯,則以約定去支配火爾,因為那是他們所認知的愛。隨著在有如魔王統治的家庭長大,以及複雜的環境,令火爾認知到世界弱肉強食的一面與規則,且不斷地想打破它們,並能不顧社會的框架去表達自己;然而,他同時也對於自己所愛感到膽怯,甚至會試著掌控他人的人生,藉由試探著人們的底線,去尋找能理解自己的人。
溫塔則因兒時向母親反應父親對他與因內斯的侵犯時,母親卻認為他在說謊,而表現出失望且長期忽略的態度,使得他內心更加受傷,進而終其一生都在尋找不讓任何人失望的標準答案與形象。為了不想讓任何人失望而努力不懈,背負著對過去人們的強烈罪惡感,他將這些痛苦視為自己的全部,戴上一個又一個社會人格面具,以穩重而美好的表面掩蓋著內在的黑暗;然而,這些痛苦,卻使他的內心強而有力,不曾被任何困難擊倒過。
當這樣的兩人深入了彼此的內心時,同時也逐漸破壞了彼此曾經所擁有的價值觀——緊緊抓著不放的過去,以及僵化的執念。不過,對於火爾而言,他從深淵中看到了太陽,在追逐太陽的過程中,過往所緊抱著有毒關係和夢境的他,便痛苦死去;新生的他勇於追愛,成為不再只為自己想,也不再認為自己只會帶給他人傷害,更是有了守護他人的責任感的人了。對於溫塔,隨著他越來越深入火爾的世界,度過一次次自我的生死後,他不再過度苛責自己,以及逼自己一定要符合某個標準和社會期望;且能和自己的慾望與黑暗平起平坐、好好對話,再也不受它們的宰制。
過往的支撐儘管重要,然而它們不見得是適合自己的支撐,甚至可能會牽制到自己的成長。斷捨離雖然很痛,但同時那也是讓自己真正擁抱全新未來的契機。我想這就是成長痛吧?必然會經歷不快樂的離別、遺憾和內在死亡,才能迎向新生。畢竟緊緊抓著過去,就沒辦法把握現在。
因此對兩人來說,這世界有人能理解他、接納他就夠了。一起在破壞對方一切的井底愛著對方,包容了彼此的全部且最真實的姿態;走到了彼岸後,再以全新的樣貌扶持著彼此繼續走下去。我想這就是他們之間的愛吧?當對方痛苦時,只有彼此能成為彼此的唯一。看似窒息,卻又推動彼此成長,兩人不但再也不會活在幻境裡,也不會複製家庭的詛咒給彼此及下一代,更是全心全力地愛著彼此,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呢?
由於故事中的角色們都不完美且愛得自私,才得以碰撞出這些既痛苦,卻又難以割捨的情感和情緒。然而,當他們專注著看著自己所愛的人時,那樣的眼神卻又如此純粹,無論對方是什麼樣的人,只要對方眼裡有著自己,他們便全然地接納。
愛可以是救贖,同時也是詛咒;它可以存於虛幻的夢,給予甜蜜的憧憬;也能化身成現實的鐵拳,使我們對於自己和對方有更深刻的認識。愛可以帶給人療癒、陪伴、勇氣和支持,同時它也會將人、將關係捆成一條條的鎖鏈,只是自己有權利決定要不要在這條鎖鏈再拴上一道鎖,或是鬆綁。
即使傷痕累累,我們的本能依然驅動我們去尋找愛,因為它讓我們感受到自己被需要,也需要他人,並在偶有不順的日子中給予我們能喘息的空間與力量。愛,能讓人勇於探索自己的強大與脆弱,以及感受著生命中每個人在彼此間所留下的印記與情感,最後使人勇敢地活下去。
-
另外,從河合隼雄所著的《童話故事裡的心理學》有看到一個觀點:童話故事中所安排的「母親死亡」、「弒母」情節,多半都是為了要讓孩子(主角)開始獨立。這點讓我覺得很值得玩味。
但我想,火爾因為選擇了溫塔,而不得不離開拉姆斯和茱莉亞這件事,就是他所謂「痛苦的死去」吧?如太陽般的溫塔,的確殺死了火爾;但火爾想要得到溫塔,那些離別就是他的代價。因此在經歷過「無拘無束的性愛」、「惡劣至極的暴力」和「痛苦的死去」的願望與代價之後,就是他的新生。我是這樣看待火爾的成長的。
至於溫塔,曾經有在考慮要不要寫關於攻受互換的事,因為這算是他先意外死後,再次面對自己最不堪的一面,他才能對著父親、母親和妹妹懺悔及安放他們的位置(類似家族排列的概念),而得到心靈上的重生。但一來以上通通只是個人主觀想法和過往做過家排的經驗,二來我完全沒有心理學相關背景,也不想亂套用什麼專有名詞或掉書袋,寫到這裡就好。對於他,我個人的感受和感觸還是偏重在「他的人格面具和舊有習慣與價值觀因為火爾而死了很多次之後,真正的他才走得出來」這件事上面。
關於溫塔再補一個,在反覆閱讀的時候,對於溫塔被波及到爆炸事件突然有種感覺,就是當關係越來越深,價值觀就越容易碰到牴觸吧?因此後來看爆炸,還有爆炸後兩人的反應,就好像各自踩到彼此的痛點和大地雷般。
3. 其實有點遺憾因內斯和拉姆斯的部分放不太多,不過好像也用某些形式放一部分進去了(?
我想兩人各自所造成的搶奪與破壞,也都是出自於愛吧?
4. 關於和解這件事,只能說如果在現實中可以有更多機會能好好和解,或許能減少一些遺憾和莫可奈何吧?雖然我同樣也覺得,就算不管那個關係變得怎樣,知道把對方放在心裡的哪裡,即使不和解還是可以過得很好。畢竟有些結可能是注定解不開的,也不用刻意去觸及。
5. 我有想像過讓全世界的人都能和火爾同步會是怎樣的世界,也許就會少了很多誤會與傷害,也不會有階級複製和善意惡意,每個人都能和平共享全世界的資源,永遠都有人能了解自己。而我能理解在某些領域比較專精,或是對於人和世界的感受更深刻、想法格局因此變得更大,就很容易產生出其他沒有深入了解的人就是一般人的想法(但某方面來說,每個人都是一般人,而每個一般人都有特別的地方)。也許這是他所嚮往的烏托邦吧?雖然是一種自私和狂妄,但以他的家庭處境,其實不難想像他會想這麼做。但到頭來,他也只希望他身邊的人可以理解他,那就是他想要的世界。(只是還是有人必須要付出代價就是了)
6. 我個人是相信靈魂回歸到宇宙和靈性時,會將從人間帶來的資訊融在一起,靈魂和靈魂之間也是。或許這也是溫塔在死亡世界中,才能如此理所當然地接收到小達的所有資訊吧?只是靈魂回到人間,又會再度和宇宙分開而成為個體,祂會逐漸忘記在宇宙、靈界的一切,並且要想辦法在充滿誘惑和痛苦的人間中,尋找各種宇宙的跡象和自己的使命(或是說靈魂想要走的路,後來發現只帶著「使命感」去做事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我覺得使命要結合開心和成就感,才是支持自己繼續做下去的動力)。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會有所謂「心有靈犀」和「共時性」的存在吧?人類在這奧妙的宇宙中,真的太渺小了。越打越像邪教,因此這部分就寫到這XD(其實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整篇都好像什麼身心靈團體或課程的文體!!以上通通純屬主觀想法!!只是剛好因為這部作品促使我想將這幾年的體悟整理一下😅)
7. 絕望那一段寫得很糾結……我沒有資格給出一個解方,我也不是個會給人雞湯的人,也不想讓人覺得自己在看輕「絕望」這件事,因為會覺得絕望就表示,看不到任何希望和光芒,眼前就是地獄和煉獄,而每個人的痛苦都無從比較。但在邊回想劇情和過往自己及他人的經驗邊寫的過程,好像還是不自覺地想要寫出某個結論。我想人就算再怎麼討厭自己,還是會希望自己可以過得好好的吧?無論是普世價值或自我認定。或是,拼命說服自己並沒有過的那麼慘,卻又不敢奢求更值得自己的事物,只要「肯努力」就會讓自己「更好」、「被他人肯定」了吧?
只是每個人遇到的絕望都不一樣,有的人可能走得出來,有的人不管再怎樣就是沒有辦法和心力……我個人不太相信「上天給予人的試煉是人可以承受的。」這句,我覺得上天會讓人經歷絕望和無力,是提醒人類的渺小,以及不要忽視惡意的存在,更不能將自己的絕望作為對他人無限上綱的藉口,我們只能從這些試煉中去感受生命和情感的重。(我就性惡論者)
另外,有感受到因內斯是打破絕望、僵局的突破口,而火爾和溫塔各自也將彼此帶出本身的絕望(雖然也帶給彼此別的絕望啦)。但我想,自己要有那個心,才能讓他人成功地將自己帶出絕望。就像因內斯在射殺父親前,是先看到溫塔痛苦的神情,而他自己也是受害者,他可以懂溫塔的痛苦;而因內斯的自我突破,也使他的人生能繼續前進;至於溫塔和火爾,一個先想要走上岸,另一個是先想要得到太陽,他們一開始的心讓他們得以步出自己原有的處境;而茱莉亞更是自己決定去找火爾,進而因為溫塔的話,他才想起自己曾經的嚮往。因此上述日記最後還是著重在自己的絕望,只能先有自己「想要突破」的意念,才有機會去突破。
8. 意外發現《神曲》總共有 100 篇詩歌,《包養前輩》總共也是 100 話,兩者多少都有點在講罪、慾望、痛改、洗淨的概念在。《神曲》在〈地獄篇〉,就講滿多關於愛/慾望不夠與太多的地獄,以及背叛和欺瞞,其實主要就是七大罪。而部分的「罪」也可以在《包養前輩》的〈神曲篇〉感受到。看後續的劇情,都給我種「認知到自己的地獄(罪),再到煉獄接受洗禮,才會逐漸步向天堂,最後找到真。」的感受。純個人觀感啦!我也還沒看完《神曲》,目前進度還在〈地獄篇〉,閱讀門檻有夠高!因此這部分應該超級不精確。但《神曲》的格局真的很高,非常值得一看。
9. 其實我一直覺得夢境是用它自己的語言告訴本體一些真相,或是補償內心的缺憾,或是可以讓你在裡面罵現實中看不順眼的人(欸)。因此對於「夢是假的還是真的」這件事滿看情況的,比較像是你可以從它那邊解讀出它想跟你說的訊息,但又不能把它當成是自己的全部。(越打越玄了)
而後來〈第一、二月〉的橋段,有讓我感受到火爾為自己和溫塔打造出一場大夢、一齣大戲,如同他常有許多小劇場。然而溫塔變動是如此地令人難以捉摸,永遠不會照著火爾的劇本走,給予了火爾的劇本出乎意料的段落。這使得火爾的第二齣戲、第二場夢再度破局,逼得他用最糟糕的方式想強迫溫塔去接受他的劇本。就像是小孩在玩玩具,都會設想幾段故事;然而這個玩具,卻有了自我意識。這對於小孩來說是難以接受的,因為他一手打造的世界被毀了。但他卻也沒想到,這個玩具的意外性,最後竟能帶給他原以為沒有希望,卻又渴望的結局。我想往後,他們會基於這個結局,再次展開更多的開始吧?
【佛洛伊德經典:《精神分析新論-焦慮、女性氣質、展望與宇宙觀》】
《童話故事裡的心理學》,河合隼雄 著,遠流出版。
*除此之外,絕大部分的文字都是來自現實的鐵拳和看完後最直觀的感受,以及不少經過我人生中的靈魂。只是我已經分不清哪些是從資料看的,哪些是現實,因此無法一一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