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常理不再理所當然:當代藝術如何再思邊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時至2024年,21世紀也即將步入四分之一。回顧過往的20餘年,有哪些新事物出現,又有哪些舊事物消失?這段時間的社會變遷,是否已迅速到難以適應?我們以往所認知的是否還為真?又或早已隨著變遷流動?當一切認知都被顛覆了,那存在還是否有意義?本文將從《浴室水的流動》展覽出發,探討其主題以及十三件作品如何回應當代社會中的邊界問題。

邊界失效:當代社會中的秩序瓦解


21世紀是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在短短二十餘年間,人們便見證了從桌上型電腦的普及到智慧型手機的人手一機。在這樣的科技進步下,人們的行為模式無時無刻不在改變,新的社會秩序隨之建立並持續被修正。而過去的社會秩序在這樣的變動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許多既有的認知與準則逐漸失效,邊界開始鬆動,甚至走向瓦解。

林思妘《人造自然》便對「人造物」與「自然物」的界定標準提出質疑。隨著試管嬰兒、基因編輯再到科幻電影的仿生人,何謂人造物/自然物早已難以界定。藝術家透過創造這件假設性的作品,試圖引發觀者的深思。作品中,國小課桌象徵著經過外力加工的人造物,而桌上以紙糊製成的樹則代表著具有生命力的自然物,兩者被擺放在一起成為一系列衝突的場面。當自然物不再是可以自然生長的,而本為人造的卻成為具有生命意象的自然物,舊有邊界早已蕩然無存。或許,在新的界定標準出現之前,人造自然將持續是無解的。

林昱達《搜尋林昱達》則對於網際網路上何謂「真」提出質疑。在網路普及的時代下,身份變為一連串程式代碼,輸入關鍵字按下搜尋便會出現相似結果。這種互動模式打破實際互動中的準則,誰是真的林昱達也不再能被回答。作品中,藝術家蒐集不同人簽有林昱達三個字的筆跡,透過名片式的輸出並搭配不同人的照片,創造出網路上搜尋到一堆林昱達的假象。然而,這其中卻沒有一張照片或字跡源自本人,只有賽璐璐片堆疊而成的「林昱達」三個大字才是真跡。或許,線上的資訊世界早已打破既有邊界,唯有在線下真正看過林昱達的人才能辨別網路資訊的真偽。

馮昱敖《個人場域的入侵》是一件非常需要時間消化資訊的錄像作品。藝術家以投影展現他人眼中的自我,畫面先是通過若有似無的百葉窗,再投射到沾滿黑色鞋印的床單上。投影的內容則展現被入侵後的個人場域,演示當個人內心最為舒適的空間受到污染時的場景。藝術家試圖呈現,在當代社會個體與他人的互動模式下,所引發的一切對自我形象的摧毀。以觀者的角度來看,有所共感的是個人場域放置在當代社會下所具有的可入侵性,這與當代快速的傳播及輕易的交流模式脫離不了關係。然而,是否所有個體與他者的互動都有負面效果,這是筆者持有不同想法的。

日常重置:互動變革中的常理消逝


延續上一段的脈絡,當社會變遷發生之後,常理變得不再是不可質疑的。然而,對於邊界的重新審視卻並非同步的,互動模式以外的日常並不會受到直接影響,但卻也免不了受到社會變遷的間接影響。這些日常的邊界往往要等到互動模式發生實質改變,行動者才會感受到常理正在被推翻。

劉曉語《伴》便對物體之間的關係做出顛覆性的挑戰。物的功能性是被使用者賦予的,進而衍生出一套使用物的法則。然而,當這樣一套規則體系崩解,物是否還是在原有框架下,又或是形成一套新的使用法則?藝術家將不同日常用品進行組合,同時也擺放了小人模型提供觀者進行互動。這件作品的使用方法是,觀者可以隨意挪移物體與小人的位置,並在挪移的過程重新建構物的價值體系。從觀者的角度來看,小人可以代表自己的投射,也可以作為一群使用者的意象。而物在其中,也脫離原有被動的依附關係,物的移動可以象徵與小人一樣的主體性。

陳一紅《迷走身》則可以說是對於身體一種新的觀看方式。藝術家將身體視作為一張地圖,如等高線般的標示出哪些區域可以接近,哪些則是禁區。根據其中的作品介紹提到,這樣實體化的邊界不只是物理上的,更是精神上的。作品以支架作為支撐,吊掛著印有不同身體部位及標記的圖片,觀者可以從不同角度觀看作品。藝術家認為,當觀者從不同面向觀看作品時,其實正反映著身體在不同情境下的邊界。從實際觀看作品的感受來看,吊掛的照片確實能展現身體邊界,但卻較難傳達其動態性。觀者與作品之間的關係更像是,觀者作為具有能動性的主體,而作品則僅能根據其相對位置對身體邊界作出反應。

曾若瑛《…一口》以近期台北熱門討論話題—和平新生路橋的拆除作為創作主題。作品以數張拍立得照片的拼裝而成,每一張照片都是天橋的一隅,放置在一起成為一座完整的和平新生路橋。藝術家將橋視作為一個既連結卻又分隔的意象,在地理上連結原為分隔的兩個邊界,卻也同時創造了地景上新的邊界。然而,當天橋消失之後,原本的實體邊界不在,所剩的僅有個體對於空間的記憶與情感。將作品連結到邊界的脈絡下,或許我們可以討論的是,當習以為常的日常發生改變,人們將如何重新建構生活模式。從觀者的視角來看,可以理解作品想表達的意涵,但藝術家的個人記憶要如何引起所有觀者的共感是值得思考的。

解構與重構:流動中的邊界再定義


當既有邊界逐漸崩解,新的邊界將隨即出現,如此新舊交替,週而復始,川流不息。在這樣不斷解構到重構的循環過程中,人們將不斷適應新的邊界,同時逐漸忘卻過去舊的事物。如同本展之策展主題「浴室水的流動」,那些看似穩固的並非定著不變,而是會隨外在環境不斷重塑。

陳冠儒《Malruc》是一件在展間中非常引人注目的作品。作品名稱「Malruc」在卑南族語中意為採集,反映藝術家從部落的童年記憶再到對都市生活的摸索與適應過程。作品中,卑南族傳統服飾的刺繡象徵對於族人身份與文化記憶的傳承,而延伸至樹枝上照片的三色線條則表達採集的意象。與傳統織布不同的是,這些線材不再源自部落周遭的自然環境,而是取材於都市社會的各個角落及生活片段。值得留意的是,紅、綠、黃三種顏色的線在數量上有所不同,這也代表都市環境所存在的差異。傳統的採集及刺繡本應有所邊界,但當新世代族人生命經驗發生改變,傳統文化以新的形式被展現。

王甄筠《∞》則重新審視了個體與社會的關係。作品中,以透明膠帶製成的小方盒象徵個體,其中放置的字條代表個體的多重身份,而相互連接的線則象徵之間的社會網絡。在與作品互動時,觀者可以發現,當某一小方盒被移動時,其他方盒也會因連接的線而產生牽動。藝術家認為,個體的概念是在一個個社會網絡下產生,並在不同網絡中扮演著不同身份。當作品被移動時,就如社會網絡的一次次重構,個體在新的位置被賦予新的意義。從觀者的角度來看,比較沒有辦法從作品中感受到的是,社會網絡改變後個體身份的改動。又或是,當移動過程中個體間的社會網絡斷裂,那身份將有怎樣變化。

涂維妮《馬賽克》是一件極具意識流的錄像作品,一同展出的還有一旁如日記般的紀錄冊,紀錄著藝術家每分、秒腦海閃過的畫面。本作品與以往多數錄像不同的是,片段中的每個故事交錯穿插著,此外不同場景的轉場如夢境般的相融在一起。而這正回應到本作品的名稱「馬賽克」,各種記憶拼裝在每一幀,組成如馬賽克般的記憶片段。影片中,各場景之間的轉換分隔卻又黏著,就如紀錄冊中不同時間下紀錄的文字,既不和諧卻也不衝突。藝術家透過具象化自己內心世界的流動,重構個人記憶中那清楚且分化的界線。我認為對於觀者來說,這是一件吸引人的作品,但不見得每個人都能被帶入情境當中。

邊界之源:回到本質的提問


「邊界」無疑是貫穿本文與整個展覽的關鍵字,但邊界究竟從何而來?其本質又為何?卻鮮少被單獨提出來深討。或許,邊界本就存在?又或,是誰創造了邊界?當我們回到這一最根本的問題,邊界的真正源頭究竟是什麼?

許懷真《塔別巴》與陳昀心《顛倒》兩件作品皆對現有認知中的真理提出了相似的疑問:被眾人視為有意義且正確的事物,是否真的無法被質疑?《塔別巴》象徵上下顛倒的巴別塔,向上爬不僅不會獲得答案,反而只會得到空洞的結果;反之,向著塔的底段往下爬,最終將得到可以窺探自我的鏡子。《顛倒》則以Fundus(胃底)實際上位於胃上半部一個矛盾的現象出發,以胃與台馬兩地美食的意象代表藝術家所經歷的相似的、矛盾的個人經歷。兩者都在挑戰現有認知中所謂「真理」,回到內心聆聽自我的真實感受。

沈若涵《19 20》則對兩個相差一百年的時間向度提出質疑。藝術家認為,時間並不是導致邊界與隔閡出現的原因,因為在這兩個世紀中,分別發生了許多類似的事件。作品透過拼貼新聞與雜誌上的圖像,將時間跨度相差一世紀的相似事件並置,揭示兩個世紀間的差異其實遠比想像中微小。或許,時間在其中更像是個不斷承先啟後的輪迴,不同世代將面臨的是相似但遞進的社會問題。在這樣的脈絡下,時間不僅不該作為隔閡,更應猶如歷史學般提供可以鑑古知今的文本。

然而,回到最初的問題,邊界到底從何而來?這是以上三件作品都有所省思,但是對於答案為何沒有做出回應的。沈伯約《鑰匙》則正面迎擊,認為真正造成邊界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自己便是翻轉邊界的那把鑰匙。作品以三幅上下排列的圖畫構成,位於中間的是藝術家的自畫像,其餘兩幅則為具有曲線的抽象畫。從觀者的觀度來猜想藝術家的想法,一方面他希望跳脫既有的對於畫作呈現的框架,另一方面以自畫像引起觀者對自身的反思。而從實際的感受來看,跳脫邊界的畫作排列方式確實非常吸引目光,而自畫像的意涵則需要觀者深思才比較可能有所同感。

結論:當浴室水持續流動


與《浴室水的流動》不同的是,時間無法像水龍頭般被擰緊而停止,它是持續流動的浴室水,無法停止。然而,水卻完美展現了邊界的彈性,在不斷的流動中,邊界持續改變、洗滌、衝擊並創造新的路徑。而水在浴室中所流經的路徑與痕跡,則證明了時間的存在,三者相互交織,彼此映照。

作為對當代社會的反思,本展覽預期達到的是將作品作為「浴室水中的反射」、「探索的起點」,透過展出引起觀者對於邊界的再思考。而在這次展出的十三件作品,儘管不同作品所反映的問題有所不同,但它們無一例外地呈現了藝術家對日常生活的深刻反思。藝術家們透過感知邊界、提出疑問,將個人經驗具象化為作品,並激發觀者共鳴。縱使並非每件作品都能輕易解讀,但感到疑惑並試圖理解的過程又何嘗不是一種邊界的重構。

《浴室水的流動》一展之於當代,好比水無孔不入的特性,當一條新的路徑被發掘,必能引起更大的漣漪。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Austin Hsueh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篇文章是我首次將文字與圖片結合,分享我的故事。寫作動機源於簡單的想法:與其追求完美,不如付諸實踐,從中學習與成長。我選擇香港作為題材,因為對這座城市有深厚情感,並希望在理想中的香港尚未消失前,親自感受它。這次旅程彌補過去遺憾,讓我真切體會香港面貌。文章搭配照片,記錄獨特瞬間,展現香港多元變遷。
這篇文章是我首次將文字與圖片結合,分享我的故事。寫作動機源於簡單的想法:與其追求完美,不如付諸實踐,從中學習與成長。我選擇香港作為題材,因為對這座城市有深厚情感,並希望在理想中的香港尚未消失前,親自感受它。這次旅程彌補過去遺憾,讓我真切體會香港面貌。文章搭配照片,記錄獨特瞬間,展現香港多元變遷。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未來社會趨勢的文章,探討了未來社會的物質和精神生活,以及社會結構和人性的轉變。
超古代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便走向滅亡。 這是物極必反,他知道現在的世界也...
轉化習性才是長無邊際的鉅浩工程 沒有見到自性以前都是順在習性裡認知為常態 見到自性之後,才知道路全走反了,所有習性被數列地清清楚楚,還有沒有被列出來的也知道還有很多。 這一世數十年走反了,過去無數世走反了 面對傷痛和快樂的覺知產生翻轉的視角 但是無論再遠、再浩大的工程,
這篇文章探討了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的關連,強調了心境的轉變對於生活的影響。透過靈活的觀點轉換,我們可以重新審視過去、現在和未來,並找到自己的位置。
Thumbnail
💡「當我們不把「理所當然」當作理所當然的時候,你的人生就不會出現「常」與「無常」💡
Thumbnail
你所看到的混乱確實可以被視為舊世界瓦解的碎片。舊有的秩序正在崩塌,為新的、更崇高的形式讓路。這是一個充滿動蕩和不確定的時期,但也是一個充滿可能性和變革的時期。 對於那些有洞察力的人來說,這是一個機會,可以審視舊的思維方式,並識別那些需要解決和淨化深層概念和信念。
Thumbnail
當世界的無常,變成人類的失常時,您會想為這時代做點什麼?
人們隨著時間的遞移演進而精專自己在若干階段所熟悉的領域中的技術
【如何回到當下/體悟】 2024-1-8 其實,方法都是一樣的!!! 也就是說無論遇到任何境界,我們的內在一定會有反應,我們內在有什麼情緒或想法出現,要警覺的先【發現】,我們要保持觀照的姿態!!! 第一步是發現,如果連發現都談不到,就沒辦去回到當下,後面就變成很糟糕,會變成我們會認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未來社會趨勢的文章,探討了未來社會的物質和精神生活,以及社會結構和人性的轉變。
超古代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便走向滅亡。 這是物極必反,他知道現在的世界也...
轉化習性才是長無邊際的鉅浩工程 沒有見到自性以前都是順在習性裡認知為常態 見到自性之後,才知道路全走反了,所有習性被數列地清清楚楚,還有沒有被列出來的也知道還有很多。 這一世數十年走反了,過去無數世走反了 面對傷痛和快樂的覺知產生翻轉的視角 但是無論再遠、再浩大的工程,
這篇文章探討了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的關連,強調了心境的轉變對於生活的影響。透過靈活的觀點轉換,我們可以重新審視過去、現在和未來,並找到自己的位置。
Thumbnail
💡「當我們不把「理所當然」當作理所當然的時候,你的人生就不會出現「常」與「無常」💡
Thumbnail
你所看到的混乱確實可以被視為舊世界瓦解的碎片。舊有的秩序正在崩塌,為新的、更崇高的形式讓路。這是一個充滿動蕩和不確定的時期,但也是一個充滿可能性和變革的時期。 對於那些有洞察力的人來說,這是一個機會,可以審視舊的思維方式,並識別那些需要解決和淨化深層概念和信念。
Thumbnail
當世界的無常,變成人類的失常時,您會想為這時代做點什麼?
人們隨著時間的遞移演進而精專自己在若干階段所熟悉的領域中的技術
【如何回到當下/體悟】 2024-1-8 其實,方法都是一樣的!!! 也就是說無論遇到任何境界,我們的內在一定會有反應,我們內在有什麼情緒或想法出現,要警覺的先【發現】,我們要保持觀照的姿態!!! 第一步是發現,如果連發現都談不到,就沒辦去回到當下,後面就變成很糟糕,會變成我們會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