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觀中的隱憂 —— 《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

2023/04/1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台北市立美術館 TFAM
此次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之《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甫開展便造成轟動,更在二二八連假引來空前絕後的人潮。該展從德國遠渡而來,作品跨海運送抵台。後疫情時代下,當代藝術的跨國交流逐漸復甦,此展便可作為一證據。
展覽分為四個區塊:「混種人」、「後自然」、「藝術家4.0」、「科技 人類 變體」。單從策展概念和分區方式來看,此展並不如其他當代藝術展覽一般難以接近,對於普羅大眾來說,這是一個較易理解的展覽。或許也是人潮如此洶湧的原因之一。
人山人海的背後因素,更甚也源自於人類對於奇觀的追求。追尋此類暴虐的、盛大的、獵奇的影像和視覺刺激,是許多藝術領域的共通現象。
此次雕塑的陳列和類標本式的展出形式,難免引起科學博物館、化石博物館的想像,因此,觀眾得以在虛幻和真實間找到令人心安的既視感,甚至於立足點。這是一種有限度的幻覺。
此展所討論的議題,諸如未來身體的型態,機器人,生活中的科技影響等,對2023年來說,已是被提及無數次的老生常談。此展比起深入挖掘這些議題,更像是提供大眾一個進入這些討論的踏腳板。
與同類型的展覽進行比對,譬如前陣子剛結束的《超限社會》,其作品核心主旨類似,可《超限社會》更多是在討論「溢出」的社會狀況,以及科技帶來道德、法律上的修正;《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同其展覽名稱,著重於「雕塑」。
「雕塑」一詞的兩個字字義不同,「雕」是減法,通過材料的減少來塑形;「塑」是加法,添加材料上去。此展中,可以看見「雕刻」和「塑像」兩種技法的化用。
《錯合(天鵝/海狸鼠/驢子)》
以「混種人」一區來說,「雕」和「塑」同時存在。如《錯合(天鵝/海狸鼠/驢子)》中海狸鼠頭部被削去,嫁接上天鵝的細長頸部,腳卻又成為驢子。可以說是天鵝的一部分被刪減掉了,卻又能理解為驢子的上半身被增添了新的功能。基因轉殖亦是同理。
「超」自然雕塑中亦出現「溢出」的現象。科技樂觀主義之下,人類自負地修改基因,製造生命,在物種滅亡的同時,追求人工智慧。不擇手段的進程中,「變體」應運而生。以這一角度理解此展覽,類預言的殘酷令人不寒而慄。
正因處在「現在」,討論未來才有其價值。穿梭於一張張栩栩如生的虛擬面孔和一副副軀殼之間,觀眾不得不去思考,這是否是科技發展下去的常態。
《邏輯癱瘓人心》
《邏輯癱瘓人心》中,牆面鋪滿了不存在的臉龐,不再限制口罩令的現在,觀看展覽時也能看到周遭人的面容,可周圍看似「真實」的群眾,又與演算法合成的那些臉孔有何差別?
整個展覽充斥「恐怖谷」的不適感。正是這種下意識的排斥心理,才使得展覽意圖傳達的問題有了討論的餘裕。尤其是「藝術家4.0」一區中,陳設了許多錄像作品,往往都是機器人直面著鏡頭,對觀眾說話,造成更深的「恐怖谷」效應。
《邏輯癱瘓人心》中的賽博格(cyborg),傾吐著自己被創造以來的經歷,挪用了真實事件,以及電影敘事的手法,令人難以分辨真偽,可說是一部論文電影(essay film),呈現出觀者對於電影式幻象的依賴(註一)。
佐以牆面上的虛擬生成面貌,使得此「電影」具有裝置特性,屬於一種「第三電影類型」(a third cinematic genre)(註二)。「藝術家4.0」一區中,多數錄像作品都屬於此類型。不過關於電影和錄像的討論,在本文不多贅述。
《邏輯癱瘓人心》中提及的深偽技術、人臉辨識的個資流失、臉書機器人的毀滅,以及通過演算法,在犯罪發生前就阻止犯人,類似於電影《關鍵報告》(Minority Report)的設定。這些進程導致的「人類必然毀滅」一結論,由賽博格的嘴中吐出,更具有寓示的警惕性。
此展一方面帶來奇觀,另一方面又在奇觀中深埋對於「後人類」的隱憂。作為討論科技技術發展的展覽來說,相當完整,多個面向都有顧及,選件也大多令人耳目一新。
註一:Alison Butler, “A Deictic Turn: Space and Location in Contemporary Gallery Film and Video Installation,” Screen 51.4 (Winter 2010): 311.
註二:Nora M. Alter, “Translating the Essay into Film and Installation,” Journal of Visual Culture 6.1 (April 2007): 45.
15會員
43內容數
主要在台北看展覽,以藝術大學理論組學生的身份做一些簡單的評論。希望能跟喜歡看展覽的人一起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