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界點與氣候行動的誤導性:更精確的理解與策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前言

Nature 期刊一篇新的論文題目很有意思,馬上吸引了我的注意。

‘Tipping points’ confuse and can distract from urgent climate action

在氣候變遷危機的政策討論與行動規劃中,持續在倡議的原點來自於巴黎協議的溫度控制,工業革命前為基準的升溫 2°C 與升溫 1.5°C 。這個標準說抽象其實不算很抽象,但要說很精確容易理解其實也沒那麼簡單。

更有甚者,用臨界點這個概念來推動氣候討論是適當且有效的嗎?一起來看看這篇論文。

文章摘要

這篇文章批判了氣候變遷論述中「臨界點」概念的運用。作者認為「臨界點」定義模糊不清,容易造成誤解,且無法有效促成氣候行動。 其既簡化了複雜的自然和社會系統動態,也未能準確捕捉不確定性。文章主張應改用更精確的語言描述相關現象(例如不可逆性、突發性、自我放大),並改採以溫度為基礎的政策目標,而非倚賴不確定的物理臨界值。 最後,作者提出改進氣候政策和風險管理的建議,例如聚焦於風險、解決方案和轉型。

臨界點定義與問題

根據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AR6)的定義,氣候臨界點是指一個系統重組的臨界閾值,通常是突然和/或不可逆轉的。這個概念最初被應用於物理系統,描述由正回饋動力驅動的不可逆轉、非線性、自我增強且相對突然的變化。

然而,隨著這個詞被用來描述越來越多樣化的系統,它已經涵蓋了一系列更廣泛、更多不同的行為。例如,除了大規模的地球系統轉變,像是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 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的消失或大規模冰山損失之外,「臨界點」的概念現在也被應用於人類遷移、政治動盪和電動汽車的應用等社會現象。這種廣泛的應用暗示臨界點在自然和社會系統中無處不在,並且提供了一個統一的方式來思考系統變化如何發生,社會如何快速地做出正面和負面的反應,以及如何管理這些變化。


然而,這個框架存在一些問題,導致其未被適當的表達和應用:

  • 定義不明確:儘管「臨界點」的概念根植於複雜的系統動力學,傳達出一種精確的數學結構的感覺,但在實踐中,這個概念在不同學科和社群中卻有著非常不同的理解。它像「可持續性」和「韌性」等更模糊的概念一樣,具有多種不同的含義
  • 過度簡化動態:臨界點的框架可能會產生對動力學的誤解或過度簡化,特別是在社會生態系統中。社會生態系統總是在不斷發展的,因此臨界點通常不能很好地描述系統的實際動態,甚至會模糊持續變化的重要性。
  • 誤導的確定性:臨界點的概念,特別是社會臨界點,可能會傳達一種錯誤的必然性。實際上,社會系統中的變化往往是許多因素累積的結果,而這些因素只有通過歷史和批判的視角才能被識別。
  • 未能促成行動:雖然臨界點的警告在吸引人們注意氣候變遷可能帶來的災難性風險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但社會科學文獻表明,臨界點的框架實際上與推動預期行動的條件不符
  • 不利於政策制定:由於臨界點的不確定性,它在目標設定和風險管理方面的用途受到很大的限制。此外,將精確的政策目標與突然和不可逆轉變化的精確物理閾值混淆可能會導致「末日論」,從而導致政治癱瘓並損害心理健康
  • 忽略社會變革的複雜性:許多關於社會臨界點的討論,特別是被歸類為負面臨界點的討論,會強化一種錯誤的必然性。這種描述可能會導致人們不作為,或者採取行動來維護現有的社會結構,而不管其不平等性,而不是幫助人們找到通往更理想未來的道路。


「臨界點」的框架未能適當地表達和應用,原因在於其定義的模糊性、對系統動態的過度簡化、對確定性的誤導、未能有效地促成行動、不利於政策制定,以及對社會變革複雜性的忽略。因此,應使用更具體的語言來捕捉相關的面向(如不可逆轉性、突變性、自我放大、潛在的驚奇等),並對不同的框架如何支持準確的科學理解和有效的氣候風險管理進行批判性評估。

改善方案

針對氣候臨界點(tipping points)的問題,作者在資料中提出了多項改善建議,期望推動更有效地推動氣候行動。核心概念是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臨界點」框架,轉而採用更精確、更具體的描述方式,並將重點放在可操作的解決方案和轉型路徑上


以下是作者提出的具體建議:

  • 釐清跨學科的溝通:當研究人員使用「臨界點」一詞時,應明確說明其意涵,區分是僅僅將其作為一個修辭用語(例如,閾值、不歸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還是意圖調用與回饋驅動、突發、不可逆轉變化相關的完整系統動力學分析框架。應避免嘗試將臨界點作為一個統一的框架來累積跨不同系統的知識,而應接受該術語在跨學科背景下是一個模糊的、跨越邊界的概念,類似於「永續性」。
  • 更具體地描述臨界點的特徵:為了捕捉深層的不確定性並支持氣候風險管理,應採用「低機率或未知機率、高影響」(low- or unknown-likelihood, high-impact, LLHI)的「意外」框架。與其將突發性、不可逆轉性和回饋驅動的自我放大等特徵捆綁在一起,不如更具體地描述這些特徵,以提高清晰度。應強調這些結果的潛在高影響和深層不確定性,而非潛在的「臨界點」性質。使用LLHI情節描述這些結果,可以明確避免暗示精確性或必然性。例如,可以使用「潛在意外」等詞語向公眾傳達LLHI的概念。
  • 推進對非線性社會變遷的理解:氣候減緩和適應需要重大的經濟、政治和社會變革。因此,加強對這些變革如何發生、如何限制負面結果以及如何加速正面結果的理解至關重要。與其關注負面社會臨界點的必然性模型,不如關注社會轉型的「社會臨界動態」。應強調人類能動性,即改變系統動力的能力。研究重點應放在轉型路徑和關鍵槓桿點上。
  • 改進關於治理和風險管理的討論:在治理中有效使用「臨界點」論述,需要明確說明,如果知道臨界點即將被跨越,不同實體會採取哪些在沒有這種知識的情況下不會採取的行動,同時承認這些實體在現實世界中的限制。應將臨界點視為氣候風險管理框架中的一個元素,該框架應關注所有系統的成本、效益和不確定性,包括對LLHI結果和決策相關的深層不確定性的關注。
  • 繼續採用溫度里程碑作為關鍵政策基準:應將溫度目標視為限制累積損害的政策基準,而非地球系統固有的、一旦超出就會導致災難的閾值。科學界應專注於提供清晰、可操作的路徑,以管理風險並創造機會,限制並最終扭轉未來的風險增長。


作者認為「臨界點」的概念過於模糊且容易誤導,因此應以更精確的語言來描述氣候變遷的複雜動態,並將重點放在具體的風險管理和社會轉型策略上。這包括使用LLHI框架、關注社會轉型的動態以及強調人類能動性。此外,應將溫度目標視為政策基準,而非物理閾值,並專注於制定可行的解決方案以應對氣候變遷。這些建議幫助更有效地溝通氣候變遷風險,並促進更有意義的氣候行動。

相關文章

歡迎留言分享,也期待你追蹤並加入沙龍,一起關心氣候變遷與碳移除。

與這個主題相關的文章連結整理如下:

2050淨零目標,碳移除需多少

COP29閉幕,承諾支持發展中國家之資金成長三倍

全球碳責任:各國在碳預算中的角色與挑戰

氣候正義與政策支持度,不同地區的信念有何差異?

碳債是什麼?該怎麼償還?公平嗎?

如果自然碳匯停止運作,會怎麼樣?

氣候變遷與心理思維:David Finnigan的演講啟示

野火對全球碳匯的影響:研究新發現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細雨徐行-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3/16
地球工程的長期氣候衝擊:模型評估與政策啟示提及了這篇文章,趕快過去看看吧!
細雨徐行-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2/23
AI 技術對於氣候變遷和永續發展能有哪些方面的助益?提及了這篇文章,趕快過去看看吧!
細雨徐行-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2/19
細雨徐行-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1/10
洛杉磯野火將越來越頻繁的五大原因提及了這篇文章,趕快過去看看吧!
細雨徐行-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1/02
氣候調適與資金:聯合國報告中的現實與期望提及了這篇文章,趕快過去看看吧!
avatar-img
細雨徐行的沙龍
31會員
273內容數
分享氣候變遷與環境政策主題。 增廣見聞之餘,讓生活產生更多洞見。 如果有想了解的新知、產業資訊、相關主題內容等, 都非常歡迎在文章中留言讓我知道。
細雨徐行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法國推出符合巴黎協定且具有高完整性碳權使用憲章,強調企業應優先削減自身排放,將碳權作為輔助性手段,並明確揭露資訊。此憲章符合國際最佳實務準則,並與《巴黎協定》第6.4條及自願碳市場誠信委員會(ICVCM)的核心碳原則相符,旨在重建碳市場的公信力,避免綠色漂綠,促進真實減碳。
Thumbnail
2025/04/29
法國推出符合巴黎協定且具有高完整性碳權使用憲章,強調企業應優先削減自身排放,將碳權作為輔助性手段,並明確揭露資訊。此憲章符合國際最佳實務準則,並與《巴黎協定》第6.4條及自願碳市場誠信委員會(ICVCM)的核心碳原則相符,旨在重建碳市場的公信力,避免綠色漂綠,促進真實減碳。
Thumbnail
2025/04/28
本文深入淺出地解釋巴黎協定第六條及其相關專有名詞,例如NDC、ITMO、VER和CORSIA。詳細闡述了ITMO和VER的差異,以及巴黎協定第六條的兩個主要組成部分(第6.2條和第6.4條)如何促進國際合作,幫助各國達成減碳目標,並以曼谷電動巴士計畫為例,說明Article 6.2的實際應用。
Thumbnail
2025/04/28
本文深入淺出地解釋巴黎協定第六條及其相關專有名詞,例如NDC、ITMO、VER和CORSIA。詳細闡述了ITMO和VER的差異,以及巴黎協定第六條的兩個主要組成部分(第6.2條和第6.4條)如何促進國際合作,幫助各國達成減碳目標,並以曼谷電動巴士計畫為例,說明Article 6.2的實際應用。
Thumbnail
2025/04/27
2025年第一季碳移除市場(CDR)快報顯示,交易量創下低點,但大型合約和新買家進場帶來曙光。微軟的巨額採購案凸顯BECCS技術潛力,但市場仍需擴大買家基礎、建立更清晰的標準及強化基礎設施。 文章分析市場趨勢、買家行為、技術發展及政策影響,並指出標準制定、政策支持及資本可及性為市場未來發展關鍵。
Thumbnail
2025/04/27
2025年第一季碳移除市場(CDR)快報顯示,交易量創下低點,但大型合約和新買家進場帶來曙光。微軟的巨額採購案凸顯BECCS技術潛力,但市場仍需擴大買家基礎、建立更清晰的標準及強化基礎設施。 文章分析市場趨勢、買家行為、技術發展及政策影響,並指出標準制定、政策支持及資本可及性為市場未來發展關鍵。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本文介紹利用長期氣候模型評估地球工程的潛在衝擊,分析不同地球工程介入情境。研究發現,儘管地球工程可能提供短期氣候管理手段,但伴隨著顯著長期風險和不確定性,因此政策制定者應採取謹慎態度,並優先考慮減緩和適應措施。模型在不同區域和變數上存在高估和低估,顯示現有模型在準確預測氣候變遷和地球工程的侷限性。
Thumbnail
本文介紹利用長期氣候模型評估地球工程的潛在衝擊,分析不同地球工程介入情境。研究發現,儘管地球工程可能提供短期氣候管理手段,但伴隨著顯著長期風險和不確定性,因此政策制定者應採取謹慎態度,並優先考慮減緩和適應措施。模型在不同區域和變數上存在高估和低估,顯示現有模型在準確預測氣候變遷和地球工程的侷限性。
Thumbnail
本文介紹一篇新發表之研究,利用機器學習方法,系統性地繪製了氣候政策文獻的地圖。研究團隊開發新的氣候政策類型學,將文獻按政策工具類型、部門和地理位置分類。分析顯示,科學關注與政策密度之間存在差距,例如產業部門政策的科學研究明顯不足。研究成果以「活地圖」形式公開,有助於促進更有效的氣候行動。
Thumbnail
本文介紹一篇新發表之研究,利用機器學習方法,系統性地繪製了氣候政策文獻的地圖。研究團隊開發新的氣候政策類型學,將文獻按政策工具類型、部門和地理位置分類。分析顯示,科學關注與政策密度之間存在差距,例如產業部門政策的科學研究明顯不足。研究成果以「活地圖」形式公開,有助於促進更有效的氣候行動。
Thumbnail
Nature 之新文章批判了氣候變遷論述中「臨界點」概念的模糊性及其在政策制定上的侷限性,提出應用更精確的語言來描述氣候現象,強調社會轉型的重要性,並以溫度作為政策基準。建議聚焦於解決方案,推動具體的氣候行動,幫助人們理解氣候變遷的複雜性及其潛在風險,以促進更有效的氣候風險管理。
Thumbnail
Nature 之新文章批判了氣候變遷論述中「臨界點」概念的模糊性及其在政策制定上的侷限性,提出應用更精確的語言來描述氣候現象,強調社會轉型的重要性,並以溫度作為政策基準。建議聚焦於解決方案,推動具體的氣候行動,幫助人們理解氣候變遷的複雜性及其潛在風險,以促進更有效的氣候風險管理。
Thumbnail
本文摘要翻譯了Nature期刊的新文章,該研究藉由大規模跨國問卷調查不同國家地區的民眾,詢問對於氣候正義的認知與看法。對於氣候正義的定義與意涵並不是普世認知,但貧窮人口會受到更多影響、受影響嚴重之地區應該要有更多發言權等想法,無論在哪個國家都是獲得多數認同的。這些認知基礎在推動政策溝通上有許多幫助。
Thumbnail
本文摘要翻譯了Nature期刊的新文章,該研究藉由大規模跨國問卷調查不同國家地區的民眾,詢問對於氣候正義的認知與看法。對於氣候正義的定義與意涵並不是普世認知,但貧窮人口會受到更多影響、受影響嚴重之地區應該要有更多發言權等想法,無論在哪個國家都是獲得多數認同的。這些認知基礎在推動政策溝通上有許多幫助。
Thumbnail
科學期刊《自然》刊出的論文〈理解社會如何應對氣候變遷〉就談到這個現象:為什麼氣候變遷的研究,總是集中在「災難」上?
Thumbnail
科學期刊《自然》刊出的論文〈理解社會如何應對氣候變遷〉就談到這個現象:為什麼氣候變遷的研究,總是集中在「災難」上?
Thumbnail
生態系統面臨著大幅度的更動,卻成了人人眼前中的災難,而「世間萬物」的本質一直有著尚未出現的新面貌,新環境喚醒了人群對「生態系統」的「刻板印象」與「思維」,更同時考驗著人性中的迷宮深、淺。
Thumbnail
生態系統面臨著大幅度的更動,卻成了人人眼前中的災難,而「世間萬物」的本質一直有著尚未出現的新面貌,新環境喚醒了人群對「生態系統」的「刻板印象」與「思維」,更同時考驗著人性中的迷宮深、淺。
Thumbnail
環境
Thumbnail
環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