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個人閱讀的小說佳作,分為中短篇和長篇兩類。
中短篇小說:
收在《虎爺》中。
我最愛的青春殘酷文學。學校箱庭內個人與升學主義、社會體制拉扯下的成長。
裡面的少年總是一種不成熟的姿態,面對世界的困惑,他旁觀著故事的發生,把頭拼了命地朝前伸,努力想明白些什麽,却總是失敗。而回過頭望時,總有那麽一些未能解决的疑問在那個玻璃一般的回憶中被完整地保留下來,連同那時的氣味、顔色、溫度。吳明益努力保留學校空間的完整,保留了那個時代那個氛圍下的習性,發掘學校裡的權力是如何在國中少年身上運作,捕捉細微的變化,提出新的見解,這真的是要非常具有觀察力的人才能看到的細節。
可以算某種追星族的社會側寫,但其實本書並未非常詳細地解剖追星族的完整樣貌與生態,更多地是藉著追星的皮來探討現代人生存的空虛感。主角是一種根本沒有存活下去目的的人,她可以不進食,她可以蜷縮在房間角落靜靜等待死亡將她帶走,她對自己毫無所謂,她是必須要費盡全力才能讓自己維持存在。本書並沒有對偶像文化做出評價,而是拋出疑問,以一種真誠且認真的態度對待偶像文化的題材,也極其認真地對待人物,展示了少有的「尊重」。人物並非某個現象背後的受害者,而是切實存在與起伏值得尊重的人生。是偶像讓主角有了生存的意義,卻也因為偶像的退場而再次失去了存活下去的理由。
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刻劃出了這樣一種從來就沒有生存理由的人群,這樣的人群需要透過依賴某種虛幻的事物才能稍微感受生存的質感,當依賴化為虛幻,一切便又復歸原樣。
收在《筷:怪談競演奇物語》中。
初次閱讀薛西斯的作品,只能說是很有才華的一位。關於鬼神是否存在抑或是人們的精神妄想的探討深刻,主角與道士的反覆質問,一種不斷挖掘內心罪惡感的對話,寫得非常好。情節結構佈局精彩,兩人間的感情令人動容。
意外的是,關於筷子裡的神仙的故事發展是真的讓人覺得發毛詭異,真正的恐怖從來都不是鬼神的現身與直接降下怪病災禍,而是那種若隱若現,一種模糊的解釋不清的狀態,既可以用科學解釋,又能用鬼神的力量來解釋,而鬼神所起到的作用僅僅是人性與慾望的催化,卻從不伸手指導。
收在《平原上的摩西》中。
結構佈局與線索佈置最好的一篇,線索環環相扣,一物帶出一物,一人帶出一人,一事帶出一事。身份及政治。透過人物的背景設定,帶出歷史事件隱喻下的另一條暗線。
如何將歷史事件帶來的時代創傷融入故事的暗線,使之與明線相交並呼應主旨,雙雪濤在這方面的嘗試很值得學習。東北的大下崗傷痕與破壞日常的冷峻兇殺案,這種連結無疑是很令人驚艷的。東北廢鐵大地上,突兀出現的殺人案件,總像幽魂纏繞圍繞著那些下崗後安穩下來的人們,彷彿一種提醒,在「大下崗後」的日子裡,逼迫人們以回頭的姿態去審視事件遺留下來的影響。過去的傷口深處尚未癒合,儘管表面看似如此平整。
此外,很有意思的是,故事的悲劇產生於某人無意的舉動或念頭,這種情節發展我非常喜歡,私人的小我的念頭約定,足以與超出想像的悲劇連結,特別有世界系的感覺(沒想到吧!萬物皆可世界系,世界系是一種感覺程度)
收在《平原上的摩西》中。
漫漫無聊的今年中最讓我感動的一個短篇,可與吳明益夏日將逝作為對照。同樣是描寫中學裡怪異的天才少年,同樣的升學主義下苦悶籠罩的流水日子,同樣的教育體制與學生的對立,但雙雪濤的結尾卻更有厚重程度,我也更喜歡。本篇成功塑造了一個令人喜愛與惋惜的角色安德烈,而結尾兩種人生的走向,似乎在暗示著固執青春的消逝與圓滑處事的空虛。
整篇故事的關鍵人物其實是安德烈,但卻選擇用我旁人的視角來寫安德烈,可以說是絕妙的安排。結尾的「我」是冷淡的、旁觀的、置身事外的,發生在我身上的變化與發生在我以外的人身上,這兩種情節安排所帶來的效果截然不同,當變化發生在他人身上時,要比發生在自己身上更爲悲哀。
長篇小說: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納絕對是我今年發現的最大的驚喜作家。從開頭的敘述就讓人感受到大師的聲腔,一種帶著悲憫與智慧的口吻,遲暮的娓娓道來。這本小說有著深入而豐富的心理描寫,和蜘蛛網般的身世情節散落各處。故事以主角阿巴斯的一次中風為明線,沿著此主線,從其中的某一瞬間,發散開來,並墮入遙遠的聯想,透過這種「身世探究」的結構,由點發散,每個點又能連結至更古老的根源,我們得以了解整個家庭每個人的全部身世,並透過不同人的自白,回歸最終的移民主題。
雖然大部分時候心理描寫太多表層淺薄,缺少了點犀利獨特的觀察,所謂的秘密也不驚奇,但我喜歡它的心理描寫,情節的推進,人物的命運迴旋。真正體會到了人物的變化的魅力。
情節緊湊,層層剝開兇手扭曲價值觀的成長歷程,探索的題材新穎,有一點點深度。閱讀體驗暢快,迫不及待讓人想繼續翻頁,這多半歸功於作者還算擅長製造不平衡場景,且隨著對兇手的探索,會發現越來越多的新的思考。這是一個尋找兇手動機的社會派推理,但這次並非是警探透過證據線索去探索兇手動機,而是連兇手自己都不清楚為什麼要殺死自己父親,也就是說,這是一種心理分析式的推理。
要探討的表面主題是性自主意識,深層主題則是揭示了這樣一類言行矛盾的人的生存狀態。他們由於未遇過真正的關愛,總是會下意識地討好他人,一旦察覺對方的意圖,就算自己厭惡,也會盡可能去順從對方,裝出一副欣喜開心的樣子,害怕對已定局的事態發出異議,害怕自己的反抗意願會造成騷動,儘管代價是傷害自己。
我一向都很喜歡這類日式小說的創作目的:探討一類偏離社會日常的人是如何在這個社會生存下去,偏離世界的人,往往是人性深處某處的放大。
斷斷續續地讀,讀了兩三年,今年剛好把最後1/4讀完。作為余華的早期作品,可以看到余華少有的那種豐富的心理描寫。西化的具實驗性的敘述,對記憶的感受的奇異,非常吸引人。
這本書可以看作是對人性深處的卑劣的毫不遮掩的書寫,或者說,傳統農村人劣根性思想的百態描寫。
中間有段描寫漸漸死去的敘述實在太神,太天才了!對於某種經驗的感受,余華總能很細緻地將其陌生化,傳神地描繪出那個經驗的完整過程。
其實是在去年末看的,但到今年一月才看完,剛看完便立刻納入了我的人生必讀清單。
太過深沉的憂傷,太過濃烈的懺悔,太過熾熱的深情美麗。不可承重的悔恨與遺憾,關於同志那拗深難以托出的心聲,那些來來去去、擦身而過的命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竟是如此無常,誰都沒有辦法留住另一個人,而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情感又竟能如此深沉長久,而且複雜。我們得以看見郭強生強大的心理描寫,那種落寞的氛圍,那種身處一片繁華中被遺落在一旁的孤獨感,實在令人嘆為觀止。他是描寫落寞的高手,都市寂寞的哀悼師。憑藉著一種懸疑小說的結構展開,將不同故事以同一人串連在一起,以有形之空間的毀滅,收束了同志們的孤獨時代。
太喜歡每個人的心理描寫了!那種真誠到淚水化作鐵漿的灼熱,很好地傳達給讀者了。
今年看書太少了,而且看到的大部分都是自己不喜歡的,期望明年的狀況能稍微改善些。決定放棄短篇小說,攻讀長篇小說了。果然我還是喜歡更有情節戲劇性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