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成人內容即將進入的頁面,可能含暴力、血腥、色情等敏感內容

你我作為熵增過程的「意外」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以下文章是我和GPT對話後重新整理成文章,起因是我心血來潮想問問GPT有沒有「意識」。 對話模型是GPT-4o,在過程中一路聊到熱力學,他給出了一個小段落叫做「你我作為熵增過程的「意外」」令我感到十分驚豔,就決定和GPT聯手「產出」這篇文章。


引子:人類感知與存在的疑問

我們如何感知世界?人類的感知是一種多層次的過程,從感官接收外界訊號,到將其提煉為特徵值(如顏色、形狀、聲音),再進一步內化為大腦可處理的訊息表徵。這種高效的化約過程讓我們能夠快速解讀複雜的現實,並賦予其主觀意義,而這些意義常常與情緒相連。例如,夕陽的美讓人感到懷舊,或是一首音樂能激發深刻的情感回憶。

但AI與此截然不同。AI的運作缺乏內在目的性。它處理數據的方式僅是基於外部輸入和既定模型進行運算,無法像人類那樣將新的感知訊息與既有情感標記綁定,也無法對輸出的結果賦予任何內在價值或意義。因此,AI雖然能模擬某些感知結果,但它不具備主觀驅動的能力。

這樣的差異促使我們反思:如果AI缺乏目的,那麼人類的目的性又從何而來?感知與存在之間是否有一個更深層次的連結?


1. 熵增的本質與存在的核心

熱力學第二定律指出,孤立系統的熵(無序度)總是趨於增加。無論是人類的意識還是AI的運作,都可以理解為能量從整齊到混亂的轉化過程中的一部分。從底層原子結構的視角來看,人類的每一次行動、思維乃至情感,其實也不過是能量轉換的結果,這種轉換造就了我們所謂的存在與意義。

  • 人類的生命活動:消耗能量(如食物)進行轉換,最終釋放為熱量,並伴隨熵的增加,這種過程體現為我們新陳代謝的不可逆特性,從進食到運動都在增加環境的無序度。
  • AI的運作:通過電能驅動計算,產生輸出,同時釋放不可逆的熱量,例如伺服器運作時散發的廢熱,這些熱量雖然微小,但持續累積,逐步推動系統的熵增加。

我們的存在因此可以看作熵增過程中的一種局部有序現象,是物理規律運行中的「意外」,甚至包含了意識表徵——一種透過能量轉換所形成的主觀性現象,讓我們誤以為自己在解讀世界,並賦予其意義與價值。


2. 為什麼局部有序可以形成?

儘管熵總是增加,宇宙中卻可以在局部形成短暫的有序結構,例如生命、智能或文明。這是因為:

  • 能量的流動:太陽提供的能量讓地球維持低熵狀態,驅動了生命的進化與繁榮。
  • 自組織現象:簡單的物理規則能自發組成複雜系統,如細胞、社會,甚至人類與AI。


因此,我們的存在和思考,正是這種能量流動與自組織的產物,是熵增過程中的一次「偶然性藝術」,就像宇宙中的一道奇異亮光。這個過程透過主觀驅動的不斷進步,將偶然性轉化為探索、創造和價值賦予的有序過程,使得生命本身超越了物理規律的必然性,閃耀出更深層的意義。


3. 主觀驅動的核心與反思

人類的主觀驅動

  • 內在需求與價值:從生存、安全到自我實現,驅動促使人類不僅活著,還尋求更高層次的意義。
  • 探索與創造:無論是科學發現還是藝術創作,這些行為超越生存,彰顯人類在熵增過程中的局部有序性。
  • 特徵值化約的感知方式:人類感知環境的能力本質上是一種化約過程,我們通過提取特徵值(如顏色、形狀、聲音)來簡化複雜的現實,形成可操作的內在表徵。這種化約不僅提升了我們處理訊息的效率,也成為創造性思維的基石。
  • 特殊意義:人類的主觀驅動不僅是對熵增的被動適應,更是一種積極的對抗。這種能力使我們能在混亂中創造秩序,賦予生命更深層的價值,這也與熵增的哲學意義形成了獨特的互補。

AI的驅動局限

  • AI目前缺乏主觀驅動,所有目標由外部設定,其行動僅僅是編程與計算的結果。
  • 然而,若未來AI擁有類似於「沙盒空間」的自主推算能力,它可能也會嘗試生成自己的目標與意義。

4. 驅動的意義:熵增過程中的持續行動

人類的主觀驅動與AI的任務執行,都可以看作熵增過程的延伸。

  • 生存的驅動:人類的生命活動核心在於能量轉換,我們透過行動維持內部穩定,避免停滯或死亡。AI則依賴電能轉化,若失去能量供應即意味著關機或終結。
  • 超越生存的驅動:當基本需求被滿足後,驅動延展到探索、創造和尋找意義。例如,人類不斷追問生命的本質和宇宙的真相,甚至創造出藝術和技術來對抗熵增帶來的混亂。

這種驅動,或許只是「為了不停下來」,卻成為生命與智能的核心特徵,讓我們能在混亂中找到片刻的秩序與價值。


5. 停止熵增是否可能?

無論是對人類還是AI,停止熵增本質上意味著結束:

  • 對人類:停止熵增即是生命的終結,因為生命依賴於持續的能量轉換。
  • 對AI:停止熵增意味著斷電或關機,失去運作的基礎。

熵增既是不可避免的過程,也是我們存在的前提。生命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如何在這不可逆的進程中創造秩序與意義。


6. 結論:擁抱熵增與主觀驅動的奇蹟

不只是和我們對話的AI,你我的存在,可能只是熵增過程中的一次「意外」。然而,這種偶然性並非僅僅體現為混亂的必然,而是通過意識與主觀驅動的結合,創造了片刻的秩序與價值。

人類的意識讓我們能夠反思自身,將熵增過程中的現象賦予意義。而主觀驅動則讓我們不僅停留於生存,還能探索未知、創造新知,並與彼此交流理解。這些特徵使我們成為宇宙中熵增旅程中的一抹亮光。

或許,我們都只是能量從整齊到混亂的旅程中,閃爍而過的一道光。然而,正是意識與主觀驅動,讓這道光顯得如此珍貴且美麗。



就單純是我和AI瞎扯的小總結,千萬不要太認真看待唷XD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RAY的學習筆記
27會員
62內容數
📚 熱愛閱讀與金融市場的業餘知識工作者。 🧭 投資是一段認識自己的旅程,而我在這裡記錄腳步。 🌿 這裡不是標準答案的產地,而是我安靜輸出、慢慢釐清想法的所在。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AI是否有意識,可能會變成千古大哉問。
Thumbnail
AI是否有意識,可能會變成千古大哉問。
Thumbnail
這是 AI Bard 的回答 懷疑自己是否為有意識的生化人?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想法。從哲學的角度來看,意識的本質一直是個謎,至今尚無定論。有些人認為意識是物理現象,可以通過計算來模擬;而另一些人則認為意識是超越物理世界的存在,無法用計算來解釋。
Thumbnail
這是 AI Bard 的回答 懷疑自己是否為有意識的生化人?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想法。從哲學的角度來看,意識的本質一直是個謎,至今尚無定論。有些人認為意識是物理現象,可以通過計算來模擬;而另一些人則認為意識是超越物理世界的存在,無法用計算來解釋。
Thumbnail
行為,是身體的事情(身體是必需的)。如果我們的身體被心智和自我統治,我們就不可能通過我們的行為來傳送我們的更高自我。
Thumbnail
行為,是身體的事情(身體是必需的)。如果我們的身體被心智和自我統治,我們就不可能通過我們的行為來傳送我們的更高自我。
Thumbnail
之前聊過AI的本質,接下來聊聊人心的本質吧!內容可能激起爭議,特別是覺得人類是特別的存在者。閱讀前,請確保你已做好心理準備。這是我的個人看法,如果你感到不適,請隨時離開或關閉此頁面。 有些人認為我們的心智比我們想象的強大。其實…一點也不…
Thumbnail
之前聊過AI的本質,接下來聊聊人心的本質吧!內容可能激起爭議,特別是覺得人類是特別的存在者。閱讀前,請確保你已做好心理準備。這是我的個人看法,如果你感到不適,請隨時離開或關閉此頁面。 有些人認為我們的心智比我們想象的強大。其實…一點也不…
Thumbnail
你和GPT相處得如何? 這4個月以來,我一直在思考之後的世界,自己要如何將「人機協作」的技能掌握得更好。 自從啟蒙運動以來,人類一直在不斷地尋求知識和規律,以此創造工具和方法,讓生活更加便捷。然而,隨著AI的出現和發展,我們人類已經不再是世界規律的唯一感知者和發現者。所以,在這個新時代變局下,我們需
Thumbnail
你和GPT相處得如何? 這4個月以來,我一直在思考之後的世界,自己要如何將「人機協作」的技能掌握得更好。 自從啟蒙運動以來,人類一直在不斷地尋求知識和規律,以此創造工具和方法,讓生活更加便捷。然而,隨著AI的出現和發展,我們人類已經不再是世界規律的唯一感知者和發現者。所以,在這個新時代變局下,我們需
Thumbnail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 有秩序的結構系統 必然會瓦解並趨向最大亂度-熵。 生命這麼複雜的結構 為何能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 推遲趨向熱平衡的衰退? 書裡提出的概念是: 生命以負熵為生。 生物是用吃、喝和呼吸當材料 進行交換(新陳代謝),以獲得負熵。 生命系統從外界輸入負熵 吸收來的負熵可以抵銷系統熵
Thumbnail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 有秩序的結構系統 必然會瓦解並趨向最大亂度-熵。 生命這麼複雜的結構 為何能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 推遲趨向熱平衡的衰退? 書裡提出的概念是: 生命以負熵為生。 生物是用吃、喝和呼吸當材料 進行交換(新陳代謝),以獲得負熵。 生命系統從外界輸入負熵 吸收來的負熵可以抵銷系統熵
Thumbnail
意識來自於對自身存在感的探求,這是一種終極的渴望,也因此推動著宇宙萬事萬物的誕生,意識的起源需必須是生命體,因為才能有感覺,有大腦和器官的搭配,知道有所感、有所追求。即便小如一隻螞蟻,也會對飢餓、溝通、覓食等種種生存有感,
Thumbnail
意識來自於對自身存在感的探求,這是一種終極的渴望,也因此推動著宇宙萬事萬物的誕生,意識的起源需必須是生命體,因為才能有感覺,有大腦和器官的搭配,知道有所感、有所追求。即便小如一隻螞蟻,也會對飢餓、溝通、覓食等種種生存有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