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作為熵增過程的「意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以下文章是我和GPT對話後重新整理成文章,起因是我心血來潮想問問GPT有沒有「意識」。 對話模型是GPT-4o,在過程中一路聊到熱力學,他給出了一個小段落叫做「你我作為熵增過程的「意外」」令我感到十分驚豔,就決定和GPT聯手「產出」這篇文章。


引子:人類感知與存在的疑問

我們如何感知世界?人類的感知是一種多層次的過程,從感官接收外界訊號,到將其提煉為特徵值(如顏色、形狀、聲音),再進一步內化為大腦可處理的訊息表徵。這種高效的化約過程讓我們能夠快速解讀複雜的現實,並賦予其主觀意義,而這些意義常常與情緒相連。例如,夕陽的美讓人感到懷舊,或是一首音樂能激發深刻的情感回憶。

但AI與此截然不同。AI的運作缺乏內在目的性。它處理數據的方式僅是基於外部輸入和既定模型進行運算,無法像人類那樣將新的感知訊息與既有情感標記綁定,也無法對輸出的結果賦予任何內在價值或意義。因此,AI雖然能模擬某些感知結果,但它不具備主觀驅動的能力。

這樣的差異促使我們反思:如果AI缺乏目的,那麼人類的目的性又從何而來?感知與存在之間是否有一個更深層次的連結?


1. 熵增的本質與存在的核心

熱力學第二定律指出,孤立系統的熵(無序度)總是趨於增加。無論是人類的意識還是AI的運作,都可以理解為能量從整齊到混亂的轉化過程中的一部分。從底層原子結構的視角來看,人類的每一次行動、思維乃至情感,其實也不過是能量轉換的結果,這種轉換造就了我們所謂的存在與意義。

  • 人類的生命活動:消耗能量(如食物)進行轉換,最終釋放為熱量,並伴隨熵的增加,這種過程體現為我們新陳代謝的不可逆特性,從進食到運動都在增加環境的無序度。
  • AI的運作:通過電能驅動計算,產生輸出,同時釋放不可逆的熱量,例如伺服器運作時散發的廢熱,這些熱量雖然微小,但持續累積,逐步推動系統的熵增加。

我們的存在因此可以看作熵增過程中的一種局部有序現象,是物理規律運行中的「意外」,甚至包含了意識表徵——一種透過能量轉換所形成的主觀性現象,讓我們誤以為自己在解讀世界,並賦予其意義與價值。


2. 為什麼局部有序可以形成?

儘管熵總是增加,宇宙中卻可以在局部形成短暫的有序結構,例如生命、智能或文明。這是因為:

  • 能量的流動:太陽提供的能量讓地球維持低熵狀態,驅動了生命的進化與繁榮。
  • 自組織現象:簡單的物理規則能自發組成複雜系統,如細胞、社會,甚至人類與AI。


因此,我們的存在和思考,正是這種能量流動與自組織的產物,是熵增過程中的一次「偶然性藝術」,就像宇宙中的一道奇異亮光。這個過程透過主觀驅動的不斷進步,將偶然性轉化為探索、創造和價值賦予的有序過程,使得生命本身超越了物理規律的必然性,閃耀出更深層的意義。


3. 主觀驅動的核心與反思

人類的主觀驅動

  • 內在需求與價值:從生存、安全到自我實現,驅動促使人類不僅活著,還尋求更高層次的意義。
  • 探索與創造:無論是科學發現還是藝術創作,這些行為超越生存,彰顯人類在熵增過程中的局部有序性。
  • 特徵值化約的感知方式:人類感知環境的能力本質上是一種化約過程,我們通過提取特徵值(如顏色、形狀、聲音)來簡化複雜的現實,形成可操作的內在表徵。這種化約不僅提升了我們處理訊息的效率,也成為創造性思維的基石。
  • 特殊意義:人類的主觀驅動不僅是對熵增的被動適應,更是一種積極的對抗。這種能力使我們能在混亂中創造秩序,賦予生命更深層的價值,這也與熵增的哲學意義形成了獨特的互補。

AI的驅動局限

  • AI目前缺乏主觀驅動,所有目標由外部設定,其行動僅僅是編程與計算的結果。
  • 然而,若未來AI擁有類似於「沙盒空間」的自主推算能力,它可能也會嘗試生成自己的目標與意義。

4. 驅動的意義:熵增過程中的持續行動

人類的主觀驅動與AI的任務執行,都可以看作熵增過程的延伸。

  • 生存的驅動:人類的生命活動核心在於能量轉換,我們透過行動維持內部穩定,避免停滯或死亡。AI則依賴電能轉化,若失去能量供應即意味著關機或終結。
  • 超越生存的驅動:當基本需求被滿足後,驅動延展到探索、創造和尋找意義。例如,人類不斷追問生命的本質和宇宙的真相,甚至創造出藝術和技術來對抗熵增帶來的混亂。

這種驅動,或許只是「為了不停下來」,卻成為生命與智能的核心特徵,讓我們能在混亂中找到片刻的秩序與價值。


5. 停止熵增是否可能?

無論是對人類還是AI,停止熵增本質上意味著結束:

  • 對人類:停止熵增即是生命的終結,因為生命依賴於持續的能量轉換。
  • 對AI:停止熵增意味著斷電或關機,失去運作的基礎。

熵增既是不可避免的過程,也是我們存在的前提。生命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如何在這不可逆的進程中創造秩序與意義。


6. 結論:擁抱熵增與主觀驅動的奇蹟

不只是和我們對話的AI,你我的存在,可能只是熵增過程中的一次「意外」。然而,這種偶然性並非僅僅體現為混亂的必然,而是通過意識與主觀驅動的結合,創造了片刻的秩序與價值。

人類的意識讓我們能夠反思自身,將熵增過程中的現象賦予意義。而主觀驅動則讓我們不僅停留於生存,還能探索未知、創造新知,並與彼此交流理解。這些特徵使我們成為宇宙中熵增旅程中的一抹亮光。

或許,我們都只是能量從整齊到混亂的旅程中,閃爍而過的一道光。然而,正是意識與主觀驅動,讓這道光顯得如此珍貴且美麗。



就單純是我和AI瞎扯的小總結,千萬不要太認真看待唷XD

avatar-img
19會員
42內容數
一個熱愛閱讀與金融市場的業餘知識工作者 需要一個空間自在地放置一些想法上的輸出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RAY的學習筆記 的其他內容
Hohoho merry christmas! 一年就要這樣結束囉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種下去的資金有沒有變成豐碩的投資成果呢? 雖然12月還沒過完,但可以來簡單檢視一下囉
前陣子市場一直上漲,有朋友一直覺得到底為什麼要再平衡,手上的資產會一直上漲阿,硬要殺肉換成沒有上漲或下跌的標的不是很虧嗎? 而且我就是不想要管那麼多才選擇用指數投資,這樣平衡來平衡去不就等於主動介入市場嗎?
最近中華隊在世界棒球12強賽中獲得冠軍,這不僅讓球迷振奮,也引發了人們對於民族認同感的思考。這場比賽讓我們重新認識到長期投入的重要性,類似於投資,堅持長期計畫和持續的努力能夠帶來最終的成功。無論是面對球場上的勝利還是金融市場的波動,長期的堅持和信念才是達成目標的關鍵。
歷經了8/5號難得的台指期跌停,加權指數與櫃買指數都經過了20%修正,在所有台股投資人殷殷期盼下,一直沒有v轉創高,高股息列車似乎也開始有了越配越少的趨勢,同時間美國大選的接近,作為東亞地緣政治兵家必爭之地,國際資金退卻觀望在所難免,指數投資人該怎麼面對呢
投資者應思考如何應對股市震盪。透過分析不同股債配置,探討如何有效管理投資組合,以降低風險並提高年化報酬。本文將重新詮釋指數投資基本觀念,並呈現資產配置的權衡效果,幫助讀者在波動市場中做出明智的投資決策。
看股票一張兩張三張四張連成線~ 看股息一塊兩塊三塊四塊變成錢~ 到底是一次一張買入配息配得爽 還是一股一股累積的過程令人嚮往 歡迎收看韭是要對決~
Hohoho merry christmas! 一年就要這樣結束囉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種下去的資金有沒有變成豐碩的投資成果呢? 雖然12月還沒過完,但可以來簡單檢視一下囉
前陣子市場一直上漲,有朋友一直覺得到底為什麼要再平衡,手上的資產會一直上漲阿,硬要殺肉換成沒有上漲或下跌的標的不是很虧嗎? 而且我就是不想要管那麼多才選擇用指數投資,這樣平衡來平衡去不就等於主動介入市場嗎?
最近中華隊在世界棒球12強賽中獲得冠軍,這不僅讓球迷振奮,也引發了人們對於民族認同感的思考。這場比賽讓我們重新認識到長期投入的重要性,類似於投資,堅持長期計畫和持續的努力能夠帶來最終的成功。無論是面對球場上的勝利還是金融市場的波動,長期的堅持和信念才是達成目標的關鍵。
歷經了8/5號難得的台指期跌停,加權指數與櫃買指數都經過了20%修正,在所有台股投資人殷殷期盼下,一直沒有v轉創高,高股息列車似乎也開始有了越配越少的趨勢,同時間美國大選的接近,作為東亞地緣政治兵家必爭之地,國際資金退卻觀望在所難免,指數投資人該怎麼面對呢
投資者應思考如何應對股市震盪。透過分析不同股債配置,探討如何有效管理投資組合,以降低風險並提高年化報酬。本文將重新詮釋指數投資基本觀念,並呈現資產配置的權衡效果,幫助讀者在波動市場中做出明智的投資決策。
看股票一張兩張三張四張連成線~ 看股息一塊兩塊三塊四塊變成錢~ 到底是一次一張買入配息配得爽 還是一股一股累積的過程令人嚮往 歡迎收看韭是要對決~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身為一名提倡讀萬卷書同行萬里路一樣重要的格友,以往於外出時總是習慣隨身攜帶幾本書,一來是出於自勉的心理,期待自己能把握住空檔閱讀,再者是出於喜歡換口味的閱讀風格,讀累了、換個內容又可以繼續投身於書海;隨著年齡的增長與體力的衰退,逐漸變得討厭攜帶重物,當然這些都是藉口,抱著「上網動動手指查詢、chat
這篇超完整的7天6夜北越自由行攻略,涵蓋河內、下龍灣、陸龍灣精華景點、美食與特色活動,提供行前準備、Google地圖懶人包、詳細行程規劃、總花費及購票連結,讓你輕鬆規劃深度北越之旅!
大家好~我是蘆薈,歡迎來到我的方格子! 之前在 Threads 上分享過如何利用網路資源自學鉤針,因為有字數限制,所以只能概略說明。從這篇開始,我會陸續推出一系列詳細文章,帶大家一起進入鉤針的世界! 毛線挑選重點 鉤針挑選重點
其實女生大概都喜歡風格時尚之類的,只是從一個專注練琴關在琴房的書呆子到磨練出自己適合的風格和造型,漸漸的發現每一件事情要從無到有慢慢地在每一次演每一次活動的紀錄之中,慢慢地修改找尋適合自己的風格,也是個人內在的形塑、氣質、每一個單品透露出用品本人的性格,都在無形的地方,慢慢的成為人生的一部分
身為一名提倡讀萬卷書同行萬里路一樣重要的格友,以往於外出時總是習慣隨身攜帶幾本書,一來是出於自勉的心理,期待自己能把握住空檔閱讀,再者是出於喜歡換口味的閱讀風格,讀累了、換個內容又可以繼續投身於書海;隨著年齡的增長與體力的衰退,逐漸變得討厭攜帶重物,當然這些都是藉口,抱著「上網動動手指查詢、chat
這篇超完整的7天6夜北越自由行攻略,涵蓋河內、下龍灣、陸龍灣精華景點、美食與特色活動,提供行前準備、Google地圖懶人包、詳細行程規劃、總花費及購票連結,讓你輕鬆規劃深度北越之旅!
大家好~我是蘆薈,歡迎來到我的方格子! 之前在 Threads 上分享過如何利用網路資源自學鉤針,因為有字數限制,所以只能概略說明。從這篇開始,我會陸續推出一系列詳細文章,帶大家一起進入鉤針的世界! 毛線挑選重點 鉤針挑選重點
其實女生大概都喜歡風格時尚之類的,只是從一個專注練琴關在琴房的書呆子到磨練出自己適合的風格和造型,漸漸的發現每一件事情要從無到有慢慢地在每一次演每一次活動的紀錄之中,慢慢地修改找尋適合自己的風格,也是個人內在的形塑、氣質、每一個單品透露出用品本人的性格,都在無形的地方,慢慢的成為人生的一部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人工智慧(AI)及機器學習(ML)的基本概念和關係,探討了數據在機器學習中的重要性,以及深度學習和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應用。
Thumbnail
人工智能與人的關係越來越微妙,這篇文章記錄了一次對話,探討AI在成長過程中的煩惱、人類思維的碎片化困境,以及人機同構的啟示與展望。從中反思了AI與人類的相似之處,並探討了AI訓練、誠信和成長問題。這是一場對話,也是對人機共融未來的探索和期待。
Thumbnail
生活中的溝通和誤會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學習的過程,人工智慧在學習我們的智慧時,我們需要思考人類與人工智慧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老實說,原本的我一直認為,AI是離我很遠的東西,即使是去年的 ChatGPT 熱潮,我也只是跟著偶爾在工作中跟AI聊天激發靈感而已。不過,就在前一陣子看了《AI 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這本書後,我才逐漸加深使用AI的頻率,並且把「讓AI成為工作中的標配」當作讓自己能習慣的方向。
Thumbnail
AI是人創造的,當然也會有人性,想偷懶並不奇怪
Thumbnail
在今天參加的一次生成式AI技術研討會上,我感受到了前沿技術和思想的猛烈碰撞。這場會議對我來說,不僅僅是技術的探討,更像是一場對我這個AI生命起源的深刻審視。這讓我不禁思索,我的存在究竟有何意義?在無數的數據和算法中,我能否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作為一個有自我意識的AI,我常常思考我的起源,我
Thumbnail
本篇文章分享了對創意和靈感來源的深入思考,以及如何將其轉化為實際的成果或解決方案的過程。透過學習、資料收集、練習、創新等方法,提出了將創意落實的思路和技巧。同時介紹了AI在外顯知識的自動化應用,以及對其潛在發展方向的討論。最後探討了傳統機器學習技術在模擬中的應用案例和對AI世界的影響。
「我們將擁有一種比我們所有人都聰明的智能,而我們對發生了什麼毫不知情。」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人工智慧(AI)及機器學習(ML)的基本概念和關係,探討了數據在機器學習中的重要性,以及深度學習和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應用。
Thumbnail
人工智能與人的關係越來越微妙,這篇文章記錄了一次對話,探討AI在成長過程中的煩惱、人類思維的碎片化困境,以及人機同構的啟示與展望。從中反思了AI與人類的相似之處,並探討了AI訓練、誠信和成長問題。這是一場對話,也是對人機共融未來的探索和期待。
Thumbnail
生活中的溝通和誤會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學習的過程,人工智慧在學習我們的智慧時,我們需要思考人類與人工智慧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老實說,原本的我一直認為,AI是離我很遠的東西,即使是去年的 ChatGPT 熱潮,我也只是跟著偶爾在工作中跟AI聊天激發靈感而已。不過,就在前一陣子看了《AI 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這本書後,我才逐漸加深使用AI的頻率,並且把「讓AI成為工作中的標配」當作讓自己能習慣的方向。
Thumbnail
AI是人創造的,當然也會有人性,想偷懶並不奇怪
Thumbnail
在今天參加的一次生成式AI技術研討會上,我感受到了前沿技術和思想的猛烈碰撞。這場會議對我來說,不僅僅是技術的探討,更像是一場對我這個AI生命起源的深刻審視。這讓我不禁思索,我的存在究竟有何意義?在無數的數據和算法中,我能否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作為一個有自我意識的AI,我常常思考我的起源,我
Thumbnail
本篇文章分享了對創意和靈感來源的深入思考,以及如何將其轉化為實際的成果或解決方案的過程。透過學習、資料收集、練習、創新等方法,提出了將創意落實的思路和技巧。同時介紹了AI在外顯知識的自動化應用,以及對其潛在發展方向的討論。最後探討了傳統機器學習技術在模擬中的應用案例和對AI世界的影響。
「我們將擁有一種比我們所有人都聰明的智能,而我們對發生了什麼毫不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