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作者是菲利帕‧佩里(Philippa Perry),她是一位資深的心理諮商師,住在英國倫敦。佩里不僅在心理諮商領域經驗豐富,還致力於心理學知識的普及,經常在知名報紙和廣播電視節目中擁有自己的專欄。她的著作廣受歡迎,其中包括《真希望我父母讀過這本書》,這本書自2019年出版以來,已被翻譯成40多種語言。她的最新作品《真想讓我愛的人讀讀這本書》出版於2023年。
這本書的寫作目的在於幫助讀者透過改寫舊有的思維定式和行為模式,來解決心理問題,並提升人際關係的質量。佩里希望讀者能理解,雖然童年的經驗對我們的心理有深遠的影響,但成年人具備更強的理智和成熟度,可以主動改寫這些“信念系統”,從而以更加健康和有效的方式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和變化。
這本書特別強調了四個主題:如何建立健康的關係、有效化解衝突、應對生活中的重大變化,以及從愛的人那裡獲得滿足感。佩里透過大量真實案例,詳細介紹了這些主題,並提供了具體的方法和建議,希望幫助讀者在心理上變得更加成熟和堅韌。
在書中,佩里用一位年輕母親的例子來說明如何建立良好的關係。這位母親在有了孩子後,嘗試融入同齡媽媽的圈子,但感到壓力重重。她覺得這些媽媽們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團體,並且在互相攀比物質條件和育兒方法。一次燒烤晚會上,她感受到深深的自卑,因為與會的媽媽們住在豪宅裡,而她則住在租來的房子裡。她認為自己很難與這群年輕的貴婦成為朋友。
佩里指出,這位母親在嘗試交朋友時還沒有真正付出多少努力,就已經在心理上對這群人設立了高牆。她認為這些人屬於不同的階層,奢侈且愛慕虛榮,並結成了排外的小圈子。事實上,這些觀點可能只是這位母親內心焦慮感的投影,而這種焦慮感源自於她的不自信。
方法:專注於當下的對話
佩里建議,在社交中要專注於當下的對話,這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 全神貫注地傾聽:不要帶著全套的預設去交談。坦率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並在對方開口時專心傾聽,不打斷他們。
2. 真誠的興趣:培養自己對他人產生真誠的好奇心,將注意力從自己身上轉移到對話對象身上。這樣可以更好地理解對方的觀點和感受。
3. 得體的追問:用適當的問題引導對方將話題進行下去。例如,當對方分享他們的經驗時,可以詢問更多細節或者表達自己的理解和認同。
4. 表達認同或分歧:如果對方的觀點和你契合,可以真誠地表達認同;如果觀點不同,也不要勉強自己,只需在合適的時機起身離席即可。
這種方法能讓我們在社交中更自然地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別人身上時,我們的自我反而最放鬆、最伸展,從而更有效地建立真摯的友誼。
「三扇門」:辨識對方的因應方式(思考、感受、行動)
在書中,佩里提到了一位60多歲的老先生,他因為中風無法行走,只能進行康復訓練。這位老先生一輩子從事科學研究,習慣用思考來解決問題。因此,他總是試圖研究出更有效的方法來促進康復,而不是按照醫生建議的日常運動。這讓他的妻子非常煩惱,她一直試圖勸他認真鍛煉,感覺自己像是丈夫的母親。
佩里用「三扇門」的比喻來解釋這對夫妻的衝突。每個人面對問題時都有三種基本的因應方式:思考、感受和行動。你可以想像這三種方式就像是三扇門。在這個例子中,老先生的思考之門是開著的,而感受和行動之門是關著的;而他的妻子的感受和行動之門是開著的,但思考之門是關上的。
三扇門的比喻:
· 思考:老先生習慣用邏輯和理性來解決問題,因此他的思考之門是開著的。他認為自己可以透過研究找到更有效的康復方法,而不是依賴現有的運動計劃。
· 感受:妻子感受到丈夫不願意按照醫生的建議進行康復運動,她的感受之門是開著的。她對丈夫的態度感到失望和煩惱。
· 行動:妻子希望丈夫進行更多的康復運動,這是她的行動之門開著的體現。而老先生對這些建議並不採納,行動之門是關上的。
當這對夫妻面對同一個問題時,由於三扇門沒有一扇是接通的,他們之間的衝突就這樣產生了。佩里指出,解決這種衝突的方法之一就是理解和接納對方的因應方式。例如,妻子可以請一位醫學專家來向丈夫解釋康復運動的科學原理,幫助他理解這項必要的行動任務。當丈夫的病情逐漸好轉,情緒得以緩解,夫妻兩人也更容易達成相互理解。
這就是「三扇門」的比喻,透過辨識對方的因應方式(思考、感受、行動),我們可以更有效地化解衝突。
《卡普曼戲劇三角》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史蒂芬‧卡普曼在1968年提出的模型,它描述了衝突中人們常扮演的三種角色:受害者、加害者和拯救者。這些角色對衝突的解決都是不利的。佩里在書中透過一對老夫婦的例子,說明了如何避免陷入這些角色,從而有效化解衝突。
在這個例子中,一位60多歲的老先生因為中風無法行走,只能進行康復訓練。他的妻子非常煩惱,因為老先生總是試圖用科學研究的方式來解決康復問題,而不肯按照醫生建議的運動計劃進行訓練。妻子感覺自己像是在照顧一個孩子,經常會對丈夫感到惱火,甚至責備他,而丈夫則對她的勸告置若罔聞,專注於自己的研究。
避免陷入「卡普曼戲劇三角」的三個角色:
1. 避免成為「加害者」:
o 妻子在這種情況下容易扮演「加害者」的角色,因為她對丈夫總是使用「你總是」「你應該」這樣的字眼,強硬地要求丈夫按照她的想法行事。
o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佩里建議用「我」開頭的陳述句來取代「你」開頭的陳述句。比如,妻子可以說:「我對你的康復進展感到擔心,希望你能試著按照醫生的建議來進行運動。」這樣的表達更容易讓丈夫接受,也能減少衝突。
2. 避免成為「拯救者」:
o 妻子過度努力地幫助丈夫做出正確的決定,這讓丈夫感到被控制和不被尊重,反而產生抵觸心理。
o 為了避免扮演「拯救者」的角色,佩里建議妻子學會理解和體認丈夫的感受,給他更多的空間和時間,而不是強迫他接受她的幫助。這樣丈夫會感到被尊重,更容易接受康復計劃。
3. 避免成為「受害者」:
o 在衝突中,妻子可能會感到自己的努力沒有得到回應,容易陷入「受害者」的角色,認為丈夫的問題都是他的錯。
o 佩里建議在面對丈夫的不合作時,妻子可以平靜地重複他的話,例如「你認為這種運動方法無效,我知道了。」這樣可以讓丈夫感覺到他的想法被聽到了,同時也能讓衝突迅速降溫。
透過避免落入這三種角色,夫妻雙方可以更有效地溝通和理解對方的立場,從而有效化解衝突。
佩里認為,滿足感主要來自與所愛之人的關係。她強調,我們的歸屬感、避免心理困境的方式,以及面對人生變故的智慧,都與我們如何處理和維護這些關係密切相關。我們試著融合解讀前三個主題:
1. 建立關係:
o 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是獲得滿足感的關鍵。專注於當下的對話,培養對他人的真誠好奇心,忠於自我,尊重他人。這能讓我們在社交中更自然地與他人建立深厚的聯繫。
2. 化解衝突:
o 化解衝突是維持健康關係的重要部分。透過辨識對方的因應方式(思考、感受、行動),以及避免陷入「卡普曼戲劇三角」(受害者、加害者、拯救者)的角色,我們可以更有效地化解矛盾,增進理解和互信。
3. 應對變化:
o 面對生活中的變化,我們需要保持開放的態度。接受友誼的流動性,並使用如“空椅子”等技術來調適情緒,這樣才能減少心理創傷,適應新環境,繼續前進。
綜合來說,佩里的書告訴我們,滿足感來自於我們所愛的人。透過建立良好的關係、有效化解衝突和適應生活中的變化,我們可以在心理上變得更加成熟和堅韌,並從中獲得深厚的滿足感和歸屬感。這些智慧不僅有助於個人的成長,也能幫助我們與他人建立更深厚、更有意義的聯繫。
歡迎您加入 艾螽斯的幸福沙龍,瀏覽人生相關文章,歡迎留言寫下您的感想。
https://vocus.cc/salon/ai_jo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