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個體心理學 (Adlerian Therapy)
一、創始人:Alfred Adler
- 強調人格的統一性,主張從整體、全面的觀點來看。
- 認為人的行為有目的性,現在追求的比過去更為重要。
- 是由我們創造自己的人格,非僅由孩童經驗所塑造。
- 在家中排行老三(6個兄弟,2個姐妹),家庭星座童年模式。
- 主張整體論、社會性、目標導向、系統論、人本取向。
- 也是最早的系統取向治療者,強調「以個人所身處的系統,來了解此人的生活型態」。
- 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以社會取向和目標導向為核心的心理學理論,強調個體的整體性、社會連結和生活目標的重要性。
- 社會興趣 (Social Interest):個體與社會的連結感。
- 生活目標與生命風格 (Life Goals and Style of Life):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追求目標。
- 自卑與補償 (Inferiority and Compensation):自卑感驅動成長。
- 核心技術
- 探索早期回憶 (Exploring Early Recollections)
- 鼓勵改變 (Encouragement)
- 制定新目標 (Setting New Goals)
二、核心概念
1. 人性觀
- 同意Freud:人的生命形態深受0-6歲影響。
- 不同意Freud:
- 人是由社會關聯所驅動,而非性驅力。
- 行為是有目的性和目標導向的。
- 意識(而非潛意識)才是心理治療的焦點。
- 強調個人的抉擇和責任、生命意義,追求成功、完成、完美。
- 人類並非僅由遺傳和環境所決定,我們有詮釋、影響、創造生活事件的能力。
- Freud: 命定論(早期經驗) vs. Adler: 人可經由社會學習所改變
- 但Alder承認生物與環境條件會影響人們的抉擇和創造能力。
- 焦點著重:個人的再教育、社會的重建構。
- 目的論取代決定論。
- 重視未來,但不否定過去。
2. 對現實的主觀知覺
- 現象學(phenomenology)取向:透過當事人的主觀參考架構,來了解它對外界的看法。
- 主觀的現實(subjective reality)包含個人的知覺、想法、感受、價值觀、信念、執念(convictions)和結論(conclusions)。行為可由主觀的優勢觀點來了解。客觀現實遠不如個人對現實的詮釋和經驗所代表的意義重要。
3. 自卑感(inferiority feelings)
- Adler的理論重心,是所有人類的正常心態,也是人類向上的原動力。
- 人的行為源於對克服自卑感和追求優越感的動機。
- 自卑感並非負面,而是促進成長的動力。但若處理不當,可能導致「自卑情結」或「過度補償」。
4. 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
強調個人的整合性與不可分割性,主張個人的所有層面都是彼此交互關聯的,不同於Freud將人格劃分成自我、本我、超我三部分。
- 全人概念(holistic concept):我們無法單以部分被他人了解,必須在家庭、工作、文化、學校等因素共同鍵入的社會脈絡關係中,才能完全被了解。
- 當事人是其社會系統中整合的一部分,所以應重視當事人的人際關係,而非個人的內在心理動力層面。
5. 生命風格/生活型態(Lifestyle)
- 是我們對自己、他人與這個世界的各種知覺,是我們思考、行動、感受、知覺與生活的獨特方式。
- 個人對事件的主觀詮釋,形塑此人的人格。錯誤的詮釋方式,導致個人私有邏輯觀,並強烈影響此人現在的行為。
- 行為是富含目的性且是目標導向的,而非被過去的經驗或本能所完全決定。
- 阿德勒認為問題的產生通常與錯誤或不現實的目標有關。
- 虛構的目標(fictional finalism): 行為的目標是想像的產物,是一個指引,而不是現實。後以「理想自我導向」「追求完美」等取代之。
- 理想自我導向(guiding self-ideal): 個人對完美目標的想像,因此全力追求,主觀的終極目標,影響我們選定哪些應為真理、行為準則,以及人們對事件的詮釋。
6. 社群感(community feeling)與社會情懷/社會興趣(social interest)
- 阿德勒理論的核心,指的是一個人對社會、家庭、工作以及人際關係的責任感和連結感。
- 健全的人格發展體現在對他人的關心和對社會的貢獻中。
- 伴隨歸屬感的需求演進,可表現為勇氣,同理心、關懷,參與感與團結合作等。
- 人們會追求在家庭與社會中的地位,以此來獲得基本的安全感、被接納感和價值感。
7. 私人邏輯(private logic)
- 無法與他人建立連結的人,會發展出私人邏輯。
- 常導致退縮和孤立,自我沈溺和不適應。
- 錯誤信念、錯誤假設、錯誤堅信、不完整的知識:為了維護自尊心。
- Z因子:期望的結果、積極感覺。
8. 生活任務(life tasks)
- 建立友誼(社交任務)
- 建立親密關係(愛/婚姻任務)
- 為社會作出貢獻(工作任務)
- 對Adler來說,生命的意義在於貢獻,這些任務是人類生活的基礎。
9. 家庭星座(family constellation)
是個體心理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用來理解家庭環境對個體人格和生活風格的影響。家庭星座描述了家庭中的成員關係、角色分工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
(1) 出生序(Birth Order)
阿德勒認為,孩子在家庭中的出生順序對其人格發展有重要影響。不同的出生位置可能塑造出不同的性格特質和生活目標:
- 長子:
- 通常是負責任、有領導能力的,並可能感受到維護父母期待的壓力。
- 在被弟妹取代後,可能感到不安全或焦慮。
- 老二(兩個孩子中的第二位):
- 常具有競爭性,試圖超越長子。
- 通常更具適應性和靈活性。
- 排行中間:
- 常有壓迫感,認為不公平,常有「可憐的我」的心態。
- 也可能是家中的樞紐或協調者。
- 老么:
- 經常被寵愛,可能發展出依賴性。
- 也可能是創造力和冒險精神的來源。
- 獨生子:
- 得到父母全部的關注,可能成熟而自信,但缺乏與同齡人合作的經驗。
(2) 家庭氣氛(family atmosphere)
- 由父母/伴侶所設定,也可能受家族影響。
- 父母之間的態度和感受為孩子提供生命和安全的體驗
- 孩子會觀察和詮釋這些稱為父母的人在一起做些什麼?競爭或合作?專注或分心?黏在一起或分開?如何回應我的需求?如何做決定?是否會爭吵?是否有共同的信念和行動?
(3) 性別指導與性別認同
- Adler工作的家庭大多由異性戀父母組成,父母會分別為孩子提供性別指導,也就是孩子會以同性父母為樣板。
- 在現今多元組成的家庭,孩子在自己的生活背景中建構自己的身份,對自我的主觀解釋至關重要:解釋才是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