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療觀
1.治療目標
促進個人的適應功能:將潛意識化為意識,強化自我功能。
- 「成功的分析」:對個人人格或性格結構做出重要修正。
- 治療方法:引出潛意識題材,重新、建構、討論、詮釋與分析,深入探索過去。
- 重新經驗、自我了解相關連的感受與記憶
2.治療者的功能與角色
- 空白螢幕取向(blank-screen approach):治療師匿名、不批判。
- 移情 (Transference):個案將過去對重要他人的感情和態度投射到治療師身上。
- 反移情 (Countertransference):治療師對個案產生的情感反應,可能反映治療師自己的潛意識。
- 投射(projections):當事人原先的未竟事宜與壓抑之產物,即「事件的原因」(磨坊的穀物 grist for the mill)。
四、技術
1. 維持分析的架構 (Maintaining the analytic framework)
- 目標:強調維持一種特定的治療架構,指治療程序和風格的整體做法。
- 功能:視一致性的談話架構本身就是治療元素。
- 實例:治療師保持匿名、固定談話時間與次數、清楚的收費標準與治療界限。
2. 自由聯想 (Free Association)
- 目標:讓個案在無壓力的環境下自由地說出任何進入腦海的想法。
- 功能:揭示潛意識中的衝突、壓抑的記憶和情感。
- 實例:治療師鼓勵個案不加修飾地描述夢境或日常經驗中最細微的感受。
3. 詮釋/闡釋 (Interpretation)
- 目標:將個案的言語、行為或夢境中隱含的潛意識意義解釋出來。
- 功能:幫助個案意識到潛意識的衝突或願望。
- 技術:治療師可能會指出個案語言中矛盾的部分,或某些行為的象徵意義。
4. 夢的解析 (Dream Analysis)
- 目標:通過分析夢境揭示潛意識內容。
- 夢的兩層含義:
- 顯義內涵 (Manifest Content):夢的表面敘述。
- 隱義內涵 (Latent Content):夢的隱藏意義,通常包含壓抑的願望、恐懼、性與攻擊衝動等。
- 釋夢工作 (dream work):治療師解釋夢中的象徵意義,幫助個案理解潛意識衝動。
5. 抗拒的分析與詮釋 (Resistance Analysis)
- 目標:識別和處理個案在治療過程中對某些話題或感受的回避。
- 功能:抵抗通常代表潛意識中壓抑的焦慮或衝突。
- 技術:治療師幫助個案探索其為何抗拒某些內容的揭露或討論。
6. 移情作用的分析與解釋 (Transference Analysis)
- 目標:利用個案在治療關係中對治療師的情感轉移,探索其潛意識的情感模式。
- 功能:將個案的早期關係和未解決的衝突呈現出來。
- 實例:如果個案對治療師表現出依賴或敵意,治療師會幫助他理解這些感受的根源。
五、團體諮商的應用:心理動力團體治療 (Psychodynamic Group Therapy)
1. 核心理論基礎
心理動力團體治療以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為基礎:
- 潛意識 (Unconscious):成員在團體中的行為和反應可能反映其潛意識的需求、衝突或動機。
- 移情 (Transference) 與反移情 (Countertransference):成員可能將對過去重要他人的情感投射到其他團體成員或帶領者身上。
- 防衛機制 (Defense Mechanisms):成員在團體互動中可能使用防衛機制(如投射、壓抑等)來應對焦慮。
- 內在衝突:探索成員內在的心理衝突如何表現在團體互動中。
2. 關鍵概念與技術
(1) 團體作為微型社會 (Group as a Social Microcosm)
- 團體被視為個體現實生活中的縮影,成員在團體中的行為反映其在現實人際關係中的互動模式。
- 例子:一位成員在團體中表現得過度迎合,可能反映其在日常生活中害怕衝突的模式。
(2) 移情與反移情 (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 成員可能將對早期重要他人的情感(如父母、伴侶)投射到其他成員或帶領者身上。
- 帶領者需要敏感觀察並處理這些情感動力,以幫助成員覺察。
(3) 團體動力的運用
- 探討團體中成員之間的情感互動,例如衝突、親密、競爭等。
- 帶領者協助成員理解這些互動背後的心理動力。
(4) 防衛機制的觀察與反思
- 成員可能通過防衛機制(如否認、投射)來避免焦慮。治療師可以溫和指出並幫助成員探索這些行為的根源。
(5) 投射性認同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 成員可能將自身的情感或特質投射到他人身上,並促使他人感受這些情感。治療師需要幫助成員理解這種動力。
3. 心理動力團體治療適用性
特別適合以下情境:
4. 案例示範
假設某團體中有一名成員經常對其他人表現出敵意,而無意識地讓人疏遠。帶領者可以:
- 指出這種行為模式如何重現其日常生活中的困境。
- 探討成員是否在團體中重現與早期重要他人(如父親)的關係。
- 幫助成員辨識其內在的焦慮或恐懼,並探索更健康的互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