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革命後大量生產變得容易,加上消費文化的興起,現在我們生活中食衣住行都有不計其數的商品供我們選擇、商店擺滿玲瑯滿目的產品任君挑選。一天中我們會經歷無數的選擇,從等等吃什麼(百年難題)這種小問題到工作中的各種決策等攸關生存的選擇,這些抉擇的重量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膨脹,開始對我們產生負面的影響,這就是作者在這本書想談論的內容。擁有更多選擇,不是應該更快樂嗎?然而現實狀況卻並非如此,現代人比以往更加不滿生活、更加憂鬱。於是作者以此為出發點整合了一系列的研究,試著解釋這樣的現象。
去年暑假,我在家思考著應該利用這段時間做什麼,是要打工、實習,還是去做志工?去旅行或者待在家好好休息? 如果要打工,又該做什麼呢? 哪個是對我最好的呢? 打開求職軟體,馬上湧入數十個工作機會,各有利弊,一時讓我不知如何選擇。我於是拖了又拖,害怕做錯決定、害怕後悔,最後的結果是我放棄了選擇,整個暑假什麼也沒做。海量的選擇、無限的可能性,讓我失去了選擇的能力。
這本書讓我發現原來我是一個嚴重的極大化者,總是希望做出最好的選擇、不滿足目前的狀況,常對生活感到失望。讀完後我不再追求最好的結果,減少和他人的比較,開始滿足於現有的選擇,也不再因做出的選擇而感到後悔。若你也曾經歷過和我一樣的狀況,選擇的弔詭這本書能幫助你了解選擇背後的心理因素以及應對的方法,甚至解決你一直以來的內耗問題。
以下是我整理的閱讀筆記,並非完整摘錄,感興趣的話還是建議自己讀過一遍,相信你一定能有很多收穫!
影響選擇的思考模式
- 可得性捷思法:人會以資訊的可得性(容易取得、回想的程度)來衡量事物的重要性
- ex. 當你最近看到飛機失事的新聞,就覺得搭飛機比開車危險,因為腦中容易回想起的事件影響了你的判斷,而非客觀數據。
- 多獲得各方面的資訊有助於降低這種偏誤
- 定錨:消費者在評估商品價值時會藉由比較的方式。
- 展望理論:
- 隨著人實際上收穫/損失遞增,心理感受遞減,
- 損失的感受程度比獲利來的高(厭惡損失)。
- ex.與其50%機率拿到100塊,人會寧願確定拿到50塊
來源:維基百科
- 稟賦效應:當人被賦予一項物品,該物品在人心中的價值增加。ex.購買物品後比較不會想退貨
- 習得無助:若動物不斷嘗試後仍無法解決問題,最後就會放棄嘗試。應用在人身上,會影響未來嘗試的動力、生理狀況,甚至導致憂鬱症。
選擇的價值
- 實用效益 : 讓人得到想要的
- 表達效益 : 表現個性、價值觀 ex. 穿搭風格
- 心理效益:展現自主權(對幸福感很重要),讓人感覺能掌控環境
- 人不快樂時,會選擇「退出」局面或是「聲明」訴求
- 社會制度限制了人的自由,同時也降低了選擇的責任。
為什麼選擇成了負擔?
- 極大化者:做選擇時總想得到最好的結果,卻因此難以抉擇,並帶來負面的心理影響
- 滿足化者:只追求「夠好」的選項,對選擇比較容易滿意
- 人衡量機會成本時,會算入所有放棄的選項,而選項越多,就越會消減對選擇的滿意度。又因為人憎惡失去的傾向,因此沒選到的不滿意總是大於選擇的滿意。
- 多個選項間造成的衝突常常導致人們逃避或延遲選擇。
- 面臨選擇時的負面情緒會降低人的判斷能力
由於多了各式各樣的選擇,做出理想決定的責任轉移到了個人的身上
懊悔
- 缺漏偏差:人會低估未採取行動而造成的後果
- 如果距離目標只差一點,會產生更多的後悔情緒。
- 負面情緒經常會觸發違實思考(想像與現實不符的情況),進而引發更多負面情緒。
- 向上違實思考(想像更好的狀況)能激勵人心,但同時也使人更不滿於現狀,向下違實思考則相反,能讓人更感激現狀。
- 人需要理由來合理化自己的決定,但該理由不一定真的是心裡影響決策最大的因素,而隨時間過去,該理由也不再管用,使人開始懊悔。
適應
- 知覺適應:人體在不斷經歷相同的知覺時,感受會逐漸降低。
- 享樂適應:從事物取得的樂趣也會在每次重複逐漸降低
- 購買新物品的熱度消退後,人就開始對物品感到失望
- 事件發生後,人的情緒反應會逐漸平復,
- 人在做決定時,往往低估了適應的效果,認為未來的情緒會一直跟事件發生時一樣。
比較
- 人在評價經驗時會比較
- 希望的情況
- 預期的情況
- 過去經驗
- 他人經驗
- 隨著體驗更好的事物、選擇的大量增加(比較對象增加),讓我們的標準和期待提高,使原本有樂趣的東西失去樂趣。
- 由於社會和經濟制度建立在資源的稀有和分配不均下,更趨使人們進行社會比較
- 滿足化者較不會進行社會比較,關鍵在於抽離思緒,不陷入負面的反芻思考。
無助、操控、憂鬱
- 失敗歸因 : 人經歷挫折或失去控制時,會尋找失敗的原因
- 總括性/特定性 : 因為整體或特定因素
- 長期性/短期性 : 因為短期因素或長期因素
- 個別性/普遍性 : 因為個人因素或外部因素
- 樂觀者歸因傾向特定、短期、普遍性,較不會因為單次失敗而意志消沉
- 「這次沒考好只是因為這次題目特別難(特定性)、這只是一次失常(短期性)、很多同學也考不好(普遍性)」
- 悲觀者歸因傾向總括長期、個別性則會引起無助感、自責,導致憂鬱
- 「這次沒考好是因為我數學一直都很爛(總括性)、我永遠都學不好數學(長期性)、是我太笨了(個別性)」
- 現代因為對操控權(掌握自己人生的能力)的重視、個人主義(重視個體的自主而非社會連結)的崛起以及選擇的增加,使人對操控的期望升高,然而大量的選擇卻無法滿足期望,使現代人更容易無助憂鬱
個人主義破壞了社群間的連結(能有效防止憂鬱),因為社會關係會限制個人的自主性。
- 個人主義雖然使社會某部分個體繁榮,但對國家整體卻有負面影響
- 享樂緩滯 : 即使已經失去原來的好處,社會還是傾向重視當初幫助發展的文化
- ex. 美國開國後正因個人主義而繁榮
- 所以即使個人主義有其缺陷,社會還是鼓吹個人的發展(追求夢想、做自己)
如何減輕決策的負擔?
選擇重要的不是客觀結果而是主觀結果
- 嘗試減少選項數量 ex.規定自己一次只能找兩個選項
- 分辨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需要花費時間決定的
- 回顧最近做的決定
- 列出抉擇的步驟、花的時間、搜尋過程和焦慮的狀況
- 回想過程中的心情
- 選擇完後問自己,這些過程對選擇有幫助嗎?
- 跟隨規定(前提、標準、常規、習慣)來做決定 ex. 賈伯斯每天都穿同一套衣服
- 試著成為滿足化者,接受現有的選項,感激目前的狀態
- 第二級決定:衡量機會成本時,只要算到次好選項(所有放棄選項裡最好的一項)就好
- 沒必要的話不用主動去尋找更新更好的商品
- 避免可逆選擇(可以反悔的選擇)
- 當選擇可逆時,會讓人更專注於其他更好的選項、懷疑自己的選擇,而不是改善現有狀況
- 練習感恩的態度,即活在當下,滿足於現在擁有的
- 減少社會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