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是以陰謀論觀點來看藍白之間的微妙關係,而非事實是否如此來論定,所以以下內容純粹猜想,如有與現實雷同,純屬巧合。
在台灣政治舞台上,國民黨與民眾黨之間的互動似乎有著一種說不明、道不清的微妙關係。若從陰謀論的角度觀察,國民黨可能正扮演著一個在背後精心策劃的角色,利用民眾黨來達成自己的政治目標。這種目標並非是讓民眾黨崛起成為與國民黨平起平坐的勢力,而是成為一個有效的工具,用以削弱民進黨,並穩固國民黨的地位。
國民黨在現行台灣政治環境中面臨不少挑戰,特別是在年輕選民與中間選民中的支持度不足。民眾黨作為一個號稱中間路線的第三政黨,成功吸引了一部分對藍綠政黨感到失望的選民。然而,民眾黨的存在對國民黨而言,更像是一個策略性棋子,而非威脅。
國民黨或許並不希望民眾黨完全失敗,因為民眾黨可以作為一個有效的分票工具,削弱民進黨的支持基礎。然而,國民黨更不希望民眾黨成長到足以威脅自己的地位。因此,對國民黨而言,民眾黨的最佳角色是一個既能幫助國民黨分散選票、又能維持「控制範圍」內的政黨。
以近期高虹安與柯文哲的相關事件為例,我們可以觀察到國民黨似乎在這些事件中扮演了一個耐人尋味的角色。
高虹安的風波起初是與其辦公室人事及經費相關的爭議,然而,有心人士逐漸將焦點引向民進黨的政治運作,企圖讓輿論認為民進黨是刻意打壓高虹安。
可忽略了從消息來源與媒體報導方向來看,不乏國民黨人士的影子,他們利用此事件激發民眾對民進黨的不滿,進一步讓高虹安﹑民眾黨的支持者以及中間選民傾向支持國民黨的政策,但卻忘了本身辦案是司法機構而非民進黨,甚至把一直努力堅守中立的司法機構說成民進黨的側翼。
柯文哲作為民眾黨的領袖,一直以清廉的形象示人。然而,當他言行過於激進或偏離主流民意時,國民黨的媒體與人物也會適時地推波助瀾,放大這些爭議。這樣的操作不僅削弱了民眾黨的核心支持力,也讓國民黨有機會在中間選民中塑造更穩重的形象。
從過往的紀錄來看,在藍白合推動前,說柯文哲不好的藍媒也沒少到哪去,但開始藍白後,這些不好也都成了過往。
從柯文哲的貪汙弊案中,28.5年的刑期並非僅來自單一案件,而是多個案件刑責累積的結果。小草們的不理智支持是可以理解,畢竟這種不分是非只為支持而支持,是藍綠粉都有的。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藍粉的立場也刻意忽視了,即便撇開1500元或Excel的爭議,其他案件仍能證明柯文哲涉及貪汙腐敗的事實。
按照國民黨檢討民進黨的框架,自然應該對柯文哲的諸多案件進行嚴厲批評,但國民黨的各種發言卻很明顯並非真正的檢討,而是帶風向讓大家認為司法不公,這些案件都是民進黨的追殺。
此外,民眾黨針對國民黨的許多政策,儘管明知人民反感很大,仍然選擇堅持站在國民黨這一邊,進一步彰顯了雙方在某些議題上的「默契」。這種現象不僅加深了外界對民眾黨角色定位的質疑,也讓部分支持者逐漸對民眾黨失去信任。事實上,民眾黨已經被大多數的人認為是一個「小藍」政黨,完全失去了原本應該監督藍綠的定位。這樣的認知讓民眾黨的「中間路線」形象徹底崩壞,進一步削弱了其吸引中間選民的能力。
在這樣的框架下,民眾黨的角色更像是一個國民黨的「調節器」。當國民黨需要分票時,民眾黨可以提供幫助;當民眾黨試圖挑戰國民黨時,國民黨也能通過輿論與政治資源對其進行打壓,確保其成長受到控制。
對國民黨而言,這樣的策略短期內或許能夠達成削弱民進黨的效果,但長期來看,這種操作是否會讓選民對整體政治體系更加失望,進而導致更大的不信任,仍然值得深思。國民黨若持續以這種方式操作,可能會引發選民對其真誠性的質疑。
國民黨與民眾黨之間的互動,真的很難看出是所謂的政治合作。雖然表面上兩者看似各自為政,但在背後,國民黨或許正在利用民眾黨這顆棋子,達成削弱民進黨並鞏固自身地位的目標。這場博弈的輸贏不僅關乎兩黨之間的力量平衡,更將深刻影響台灣的政治生態與選民對台灣司法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