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第五:,心得

閱讀時間約 20 分鐘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 陰陽: 將天地之間的變化,用二分法區分比對
  •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寒到了極點,就會往熱的方向發展,反之亦然。但若是寒熱到了極點還是沒有轉變呢? 那就是還沒到極點。這句話表面上是描述星球與人體疾病發展的規律,但是寫在文字上就變成的詭辯文字遊戲。
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飱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 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飱泄: 腹部過熱,會有拉肚子、大便會看到未完全消化的食物。素問前幾篇有寒性的飱泄,這邊則描述熱性。
  • 寒氣生濁。濁氣在上,則生䐜脹: 腹部過寒,會有脹滿的問題。
  • 這邊的上下是指的是腹瀉(下)與脹滿(上)的對應。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支,濁陰歸六府。
  • AI翻譯: 清陽從上竅(如鼻、口)排出,濁陰從下竅(如肛門、尿道)排出;清陽開通皮膚腠理,濁陰運行於五臟;清陽滋養四肢,濁陰則歸於六腑。
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
  • AI翻譯: 水屬陰,火屬陽;陽氣為動能,陰味為滋養。滋養之味作用於形體,形體作用於氣,氣作用於精,精再轉化形成新的生命力。精華滋養氣,形體依賴味;化生精,氣養形。味過濃會損傷形體,氣不足會損耗精華;精華轉化為氣,氣又可能因為偏食五味所耗。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
  • 用舌頭感受到的稱為味,用鼻子感受到的稱為氣。
  • 味厚則泄,薄則通: 舉例來說,中藥處方經典,宋版傷寒金匱,若是要講究排便,會使用大量的大黃煮濃來泄(承氣湯),若只是要疏通一下腹部的阻隔,那就只要用少量的大黃泡水一下淡味來通(大黃黃連瀉心湯)。延伸來看,凡是疏通的藥材,用量過大,味變得太厚,會導致變成疏泄流失到體外;而本用來做促進排泄的藥材,用量過小,味變得太薄,會導致無法促進排泄,只有一點促進流通的作用。泄是通的更進一步。
  • 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 舉例來說,中藥處方經典,宋版傷寒金匱,若是要講究發泄排汗,使用的是生薑(桂枝湯),但若是要溫暖讓身體發熱,市面上的麻油雞湯、薑母鴨,使用氣更厚的老薑、乾薑。這邊發泄與發熱則不若前例,沒有必然的關係。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
  • 狀火與少火: 人體功能過度亢進,會導致虛弱。
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
  • 古代的流行處方或藥物,又辣又甜的有發散發汗為陽的功效(EX桂枝湯);又酸又苦的處方或藥物,通常會有促進嘔吐或是腹瀉的功效(EX:承氣湯、瓜蒂散)
  • 甘味的藥物本身沒有發散的功能,功效多是滋補人體的津液。而辣味的藥物有促進人體排汗的效果。甘味的藥物提供排汗的液體,辣味的藥物一方面消耗甘味藥物提供的液體,並促進人體排汗的功能。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
  • 重寒則熱,重熱則寒: 當人體處在非常嚴重的疾病狀態,人體內層通往外層的通道嚴重受阻,臨床上病人外層與內層呈現出來的寒熱性質會兩極顛倒,中醫術語稱為寒包火或火包寒。這時候就容易會有誤判的時候導致醫療疏失。
  • 寒傷形,熱傷氣: 寒性的病症,容易造成形體上的損害,熱性的病症則容易造成功能的損害
  • 氣傷痛,形傷腫: 痛,不通而產生不適之意。氣傷痛指的是功能(氣)低落造成的痛形傷腫,舉例: 撞擊的部位造成腫大。
  • 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 前後因果的推論。
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乾,寒勝則浮,濕勝則濡寫。
  • 用自然界的現象描寫人體的症狀。
  • 風勝則動: 人體會有抽搐顫動的症狀,如同人體內有風在縱橫向流竄。EX:癲癇
  • 熱勝則腫: EX: 毛囊炎
  • 寒勝則浮: EX: 浮腫
  • 濕勝則濡寫: EX: 腹瀉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
  • 喜怒傷氣: 現實生活中,情緒有比較大的起伏的人,就算沒有勞動,也容易感到疲勞
  • 寒暑傷形: 天氣對人體的侵害,比較容易在外型上看到跡象。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
  • 暴怒傷陰: 情緒暴躁的人,現實生活中比較容易是陰不足的人,通常偏瘦、睡眠不好。
  • 暴喜傷陽: 過度開心的人,接下來會有一陣的消沉期,各方面看起來都缺乏陽氣。EX: 吸食毒品。
厥氣上行,滿脈去形。
  • 中醫使用厥字,通常都是描述病況由下往上惡化,或是本來該往下的卻往上走。EX: 厥冷、厥逆。
  • 滿脈去形: 人體的經絡因為過度壅滿而傷害到形體。
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 情緒不穩定,並且生活在氣候極端的地區,健康與壽命都會受損。
  • 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理同前述的重寒則熱、重熱則寒。
故曰: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春傷於風,夏生飱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徘生欬嗽。
  • 此段主要描述人體健康與傳染病。第一個情況是,當一個季節傳染病流行時,得病之人其實在此季節之前就已經不健康了。
  • 第二種情況是,致病原在人體有潛伏期,在上個季節染病時,當時人體健康勉強還可以抗衡。但是在下一個季節,身體健康變差,潛伏的病毒發作,人體出現顯觀的症狀。
帝曰:余聞上古聖人,論理人形,列別藏府,端絡經脈,會通六合,各從其經,氣穴所發各有處名,谿谷屬骨皆有所起,分部逆從,各有條理,四時陰陽,盡有經紀,外內之應,皆有表裏,其信然乎。
  • 講述人體有經絡、穴位這些特別的部位與管道。
歧伯對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藏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 以五行學說揣測人體的變化,並將人體各處器官,統整歸納到五臟為主宰。
  • 中國東方近海,海邊與陸地的交界處,因氣壓差的關係,容易生風,故東方生風
  • 肝主目: 主要是眼球附近有很多的肌肉,能夠靈活轉動眼球,故歸屬在目
  • 蒼、青色,皆屬木,都是同一種色彩,天空藍,EX:蒼天、青天。觀察人體體表靜脈血的色澤就是青色,剛好人體靜脈血回流到肝臟,故青色屬肝屬木。
  • 變動為握: 舉例,中風的拳頭緊握,神經的問題。
  • 在味為酸:相對於甘、辛、鹹、苦,酸味在此處主觀上,被認為比較適合歸屬在木來做比對,顧肝臟膽囊雖然吃起來最苦,但苦味不歸類在木與肝膽。
  • 在志為怒: 怒氣在人體產生的症狀,最顯著的就是暴怒之後,人體會抽搐(看起來就像是筋在作用、有風在人體亂竄),所以把怒歸屬在此,並說怒傷肝,實際上不只。
  • 悲勝怒: 憤怒的情緒會造成人體有各種能量(氣)往上衝的症狀(EX頭痛、中風),悲傷的情緒則會造成人體能量與氣的流失(悲則氣消)。再加上此處作者將悲歸屬在金,五行中金克木,故說悲勝怒。但現代臨床上有更多更好的做法
  • 風傷筋, EX抽筋抽搐。
  • 燥勝風: 因為作者將燥歸屬到金,風屬木,金克木,故燥勝風。但臨床完全不可能憑此理論施治。
  • 酸傷筋,辛勝酸: 過度服食酸味會傷到人體的筋(神經、肌腱、筋膜等有彈性之物)。酸味收縮,辛味發散,辛屬金,酸屬木,金克木,故辛勝酸。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藏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徵,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鹹勝苦。
  • 心主舌、在竅為舌: 舌頭嚴格來說不算是竅,只是在臉部的器官硬要配屬一個給心臟,故將舌配屬於心。
  • 變動為憂: 中醫思想在為心跟人體的精神情緒功能相關,有別於西方醫學歸類在大腦。在靈學的認知中,有形心臟的位置與靈魂所處無形的心輪重疊,是情緒思想的源頭,而大腦是吸收、處理、向外表達的地方。
  • 在色為赤: 心臟與血管有密切關係,故為赤
  • 喜傷心: 過度喜悅的情緒,會讓心臟受損。
  • 恐勝喜: 恐在此屬水,水克火,故恐勝喜。現實生活中,對事況過度樂觀的人如果接受到一些負面帶有擔憂恐懼的訊息,澆一桶冷水是比較能冷靜下來沒錯。但不具深度的臨床意義。
  • 熱傷氣,寒勝熱: 過熱的人體,會容易疲勞,體力衰退。寒屬水,故寒勝熱。
  • 苦傷氣,鹹勝苦: 苦味的藥物,過服會讓人體的功能衰退。鹹屬水,故勝苦,但臨床用藥不會以此理論配伍處方。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藏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肉,酸勝甘。
  • 中國的地理位置,中央的黃河長江一帶,在夏季因受陽光蒸發,空氣潮濕,故中央生 濕。
  • 脾主口,在竅為口: 在古代科技不發達,動物死亡時,胰腺會自溶而體積變小,導致解剖時古人輕視,不將其看為一個內臟,反而把與胰腺相連相鄰的脾臟張冠李戴。因此中醫一直都將人體胰腺(pancreas)的消化功能,歸屬到脾臟(spleen),解剖上的脾臟其實與免疫系統更加相關。脾主口,因為口腔與消化系統密切相關,故在竅為口
  • 在色為黃: 黃色的食物通常都安全好吃,並且比較能當主食來食用,跟人體消化系統密切相關。
  • 變動為噦: 噦,打飽嗝,與消化器官有關。
  • 甘味: 包含淡味與甜味,只要沒有明顯的辛苦酸鹹,都屬於甘味。甘味的食物過食,出現的不適通常都是人體中央軀幹腹部,消化道與消化功能異常。
  • 在志為思,思傷脾: 過度思考的人,容易消化不良。
  • 濕傷肉,風勝濕: 在人體有害的濕,具有黏性,可以用能促進循環(風)的藥物,來推動。
  • 酸勝甘: 不具臨床意義。純粹只是木克土之意。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藏為肺,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動為欬,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
  • 中國地理位置,西方離海最遠,且下雨少,沙漠多,故西方生燥
  • 辛味有兩種含意: 辣味與金屬礦物的味道。血液富含金屬礦物質,流血的時候用舌頭舔幾口,那個味道就是辛味
  • 肺生皮毛、在體為皮毛: 無論是皮毛與肺臟,都有與外界交換氣體的功能,一旦一者功能低落,另一者就會代償。故肺主皮毛。
  • 在色為白: 一方面西方多產金屬(白色),另一方面以人體而言,當人體出現不健康的跡象,以下幾種顏色最為常見: 黃色(黃疸、皮膚蠟黃)、青色(靜脈血館怒張)、紅色(微血管擴張、發炎)、黑色(灰色,黑色素沉澱、牙齒蛀牙、嚴重血瘀)、白色(大量失血的肌肉呈現白色),與不備歸類在五行,介於青與紅色的紫色(血瘀,有時紫色會被歸類在少陽)。在脾黃、心紅、肝青的分類下,白配肺,黑配腎,相對合理的配對。
  • 在竅為鼻: 鼻腔連接氣管、肺臟。
  • 在志為憂: 憂傷的人,呼吸淺短為最明顯的變化
  • 辛傷皮毛: 過食辣物的人,皮膚從外觀上會比較粗糙。
  • 苦勝辛: 苦味降下,能夠平衡向上向外的辣味。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鹹,鹹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腎主耳。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藏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慄,在竅為耳,在味為鹹,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鹹傷血,甘勝鹹。
  • 腎生骨髓,在體為骨: 在肝主筋,辛主脈,脾主肉,肺主皮毛的分配下,自然會將骨分配給腎。臨床上,腎臟代謝血液中的礦物質失衡,確實會導致骨骼疾病。
  • 在色為黑: 腎功能異常的人,黑色素沒有通過腎臟尿液排除,人體黑色素沉澱,外表上看來也會是灰黑的。
  • 變動為慄,在志為恐,恐傷腎: 恐懼的人會尿失禁,常見於小兒,慄,因恐懼而有的皮膚顫動表現。
  • 思勝恐: 純粹是水克火的論述,沒有臨床意義
  • 燥勝寒: 疑似錯簡。
  • 鹹傷血: 過度攝取鹽分,血液中的鹽分過高,導致生病。
  • 甘勝鹹: 純粹是土克水的論述。沒有臨床意義,但是生活上,吃太鹹的時候會想吃甜,而吃太甜的時候會想吃鹹。
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帝曰:法陰陽柰何。歧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麤為之俛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
  • 身體在對抗致病原發燒,皮膚毛細孔沒有打開沒有流汗(腠理閉),人體過熱與過多表層毒素與體液沒有隨汗排除。進而影響肺部,氣喘呼吸困難,口舌乾燥,再繼續惡化會出現煩躁(毒素影響腦部),腹部脹大(瀕死之人常見腹部脹滿,原因有很多種)
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 身體體溫低,流冷汗,顫斗,手足冷並且萎縮,腹部脹滿,將死之兆
帝曰:調此二者,柰何。歧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憺之能,從欲快志於虛无之守,故壽命无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
  • 七損八益: 中國古代性保健學說,最早見於長沙馬王堆出土的醫書《天下至道談》。詳見維基百科七損八益
  • 下虛上實: 將人體上部比喻為天,下部比喻為地,天為上虛,地為下實為常態,今反之,比喻為人體異常病態。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帝曰:何以然。歧伯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并於上,并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并於下,并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 中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故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
  • 人右耳目不如左明: 據我自己觀察,人在年輕的時候,左右視力聽力是相等的,但隨著年紀增長,左邊會退化得比右邊快。
  • 耳目聰不聰明與手足便不便: 推測西方山林多,手腳在比較嚴苛的環境鍛鍊下會比較靈活。耳目聰不聰明,我不清楚。但是古人給出的理由,不太可取。
  • 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 人體多數為右撇子,常用右側,因此右側的皮膚、筋膜等結諦組織,會因施力與受力較多,造成上右側結締組織比上左側有更多的扭轉阻塞不通。此為感冒時右上側更嚴重之故。而下左側在感冒時,病症較右側重,推測是因為人體動作平衡之故,因多使用右側的上臂,導致左側的下肢出力與受力較多來平衡整個身體,因此同樣的下左側結締組織扭轉阻塞不通。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里,故能為萬物之父母。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藏。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谷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以天地為之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暴氣象雷,逆氣象陽。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
  • 將天地萬物比類在人體。天人合一學說
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
  • 邪風之至,疾如風雨: 風將傳染病源散播,虛弱之人感染很快就生重病。
  • 人體層次由淺入深依序排列: 皮毛、肌膚、筋脈、六腑、五臟。善於治療的醫生,懂得最精準的層次治療,並且能夠見微知著,在致病因素尚未深入人體之前就發現,並且治療。病位越往深層,越難治療。
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藏;水穀之寒熱,感則害於六府;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
  • 突然出現的流行性傳染病。一旦感染,病情嚴重,傷及五臟。
  • 偶爾吃壞肚子、吃錯食物,通常只是六腑受到損傷。
  • 處在空氣中濕度重的地方,皮肉筋脈等肢體病痛比較常見。
故善用鍼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裏,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
  • 不善於用針治療的人,幾乎只會直觀地在症狀處下針。更高明的醫生,能夠在患處以外的人體部位下針治療(因為人體有通道相連與層次相黏,在遠處下針如果能促進縱向流動與橫向的體液交換,也能有治療效果)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沈滑濇,而知病所生;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
  • 審清濁,而知部分: 觀察人體液態分泌物的清濁,可以知道病位
  • 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 聽診,不同的疾病在人體不同的部位產生的聲音不一樣。
  • 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 比對人體平時健康的狀態與病態,知道病情與治療方式。
  • 按尺寸,觀浮沈滑濇: 用手指頭按脈,觸感上的浮沉滑澀,可以判斷人體的狀態。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
  • 剛開始生病的初期,可以通過針刺就簡單迅速處理好了。
  • 某些病的發作期,可以等病人的病況稍微衰退之後,再介入治療。
  • 在病情衰退期的時候,趁機治療斷根。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寫之於內;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實者,散而寫之。
  • 形體瘦弱容易受寒之人,要給予溫熱、能夠補充能量的治療方針
  • 身體缺乏精華(營養),要吃好的食物與調味(食補)
  • 其高者,因而越之: 病位在高處者,要讓它從高處排出。EX:嘔吐療法排除胃中食積或是肺中的痰
  • 其下者,引而竭之: 病位在下者,要讓它從下處排出。EX: 婦女月經排除血塊、腎結石從尿液排除
  • 中滿者,寫之於內: 中央軀幹(腹部)滿悶的人,要將毒素導入消化道,從肛門排出
  • 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 在皮膚上抹上藥物製成的膏藥,使人出汗治病,這種方式在印度阿育吠陀醫學較為流行,反倒是中醫典籍紀載不多。
  • 其在皮者,汗而發之: 毒素卡在皮膚之內,可以通過流汗排毒治療
  •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 病情嚴重的人,可以先採取壓制症狀的方式,至少先求過眼下之關,後續再談斷根的根本治療。
  • 其實者,散而寫之: 身體有實邪(毒素累積太多),要排除掉。
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血實宜決之,氣虛宜𤙲引之。
  • 陽性的疾病,用陰性的方式治療,反之亦同。
  • 血實宜決之: 血液中有實邪(毒素累積太多),要排除。
  • 氣虛宜𤙲引之: 身體能量不足,容易疲勞的人,可以通過一些體操運動來強壯身體。
avatar-img
0會員
20內容數
從麻瓜到稍微有點靈通,探討身心靈的健康議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2025 年,從分享精彩的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開始!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通知已送達 vocus 的 2024 有超過 12 萬筆訂單、35 萬則以上的內容、16 萬以上的新會員、4 千+ 筆數位商品訂單,5 萬 + 則貼文! 曬曬你的 2024 vocus 吧!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說明陰陽式社會計量的目標、一般性運用原則、延伸與提醒、問句舉例。
Thumbnail
基業: 各位看前面的四字金,應該就有感覺了喔,如果問事情問到這一卦,嚴格說來並不能算是吉卦,宜預做準備。 「祖業紛紛東復西」,祖業這種東西,適合恆定累積而不宜四處動蕩,但這裡既然是東復西,代表了這件事情的基礎不牢,一下東一下西,有飄零的意象。
☯東方的命理宗師為易經為六千多年來最古老的文獻經典 透過陰陽變化卦象為萬事萬物解惑 ☯2024的第四個月~ 4月運勢會如何轉變呢?
Thumbnail
在易經的思維,陰陽不斷流動之下,平衡的態勢也只有維持一天...
Thumbnail
☯東方的命理宗師為易經為六千多年來最古老的文獻經典 透過陰陽變化卦象為萬事萬物解惑 ☯2024的第二個月~2月運勢會如何轉變呢?
Thumbnail
☯東方的命理宗師為易經為六千多年來最古老的文獻經典 透過陰陽變化卦象為萬事萬物解惑 ☯2024的第一個月~1月運勢會如何轉變呢?
Thumbnail
十天干的第二個是乙,天機化祿,化祿也要看化忌,乙年的部分是太陰化忌,四化的星辰那些有四化,這個會依照八卦而來,是有一套理論的,有興趣深入的人可以再探詢,這邊不會多加介紹。
Thumbnail
2025 年,從分享精彩的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開始!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通知已送達 vocus 的 2024 有超過 12 萬筆訂單、35 萬則以上的內容、16 萬以上的新會員、4 千+ 筆數位商品訂單,5 萬 + 則貼文! 曬曬你的 2024 vocus 吧!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說明陰陽式社會計量的目標、一般性運用原則、延伸與提醒、問句舉例。
Thumbnail
基業: 各位看前面的四字金,應該就有感覺了喔,如果問事情問到這一卦,嚴格說來並不能算是吉卦,宜預做準備。 「祖業紛紛東復西」,祖業這種東西,適合恆定累積而不宜四處動蕩,但這裡既然是東復西,代表了這件事情的基礎不牢,一下東一下西,有飄零的意象。
☯東方的命理宗師為易經為六千多年來最古老的文獻經典 透過陰陽變化卦象為萬事萬物解惑 ☯2024的第四個月~ 4月運勢會如何轉變呢?
Thumbnail
在易經的思維,陰陽不斷流動之下,平衡的態勢也只有維持一天...
Thumbnail
☯東方的命理宗師為易經為六千多年來最古老的文獻經典 透過陰陽變化卦象為萬事萬物解惑 ☯2024的第二個月~2月運勢會如何轉變呢?
Thumbnail
☯東方的命理宗師為易經為六千多年來最古老的文獻經典 透過陰陽變化卦象為萬事萬物解惑 ☯2024的第一個月~1月運勢會如何轉變呢?
Thumbnail
十天干的第二個是乙,天機化祿,化祿也要看化忌,乙年的部分是太陰化忌,四化的星辰那些有四化,這個會依照八卦而來,是有一套理論的,有興趣深入的人可以再探詢,這邊不會多加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