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在西元1896年的8月27日,也就是雅典所主辦的現代第一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甫落幕不久,一場目前被記錄在可考證歷史中「持續時間最短」的戰爭,在蔚藍星球的某個角落上燃起烽火……
首先,來考考各位讀者們,您知道「持續時間最短」的戰爭,到底這時間是多短呢?
一個星期?
答錯了!太久了!「第三次以阿戰爭」(或稱六月戰爭)也才進行六日就收兵。
三天三夜?
答錯了!太久了!而且《三天三夜》可是阿妹的招牌金曲呢!
咦?難道是24小時?
非也!還是太久了……《24》乃是美國反恐諜戰影集的經典之作。
呃……那到底是多久呢?
公佈答案,差不多就是一場正規足球賽……還不到半場時間,大概僅僅交鋒了38分鐘(或45分鐘)而已!
沒有錯,您別太見外,這場「不持久」的戰爭,就是發生於西元1896年8月27日的「英國-桑吉巴爾(蘇丹國)」之戰(英桑戰爭、Anglo-Zanzibar War)。
英國大家都知道,可是「桑吉巴爾」(或譯:尚吉巴、Zanzibar)?這在哪裡啊?
好的,我們正式進入主題,
桑吉巴爾蘇丹國(Sultanate of Zanzibar)是一個今日已不復存在的國家。地理位處東非外海,是直線距離非洲大陸最短僅有不到40公里的島群之一,最大島「溫古賈島」(Unguja,俗稱桑吉巴爾島)的土地面積也僅約1,666平方公里左右,大小略遜於苗栗縣(1,820平方公里)。早年此地由於地理位置特殊,乃作為波斯人、阿拉伯人和印度人於泛印度洋貿易圈裡的物資中繼站和重要防禦據點,更是經貿往來與文化交流的對口橋梁。
據傳早在中國南宋一朝,華夏商旅們就千里迢迢地來到島上與居民或其他外國商人進行物品買賣,當時的名稱被記載為「崑崙層期國」(見《嶺外代答》)。後來隨著鄰近區域不少天然貴金屬資源的探勘與發現,以及足以扮演跨洲際的戰略要角,引起了英國與德國當時兩大歐州列強在殖民地擴張時期的關注。兩國官方也經由秘密協商機制,分別以特許殖民組織(德國東非公司跟不列顛東非公司)直接治理與管轄桑吉巴爾與其鄰近的東非大湖(裂谷)區。
西元1890年,在大英帝國的強勢介入下,桑吉巴爾蘇丹國從原先的伊斯蘭阿曼蘇丹國成員轉為隸屬維多莉亞女王(Queen Victoria)轄下的保護國,前皇家海軍上尉被派任為首席部長,除得以領銜內閣,協同治理國政之外,英國亦獲得了對日後蘇丹(國家領導人)即位的否決權,儼然就是帝國疆域的延伸。
同年7月,英、德兩國正式簽署了《1890英德協定》(原文為:Heligoland–Zanzibar Treaty),德國獲得原本由英國控制,面積不大但有戰略意義的北海黑爾戈蘭島(Heligoland,距德國海岸線外約70公里處),可順勢監管基爾運河和通往德國北海港口的航線;而作為領土交換條件,德國則是全面公開放棄其在桑吉巴爾的所有權利,也重新劃定了彼此兩國在東非一帶的勢力範圍。
但萬萬沒想到,就在西元1896年的8月25日,當舊一任的蘇丹(國家領導人)蘇韋尼(Hamad bin Thuwaini)意外逝世之際,在殖民角力賽裡看似落居下風的德國,這時卻意外地「搶先」擁護新的接班人,也就是蘇氏的表弟巴喀什(Khalid bin Barghash Al-Busaid,1874-1927,傳言是他毒殺了蘇韋尼,下圖男人)登基,與按計畫要扶植哈茂德(Hamoud bin Mohammed Al-Said,1853-1902)即位蘇丹的英國政府,頓時產生了「一個國家、各自表述」的齟齬場面……
德意志干預接班的攪局,宛如肥皂劇般的國事劇變,著實讓取得桑島保護權,擁有合法管轄地位的英國政府大感不滿,總領事亦提出官方版的嚴正警告,要求巴喀什應自行退位,德國也不應該違約插手英國殖民事務。
但仗勢背後有德國撐腰,眼前更有王位可坐的巴喀什,自然不可能輕易妥協或認輸,雖然自己充其量可能只是小小島國未來分裂後二分之一(?)的元首,卻依舊是人上之人的一國之主!所以他選擇無視英國的退位要求,還馬上整編了一支多達2,800人(含700位非洲民兵)左右的武裝部隊!巴喀什同時也接收了一艘被歸類在舊世代,但仍可實際參與作戰的傳統木製英國單桅縱帆船,以及西元十七世紀所流傳下來的銅製加農炮等軍事裝備…用決心應戰的姿態來捍衛自己的寶座!
然而,眼看24個小時過去了,英方的呼籲卻像青煙一縷……
「如果所有和平解決方案的嘗試都無效,我們是否有權派軍艦向桑吉巴爾的王宮開火?」,英國領事向外交部請求授權攻擊的電文。
伴隨皇家禮炮鳴響後的巴喀什登基大典,以及英國各個駐地官員臉上逐漸地鐵青和猙獰,英國皇家海軍稍後也以鎮壓巴氏非法政變之理由,奉命出動新式防護巡洋艦菲洛梅拉(HMS Philomel)跟巡邏艦等徹底封鎖整個桑吉巴爾島,甚至還動員海軍陸戰隊進行預備攻島的前置作業!英國人也決心要不惜一切代價將巴喀什拉下王座!
眼看山雨欲來,終究一戰的情況顯得越發不妙,起初憑藉著德國支持,意氣風發的巴喀什,也在第一時間放低聲段出面喊話,希望德國方面能給予實質的軍事協助,也衷心期盼在島上同樣設有駐點的美國領事能擔任雙方斡旋調停的中間人角色,他還想繼續當桑島的領導人,但希望能避免戰爭爆發。
「桑吉巴爾寂靜地令人畏懼,平日理當聞聲鼓鳴或孩童哭啼的地方,此夜竟全然無聲無息……」
山姆大叔派駐當地的領事官墨恩(Richard Mohun)留下了暴風雨前的第一手記述。美國政府以巴氏登基程序未獲英國女王之認可故不願承認其政權合法性;無獨有偶的是,德國方面也表態不想為此芝麻小事(自行登基)激怒盟友英國,進而影響邦誼,故在美、德兩國都拒絕協助的情況下,距離英國所開出的最後通牒時間越來越逼近,巴喀什於是派遣使節,捎來對話:
我方(桑吉巴爾)無意撤下旗幟(蘇丹國國旗),
亦不認為你方(英國)會對我方開火!
我方(英國)無意開火,
但倘若你方(桑吉巴爾)不從,我方將別無選擇!
這絕非寺廟裡的禪機交鋒,單純就是你來我往的討價還價而已。但明白巴喀什始終沒有軟化或退讓的跡象後,英國政府決定在西元1896年8月27日的上午9點整,準時下達全員攻擊的指令!
兩分鐘過後,英軍船艦同時向著桑吉巴爾的王宮發砲!
兩軍實力懸殊自然不在話下,但戰爭過程卻讓後人見識到何謂巴喀什自信的「匪夷所思」:參戰人數不及對方一半的英軍,光憑著新式武器的加持,第一砲!轟隆一響,就把島上的木構宮殿輕易給炸開一個大洞!骨董級加農炮化為廢鐵,用木箱、棄柴作為屏障的桑國防線亦宛如紙糊一般潰散,效忠巴喀什的守軍更可說是傷亡慘重;
又經過三分鐘不到的時間,桑國唯一仰賴的海上戰艦受到了英軍無情的先進火炮攻擊,在數發砲彈的連番猛攻之下,摧枯拉朽地破壞了木製帆船的裡裡外外,船隻隨之下沉。棄船而逃的倖存水手只得在救生艇上舉起英國國旗以表投降。
上午9點40分,距離英桑對峙大約才經過38分鐘左右的時間,英國宣布停火,表示炮擊行動圓滿落幕。桑島上的王宮與附屬建築物此刻均起火燃燒,巴喀什所有可用的火炮、就連蘇丹國旗幟也都化為灰燼……英國用近500發炮彈、4,100發機槍彈藥和1,000發來福槍彈藥,完勝了桑吉巴爾;
38分鐘內,桑吉巴爾守軍一共有超過500名士兵遭受不同程度的傷亡;反觀英軍不只沒半個人「為國捐軀」,據稱也只有一名軍人意外受到流彈波及,小小輕傷而已。
史上最短的一役,就這樣狼狽地結束了。
哈茂德(下圖男人)在英國的授命下,於同一天稍晚正式登基蘇丹,對英國的力挺萬分感激如他,已是名義上的元首,因為早先38分鐘的武力展示,英國政府與總領事凱夫(Sir Basil Shillito Cave)已充分證明誰才是桑島的領導人。而且自戰爭落幕後,直到西元1963年12月英國宣布結束桑國的保護國狀態為止,桑吉巴爾也不再發生任何反英或獨立的示威或抗爭事件。想想,這威嚇效果足足延續並影響了兩個世代的桑島人民。
另一個歷史畫面,就在守軍高舉白旗向英國政府投降的同一時間,懼怕遭到清算的巴喀什,業已攜帶隨從近四十餘人,悄悄流出王宮,前往德國領事館以尋求政治庇護。五天之後,德國憑著兩國無引渡政治犯條約之說詞,拒絕了英方要求德方交出巴氏的提議,亦選擇以海路方式將巴喀什送往德屬東非(Deutsch-Ostafrika,包括今盧安達、坦尚尼亞,肯亞、莫三比克其中的一部分),並限制他終生不得返回桑吉巴爾島。
但,就在西元1916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德國逐步失去對非洲的控制權,巴喀什終於在三蘭港(Dar es Salaam,今坦尚尼亞)遭英軍逮捕,後來被官方流放到印度洋以及大西洋上的孤島,更一度成為拿破崙的「學弟」,被囚禁在聖赫勒拿島(Saint Helena)。
最後,巴喀什於西元1925年獲釋,得以平安回到非洲大陸。兩年之後,巴喀什死在當時的英屬東非蒙巴薩(Mombasa,今肯亞)。
西元1963年12月,在新興民族國家紛紛尋求獨立的浪潮中,英國宣布結束對桑吉巴爾的保護國狀態,允諾桑島成為一個自立自主的君主立憲制國家。但就在隔年1月,一場由蘇聯、中華人民共和國、北韓與東德等國所力挺的社會主義革命裡,桑島黑人組織以武力推翻了以阿拉伯人、印度人為構成主幹,並與伊斯蘭世界(埃及)持續交好的君主國,更展開了無情的大屠殺(死亡近兩萬人住民)後,正式創建親鐵幕陣營的桑吉巴爾人民共和國,此舉引起國際間的軒然大波,更逼迫英國重新介入桑島事務……
三個月後,為避免國內少數的極左武勇派人士奪取實權,採溫和社會主義模式治理的桑島政府決定與一海之隔的「坦加尼喀」(Tanganyika)合併,稱為「坦加尼喀和桑吉巴爾聯合共和國」;同年10月29日,新國家再次改名為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United Republic of Tanzania)……
但由於坦加尼喀位處大陸,桑吉巴爾則是在海上,兩者在文化與宗教上長年都有明顯差異之處,尤其桑島將近98%的居民都是穆斯林,相當接近純阿拉伯化世界,所以當地一直實施所謂的「一國兩制」……半自治管理方式。
在部分政治觀察家的眼中,被視為「非洲香港」的桑吉巴爾島,今日依憲法規定,擁有自己的自治政府(Revolutionary Government of Zanzibar)、自治議會,跟桑島自己的總統(Hussein Ali Mwinyi先生,他的父親是坦尚尼亞前總統)。甚至還有桑島本身的足球「國家」代表隊……雖然是非洲足協成員,但是非主權國家身分而不被允許加入國際足協(FIFA),因此無緣角逐世足賽或非洲國家杯。
對了,由於自治區身分極為特殊,坦尚尼亞民眾若要前往桑吉巴爾的話,注意,要辦理入出境手續才能順利通關。
尾聲:
最後,來考考各位讀者們,您知道「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到底這時間是多長呢?
五十年?
答錯了!太短了!尼德蘭人(七省)爭取獨立,從西元十六世紀奮戰到西元十七世紀的「八十年戰爭 / 荷蘭起義」(Tachtigjarige Oorlog)就已經超過五十年。
一百年?
答錯了!還是太短了!雖然英法「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的恩恩怨怨持續了近116年,也留下如英王愛德華三世(Edward III)、其子黑太子愛德華(Edward the Black Prince)、聖女貞德(Jeanne d'Arc)與維尼奧勒(Étienne de Vignolles,撲克牌上的紅心J)等史詩級人物,但還不是正確答案。
呃……那到底是多久呢?
公佈答案,335年,是,Three Hundred and Thirty Five Years' War,正解。
西元1651年,英國議會派(圓顱黨)與保皇(騎士)黨之間所爆發的武裝內戰,戰事已接近尾聲……3月時,支持議會派的荷蘭海軍在英國西南方夕利群島(Isles of Scilly)附近遇到佔領當地之保皇黨人的襲擊,荷蘭政府派人談判索賠遭拒,憤而宣布對英國的保皇黨開戰……但由於當時英國全境幾乎都已受到圓顱黨的控制,故交戰的對象就剩下夕利群島。
三個月後,圓顱黨成功登上夕利群島,保皇黨人自知大勢已去,無條件投降,荷蘭的敵軍也順勢「消失無蹤」,而且海軍沒有發射任何一枚槍彈就「凱旋」回國……可一開始的宣傳佈達存有爭議,「一個國家對他國某一地區開戰是否合法?」因此荷蘭未對外宣告戰爭終結。
直至西元1986年的4月17日,藉由歷史學者,也是夕利群島議會主席的提點下,荷蘭派遣大使到夕利完成雙邊合約的簽訂,正式公告戰爭落幕……
1986 – 1651 = 335
荷、夕雙方結束了任何一場可能在法律上被認為存在的假想戰爭……即使沒有仁為此流血。
圖片來源,一併致謝:
https://en.wikipedia.org/wiki/Zanziba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ultanate_of_Zanziba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nglo-Zanzibar_Wa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ree_Hundred_and_Thirty_Five_Years%27_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