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期許就是多寫下一些自己的觀察與想法。一方面把輸出作品當磨練,透過撰寫中了解自己的思路;二方面,藉由分享希望結交個多朋友與了解更多不同觀點。如果您對每週CleanTech一下有興趣,歡迎追蹤與訂閱,您的任何回饋都是最大的支持。
建於下週有事回台灣,所以抽空記錄一下最近看到的報告與分享。Wood Mackenzie應該是再生能源領域代表的公司了,也是我會追蹤的顧問公司,在去年年末時,他們發布了碳捕捉與封存(CCUS)的展望,姑且讓我們當作是今年2025的開篇參考吧。
摘要重點如下,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下載閱讀
1. 儘管新開發案子減緩,但市場逐漸成熟
2024年在碳捕捉與封存的開發案件,整體大概有200多個案子,約莫500Mtp的量級。這數量是歷年來最多一年,其中代表大案子包含了Stratos Phase1、Dawin LNG, 和HyNet NW等。
看來歐美還是大宗,亞洲真的就是零頭了,但我有點意外,澳洲比我想像的少。
然而執政更迭下,24年也有不少案子被叫停了,在高成本與技術門檻下,這幾年估計發展仍有諸多挑戰。
2.商用的CO2 運送逐漸落地
這是我覺得最有趣的一個,那就是挪威啟用了全球首個商業化的二氧化碳運輸與儲存樞紐案子正式營運-Northern Lights。白話文就是把陸地商水泥廠產生的碳,運到海上儲存。 這些二氧化碳將被注入挪威近海的鹽水層地層,這些地層位於海床以下數公里處。
這案子特別點在於整合了
因為好奇誰可以負責營運,一查後發現是由Equinor、Shell和TotalEnergies三家公司合作成立,專注於二氧化碳捕集、運輸與永久儲存的商業解決方案。不意外,確實也只有巨頭們能兜成這個局。
這專案顯示出碳捕捉後的運輸、與離岸整合的可能性,作為許多石油巨頭、與傳統行業思考未來減碳的重要參考指標。
覺得這是蠻有意義的專案,除了技術面上,更重要的是法規上、地質儲存與保護上的觀點討論。而這案子也將提升墨西哥灣在離岸碳儲村的發展誘因,因為陸地與離岸儲存相比,離岸儲存的量級可說是十倍與數十倍遠高於陸地上的儲存。
從費用顯示,目前這種專案將近60%是仰賴政府補助,離實現完全盈利仍有一大段距離需要努力。
3. 行業併購持續進行,但誰是真正的需求助力?
這個問題,應該是所有開發商最有興趣知道了,在將近600~1000家公司都投入的行業中,報告指出三個主要的推力。
1) 投資組合優化:也就是,有賺錢的專案才能繼續推動,簡潔易懂。
2) 公司目標:近期開始有大石油公司、巨頭設立自己的CCUS目標,而這種內部驅動,也是推動產業的關鍵(個人不看好),代表公司像是Chevron, ENI, Equinor、Inpex等
3) 策略夥伴專案推動:在建立CCUS專案中,基礎設施仰賴多方參與,而多方利益的整合也是推動的關鍵
4. 政策-許可推動
在碳儲存中,相當挑戰的一點是許可的申請。最佳狀況也需要2~3年內才可能申請到儲存許可。而文中提到歐洲近期發了將近51個碳儲存許可,而其中46個更是在2022~2024左右才拿到的;而美國在Class VI 許可中取得中截至2025大概36個;聽起來很少,但是2024年更只有8個。而最大宗的地方還是來自於特定的三個州。但我相信長期而言,EPA會下放給各州自行決定,屆時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專案放行。
5. 未來政府發展展望?未知
這行業,目前還是要看政府臉色。在美國換屆階段,大家對於CCUS前景仍保持未知與疑慮。而加拿大面對總理辭職與換人,看來政策發展也仍待確認。儘管文中也列出瑞典、丹麥與日本的補助與支持。但在代表國家政策未定時,似乎現在也只能觀望了。
持續保持樂觀。因為說到底,這行業就是一個碳處理與回收的行業。在回收碳這事情執行上不外乎減少優化、排除儲存與停滯。就像考卷如果寫錯考卷,不外乎重寫、換考卷、當然最能理解的還是買橡皮擦擦掉了。貴的橡皮擦不是問題,而是多快要交卷(2030?50?),而當極端氣候持續進行下,橡皮擦總有需要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