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日宣布在西昆崙—松潘—甘孜地區發現了一條長達2800公里的鋰輝石型鋰成礦帶,這一重大發現使中國的鋰礦儲量從全球占比6%大幅提升至16.5%,並從世界第六躍升至第二,僅次於智利。這一突破不僅豐富了中國的鋰礦資源種類,也為全球鋰資源市場帶來了深遠影響。
根據中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這條鋰輝石型鋰成礦帶的探明儲量達到650萬噸,資源潛力超過3000萬噸。這一發現不僅拓展了中國鋰礦資源的分布範圍,還為未來的開發利用提供了新的方向。中國地質調查局表示,這一突破將有效緩解中國鋰資源供應緊張的局面,並支持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
此外,中國在鹽湖鋰資源開發方面也取得了顯著進展,新增資源量達1400萬噸,使中國成為全球第三大鹽湖型鋰資源基地。同時,中國還成功克服了鋰雲母提取技術的難題,提高了其利用效率,新增資源量超過1000萬噸。
全球鋰礦市場的供需狀況近年來發生了顯著變化。澳洲是全球最大的鋰生產國,提供超過50%的鋰資源,其次是智利和阿根廷,這些國家擁有豐富的鋰鹽湖資源。然而,隨著中國鋰礦儲量的提升,全球鋰資源的分布格局將發生重大變化。
根據預測,2025年全球鋰輝石供應量將達到71.3萬噸碳酸鋰當量(LCE),而智利和阿根廷的鹽湖資源則預計將達到72萬噸LCE。然而,隨著電動車和儲能系統的快速發展,全球對鋰的需求預計在2030年前將顯著增長,從2021年的54萬噸增至超過300萬噸。特別是中國的電動車需求年增率預計達20.4%,而供應增長僅為6%。
鋰礦價格在2023年經歷了劇烈波動,從每噸約40,579美元下降至2024年的12,374美元,預計2025年將進一步降至10,542美元。這一價格下跌主要受到供應過剩和需求增長放緩的影響。然而,隨著中國新鋰資源的開發,市場競爭可能加劇,並對價格形成壓力。分析師預測,短期內可能出現供應過剩,但隨著需求持續增長,長期內價格仍可能回升。
中國是全球第三大鋰生產國,但其在鋰資源的進口和加工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中國大量依賴從澳洲、智利等國進口原料,以支持其快速增長的電池產業。然而,新近發現的2800公里「戰略礦脈」將使中國在全球鋰供應鏈中獲得更大的自主權,減少對外依賴,並可能改變全球鋰資源的格局。
中國在鋰礦開採技術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特別是在鋰輝石、鹽湖鋰和鋰雲母的開採技術上。中國地質科研人員採用了「空天地一體化」的勘查技術體系,結合高光譜遙感、高原綠色鑽探和生物找礦等方法,有效破解了厚覆蓋、露頭差及生態脆弱地區的找礦技術瓶頸。
然而,鋰礦開採對環境可能造成影響,包括水資源消耗和土地破壞。鹽湖鋰的提取需要大量水資源,這對乾旱地區造成壓力。中國在開發過程中強調環保措施,例如使用低污染的提取工藝和技術創新,以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新發現的鋰輝石型礦帶預計將於未來幾年內開始商業化開採,具體時間表尚未公布,但相關部門已表示將加快開發步伐以滿足市場需求。中國政府及企業將投入大量資金以支持鋰礦的勘探與開發,這將是一項長期且高額的投資計劃,以促進新能源產業鏈的穩定發展。
總體而言,中國在鋰礦資源方面的新發現不僅強化了其在全球市場中的地位,也為本國新能源產業提供了堅實的資源保障,預示著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潛力。